读懂重大⑤以质量赢得流量!从总台春晚“爆款”节目 看文化育人的“破圈”与“新生”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9 23:40 2

摘要:5月19日,2025“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活动中,40余家全国主流网络媒体记者走进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舞蹈排练厅,被《手龙人》团队的“零距离”排练所吸引而驻足。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9日讯当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现象级舞蹈《手龙人》的原创班底,在你面前重现经典画面会是一种什么体验?

重庆大学原创舞蹈《手龙人》首登2024年春晚舞台。

5月19日,2025“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活动中,40余家全国主流网络媒体记者走进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舞蹈排练厅,被《手龙人》团队的“零距离”排练所吸引而驻足。

“龙头不是道具,而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伴随着舞蹈系副主任张晓的指导声,20余名学生身姿矫健。记者们不禁感叹:“没想到能在排练厅零距离感受春晚级的震撼,更惊喜的是能看到重庆非遗铜梁龙舞在青年学子手中焕发新生。”

从排练厅的潜心雕琢,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舞台的璀璨绽放,《手龙人》的成功绝非偶然。“爆款”节目背后,映照出重庆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深耕细作:以创新思路打造文化爆款,以红岩精神引领思政育人,以平台矩阵构建文化生态。当三者交织,一所百年学府的文化育人密码也随之揭晓——破圈与新生。

重庆大学学生亮相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重庆分会场。媒体团走进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观看学生排练。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学生翩翩起舞。媒体团用手机记录舞动的青春。

从“深度挖掘”到“数字唤醒”!

打造爆款以“质量”赢得破圈传播“流量”

“以质量赢得流量。”在重庆大学的文化传播与传承实践中,这绝非一句轻飘飘的口号,而是深深烙印在每一项行动、每一部作品里的坚定信念与行动准则。登上春晚舞台的《手龙人》,便是这一理念下诞生的优秀作品。

舞台上,演员们灵动的身姿、精湛的技艺,配合着震撼的舞台效果,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然而,这不过是《手龙人》背后价值的冰山一角。在聚光灯照不到的幕后,是学术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双引擎”。

“并不是对热点的盲目追求,我们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前沿的技术手段完美融合,碰撞出别样的生命力。”舞蹈系副主任张晓告诉记者,团队历时3年深入挖掘铜梁龙舞的历史脉络,系统梳理其动作精髓。同时,还大胆引入技术创新,不仅获得了龙头设计的国家专利,还开发出“AI龙舞”动态数据库。一条更鲜活、更便捷的“科技+文化”的创新路径走进大众视野。

重庆大学原创舞蹈《手龙人》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

无独有偶,重庆大学深谙科技赋能,让非遗传承迸发新活力。近年来,学校着力建设“AI上川剧”文化数字传承中心,在全面采集和数字化川剧资源的基础上,运用先进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高效管理和深度挖掘,让千年戏韵在数字空间绽放新生,开创了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创新范式。

2024年,学校凭借着在文化传承与传播领域的卓越表现,以“破圈”之势,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亮眼答卷——

全网正面报道达4.5万条,互动总量突破7.2亿次,相继斩获教育部“2023—2024年度最具影响力视频号”和“教育融媒体传播年度案例”两项殊荣……一项项荣誉是学校以打造“爆款”作品为核心战略布局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更为高校在文化传承与传播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

从“艺术赋能”到“协同发力”!

思政创新破译作品“长青”的基因密码

当红岩英烈校友的故事遇上“沉浸式”展演、当红岩精神融入有声漫画,思政教育便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一直以来,重庆大学以红岩精神为引领,融合多元艺术形式、凝聚各方协同合力,收获显著育人成果,打造了兼具重大辨识度与全国影响力的思政育人品牌。

艺术赋能,让思政教育“活”起来。舞台上,聚光灯照亮了7位青年学子的坚毅面庞。他们以7位红岩英烈校友为原型,借助话剧、舞蹈、多媒体交互等形式,生动重现革命者的斗争场景——这一幕来自原创节目《红岩革命故事展演》的场景。目前,该节目已成为每一届新生“开学第一课”的必修课。不少学生主动参与互动演出,在角色代入中真切触摸信仰的温度、汲取奋进的力量。

同时,学校还依托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孵化原创话剧,将科学家精神、家国情怀融入艺术表达,以春风化雨之姿滋养学生心灵。相关展演累计开展超630场、吸引现场观众超45万人次,网络点击量突破593万,影响力辐射全国。

重庆大学原创节目《红岩革命故事展演》。

协同发力,为思政教育增添强劲引擎。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重庆大学将“文化强校”战略作为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大力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十大行动”,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加速推进双一流文化传承创新项目,为思政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同时,学校积极与红岩联线携手共建研究基地,深度挖掘红岩精神的时代内涵,并将其巧妙融入课程设计,推出有声漫画《红岩声漫·红色恋人》等新颖作品。这些用动漫形式创新还原的革命故事广受学生青睐:“原来思政课可以这么潮!”

品牌化建设,锚定“特色思政课”目标。经过多年锤炼,《红岩革命故事展演》不仅在新生军训、干部培训等活动中常态化亮相,已从校园舞台走向全国,赴全国多地开展巡演,成为思政教育的闪亮名片与特色项目。

自2020年9月首演以来,已在渝、鄂、川、沪等地的高校、中小学、军营、社区及企事业单位巡演超630场,现场观众超45万人次。还入选了“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并在2023年入选全国仅10项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示范项目。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矩阵”!

平台聚能构建文化“生态圈”培育“新生力”

如何让高校校园文化从“风景”变“丰景”?近年来,重庆大学高度重视文化育人工作,持续提升文化育人平台建设实效,成功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育人阵地,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到“生态矩阵”的蜕变。

内筑根基,以国家级平台为关键发力点,精心打造文化育人“生态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川剧)等平台,源源不断地孕育出一系列兼具学术深度与艺术高度的文化精品。学校持续产出了话剧《何鲁》《重庆家书》《思群校长》《渝创·渝新》等高质量文化作品。其中,原创话剧《何鲁》凭借其深刻的内涵和精彩的演绎,成功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

重庆大学原创话剧《何鲁》剧照。

外拓格局,助力跨界协同,让校园文化成果走出校园、走向全国。学校选择与新华社达成战略合作,借助强大的媒体资源和传播渠道,既提升了学校文化育人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学校的文化魅力。同时,联合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共建红岩精神研究中心,既打造创新型的红岩精神研究、宣讲平台,又设立宣传、研究红岩精神人才的教育基地,为红色文化传承注入可持续动能。

闪电新闻记者刘萌 重庆报道

来源:君临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