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叠滘,位于南海区桂城街道。近年来,这片岭南水乡,因龙船漂移而名扬四海,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作为“超级街道”的又一出圈IP,通过在地文化转换成为商业创新发展的不竭源泉。
端午假期已经进入最后两星期的倒计时,即将到来的海天味业·2025叠滘龙船漂移大赛正赛让无数人翘首以盼。
叠滘,位于南海区桂城街道。近年来,这片岭南水乡,因龙船漂移而名扬四海,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作为“超级街道”的又一出圈IP,通过在地文化转换成为商业创新发展的不竭源泉。
这里正逐步成为青年创业者的梦想舞台。依托龙船漂移的响亮IP,特色餐饮、文创店铺、生活美学空间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无数青年才俊在此地生根发芽,烟火气息愈发浓厚。商业氛围的变革,背后是发展模式的深刻转型。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资源禀赋,桂城以“文化+商业”双轮驱动,整合资源,将龙船漂移这一文化IP推向市场,实现了从展示品到生产力的华丽转身。
三年的时间,叠滘龙船漂移已经从一场体育竞技,成长为推动地方经济繁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这印证了,传统文化并非尘封的历史,而是推动商业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龙船漂移这一文化IP逐步走向市场。
商业氛围之变:叠滘成为创新创业大舞台
依托“叠滘龙船漂移”这个响亮的IP,近年来,桂城叠滘逐渐成为青年集聚、干事创业、安放梦想的大舞台。一批特色餐饮、文创店铺、生活美学空间、设计师工作室、非遗传承体验馆等从无到有,烟火气息日益浓郁。
有创业青年已经在此地形成了自己的“商业版图”。嘉声眼光独特,早在2022年便窥见了叠滘圩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潜在的未来。三年来,他不仅在这里陆续开起了网红东南亚餐厅、咖啡屋和特色茶居,还当起了叠滘的“文化传播大使”,与桂城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展开对叠滘圩的整体商业运营。
嘉声的东南亚风味餐厅。
为此,嘉声没少为叠滘圩的招商四处奔走。在他的带动下,一大批青年走进叠滘创业,26岁的方焕龙就是其中之一。
年轻人充满激情,不甘“躺平”,叠滘为他们提供实现创业梦想的空间。方焕龙和“00后”合伙人将自己的人生第一个珠宝设计工作室开在叠滘圩。这个工作室颇具创意,除了珠宝外,还融合了咖啡文化和叠滘传统文化,专门为年轻人打造一个娱乐和消费的新空间。在即将到来的端午,他的工作室将正式亮相。
龙船漂移的火爆,还让企业家看到转型投资的新机遇。
另一面的叠南社区,龙船里创意园的烟火气,正悄然升腾。每当夜幕降临,园区内的灯光逐渐亮起,各式各样的创意小店、特色餐厅、咖啡馆、烧烤店等纷纷开门迎客,吸引着周边居民和游客前来休闲消费。
龙船里效果图。
去年10月,龙船里创意园开建。在园区,来自庆云和圣堂龙船队的“冠军龙船”被陈列在最显眼的位置。随处可见以龙船文化为主题的细节设计,彰显着创始人邓吉龙对叠滘文化的深厚感情。
一年前,他还只是隔壁制衣厂的老板,如今却成了这片承载着龙船文化的商业街区最忙碌的“舵手”。在其推动下,曾经破旧的厂房区域正蜕变为集白领人才办公、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体。
如今,该项目正分阶段进行招商,一期夜市街主打美食,迅速火爆,商家入驻率高,吸引了众多本地居民光顾,烟火气十足。二期则侧重于年轻人喜爱的业态,如机车改装、骑行搭子、服装买手店、茶饮咖啡、健身房、KTV等,目前招商进度已达50%,肯德基、华仔土鸡等品牌相继入驻。
肯德基、华仔土鸡等品牌相继入驻。
龙船里创意园不远处,原南海棉织二厂的红砖水塔被改造为龙船文化街区。这里保留老式织机等工业记忆的同时,还引入Q版龙船公仔、AR赛事体验等年轻化文创产品,形成“工业风+龙舟IP”的复合空间。端午赛事期间,棉二水塔街和龙船里创意园将作为比赛第二现场,通过大屏进行实时直播。
这些创新均以龙船文化为内核,通过空间重构、产业转型和体验升级,让百年商贸基因持续焕发新活力。
从青年创业者到“文化传播大使”,从制衣老板到龙船文化项目的开拓者,嘉声和邓吉龙在叠滘的经历,是叠滘的商业蜕变的缩影。在这里,有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前来桂城“试水”,推动着叠滘传统文化与现代业态的深度融合。
发展模式之变:“文化+商业”双轮驱动下的叠滘新生
叠滘充满烟火气的商业氛围,背后离不开其发展模式的变革。
这片由叠南、叠北社区组成的岭南水乡,虽坐拥龙船漂移赛事这一独特IP,却也曾长期困于文化资源碎片化、商业价值沉睡的瓶颈。
叠滘龙船漂移火爆出圈。
直到近年来,随着叠滘龙船漂移的火爆出圈,佛山市南海区桂城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桂城文投”)、佛山市汇商盈商业投资有限公司与叠北、叠南社区,共同组建佛山叠滘龙漂文化有限公司,一场以“龙船文化IP运营”为核心的变革正式拉开序幕。
桂城文投副总经理苏国邦介绍,破局的关键在于“资源整合”——以合资公司为平台,将街道公有企业、商会、社区等多方资源拧成“一股绳”,通过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管理,把原本局限于体育竞技的龙船漂移,升级为具备市场爆发力的文化IP。
“我们不是来分蛋糕,而是来做大蛋糕的。”他表示,目前,“叠滘龙船漂移”的商标已经被桂城文投正式注册。而激活这个IP的核心,不是简单做赛事,而是要让传统文化从“展示品”变为“生产力”。
街道公有企业、商会、社区等多方资源拧成“一股绳”,对叠滘进行改造。
这一理念在“文化内核保留+商业外延创新”的双轮驱动模式中得到具象化。针对龙船比赛的S弯、C弯、L弯等赛区的物业改造正在推进,其中S弯赛区附近一个粉红色外墙建筑摇身一变,成为茶饮西餐店,搭配跨河景观桥,已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标。“硬件升级不仅提升承载力,更要营造‘观赛—消费—体验’的闭环。”苏国邦说。
比如,他们将“九曲十三弯”的水网特色转化为“赛道经济”,把龙船饭等民俗活动转化为消费场景。其中紧邻赛事的龙船饭主会场目前已完成场地平整,今年端午期间,计划每天推出500桌龙船饭,让游客在观赛后步行即可沉浸式体验传统民俗。
撬动文化IP的商业价值,还体现在产业链的延伸上。龙漂公司以“龙船漂移”文化为核心,打造系列文创产品,涵盖冰箱贴、服饰、粽子等11类商品。与此同时,电子厂宿舍计划打造成“龙创社”,低层引入网红餐饮,高层作为非遗文化展厅;以“千年龙船文化”为内核的龙船广场,则致力于打造“可玩、可看、可消费”的文化客厅。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动商业发展的过程中,桂城更以“敢饮头啖汤”的魄力在叠滘推出“分润模式”。去年推动的叠南社区“老魏”停车场项目,首次打破传统固定租金模式,采用“租金+利润分成”机制。
这种模式,既为村集体带来每年48万元的保底收益,又通过利益捆绑推动企业与村集体形成共同体,吸引更多优质资本参与集体资产运营。目前,“分润模式”计划应用于更多村集体物业改造,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从“单一租赁”向“复合经营”转型。
从“文化搭台、商业唱戏”到“文化与商业共舞”,叠滘的蜕变揭示了一个关键逻辑:当传统文化成为商业的“灵魂”而非“装饰”,二者便能形成共生共荣的生态。如今的桂城叠滘,正以“宁可煲烂,不可扒慢”的龙船精神,在传统与现代的“弯道”中找准航向,划向更广阔的发展蓝海。
桂城叠滘,正以“宁可煲烂,不可扒慢”的龙船精神,划向更广阔的发展蓝海。
统筹 | 郭惠平、毛蕾
文字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宁、黎俏婷 通讯员肖欢欢
来源:佛山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