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教师发展,保持AI时代的教育温度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0 03:39 2

摘要:4月23日,光明日报教育周刊《AI与教育》栏目刊登《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师数智素养不可或缺》一文,深度关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教育,引发了笔者的强烈共鸣。

【各抒己见】

4月23日,光明日报教育周刊《AI与教育》栏目刊登《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师数智素养不可或缺》一文,深度关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教育,引发了笔者的强烈共鸣。

近期,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要“以师生为重点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教师是知识传播与创新的核心力量,其数字素养提升不仅是技术适应问题,更关系着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革新。随着2022年《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的发布,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相关课程持续上线,教师群体逐步建立起数字化意识,更加注重教育教学中的数字化应用,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都有所提升。与此同时,教师的数字社会责任以及专业发展仍需加强。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让教师既能用好AI工具,又能防范和化解风险,并促进教师深刻认识AI本质、敏锐识别生成信息、正确使用AI工具?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树立正确理念,让技术赋能回归教育本质。技术是工具而非价值,AI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必须遵循“技术服务于人”的根本原则,成为教师成长和育人的“助推器”。当前,部分高校存在“技术崇拜”倾向,将AI简单等同于教育现代化指标,导致教学异化为技术展演。为此,我们更应强化教师始终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主体的理念,AI是“创意催化剂”而非替代工具,激发学习兴趣、建立情感联结仍需教师的人格魅力。应围绕教师自身成长与育人目标的实现开展教师教育,培育教师的“人机协同”思维,促进教师主动适应技术变革,运用技术手段提升工作效率、优化育人效果,帮助教师以自身数字素养的提升助推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技术与教育的双向“驯化”,释放人工智能的教育潜能。

注重风险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师对AI生成内容的识别能力。AI能够协助教师快速完成课程大纲设计、教案优化和教学资源整合等,但如何准确识别信息、防范风险、避免教师专业技能退化,也成为新课题。笔者认为,一方面,要提升教师的风险意识。可以通过系统培训,特别是案例教学,训练教师辨识AI内容中的意识形态陷阱,明确AI工具的使用边界,防范价值偏差。另一方面,要持续开展教师批判性思维训练。进一步强化基础教育教学培训,同时开设“批判性AI素养”课程,强化教师的专业判断力,帮助教师时刻警惕算法推荐导致的知识窄化,防范技术依赖引发的专业能力退化。

注重伦理规范,进一步提升教师正确使用AI进行教育教学创新的能力。第一,注重伦理规范,防范AI工具引发的学术诚信危机,明确禁止直接提交AI生成的论文框架、项目申报书等,同时需建立数据隐私保护机制。数字伦理规范不仅是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也应当作为师德师风教育的一部分。第二,帮助教师使用AI工具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应助力教师利用学习分析系统精准诊断学情,开展个性化教学实践,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助力教师借助AI构建虚拟仿真实验室、智能问答系统等互动场景,将知识图谱转化为沉浸式学习体验;助力教师通过AI数据建模、图像识别等技术,设计真实问题驱动的STEAM项目,实现跨学科创新融合。

综上,要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必须在技术应用中始终保持教育者的主体性反思,在创新实践中持续注重价值引导、注入人文关怀,关注对教师“专业能力+技术工具+人文反思”的多重能力培养,积极建构“智能时代教育者”的新型专业身份。如此,才能真正促进教师发展,也方能在AI时代保持教育的温度与深度。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