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戏楼里,聆听从故宫采集的声音,交织着民族管弦乐的优雅和清丽。昨天,中央民族乐团在故宫畅音阁上演“故宫之声”国宝音乐会。在演员张国立的主持下,指挥家刘沙执棒中央民族乐团,演绎赵麟、谭盾等十位作曲家根据从故宫采集的自然音响创作出的十首作品,奏响声音的历史回响。
“故宫之声”国宝音乐会在畅音阁奏响。艺术家运用民族乐器,演绎根据故宫真实声响创作的作品。本报记者 方非摄
本报记者 韩轩
在古戏楼里,聆听从故宫采集的声音,交织着民族管弦乐的优雅和清丽。昨天,中央民族乐团在故宫畅音阁上演“故宫之声”国宝音乐会。在演员张国立的主持下,指挥家刘沙执棒中央民族乐团,演绎赵麟、谭盾等十位作曲家根据从故宫采集的自然音响创作出的十首作品,奏响声音的历史回响。
十首民乐新作回荡古戏台
古香古色的畅音阁戏台上,张国立作为主持人出现在观众面前,“各位所在的畅音阁是紫禁城规格最高的戏台,昔日皇上太后来此处听过戏,也过过寿,徽班进京也在此献过艺。”几句简短诙谐的介绍,就让观众进入到数百年故宫的历史语境中。
音乐会由十首曲目组成,来自故宫的编钟声、古琴声、落雪声、流水声等真实音响,串联起十首全新民乐作品。来自故宫养心殿修缮时吱呀作响的“八大作”,率先拉开了音乐会的大幕。木作、石作、瓦作、油作等中国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中出现的声音,化作作曲家赵麟笔下的音符和旋律,以《百工颂》的音乐呈现出来。在刘沙的执棒下,中央民族乐团演绎出时而细腻、时而震撼的音效,回荡在古老的畅音阁中。
《百工颂》之后,谭盾、陈思昂、马久越、郝维亚、李尚谦、赵泽明、刘思超、关大洲、刘冬九位作曲家创作的《钟鸣贺》《丹宸雪》《岁华注》《和生曲》《东风令》《秋鸿操》《沐金辉》《望宫门》《雨中天》相继上演,用“声音的叙事”讲述紫禁城建筑、文献、文物和历史的故事。
五年录制数千条声音素材
“故宫之声”国宝音乐会的创作灵感是来自故宫的真实声响,这些珍贵的声音由本场音乐会录音总监、著名录音师李大康带领团队录制。
午门大开声、千龙吐水声、金水河流水声、故宫所藏钟表的嘀嗒声,还有大雪落在紫禁城的自然声响……这些独特的“故宫之声”600年来首次被系统性、高规格采样,最终形成数千条声音素材。收集这些素材,李大康带领团队录制了五年。
“很多声音是自然音响,录制需要机遇,比如千龙吐水得碰上大雨、紫禁落雪要在下雪时。”李大康说,录制过程得到了故宫大力支持,他们也始终坚持在不影响游客参观的情况下进行,更不能对古建文物有一丝破坏。
让李大康印象最深刻的是录制紫禁落雪的经历。“有次下了大雪,我们早就做好了准备,但录落雪声音时不能有一点儿环境音的干扰。”李大康说,当时还有游客在游览,团队就等到了晚上静园,“可晚上老天爷不太给面子,雪越下越小,我们总共等了五个小时左右,最后才记录完成。”
倾注情感创作“故宫之声”
李大康完成声音录制后,各位作曲家选择各自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创作,“故宫之声”的作品也因此充满独特的人文色彩。
作曲家马久越选择的是故宫里钟表嘀嗒的声音。“我第一次来故宫博物院是小时候来北京上学时,当时的钟表馆和珍宝馆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马久越说,自己对钟表的声音十分痴迷,“那种历史厚重感无法言说,我一下就写了三个作品,这次上演的《岁华注》是其中一支小型作品。”
北京土生土长的作曲家刘思超,则对金水河的声音充满感情。“我出生的地方离故宫不远,金水河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筒子河,陪伴我成长。”刘思超把他对故宫强烈的情感倾注到《沐金辉》的创作中,运用流畅的旋律倾诉着他对北京的情感。
据悉,“故宫之声”主题音乐会由中央民族乐团、故宫博物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共同推出。本次首演由央视文艺《国家宝藏》栏目全程录制后,将于6月中旬在央视播出。5月26日,中央民族乐团还亮相上海“2025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邀请展演”,带来“故宫之声”剧场版首演。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