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祠遥拜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0 07:52 2

摘要:乙巳年初夏,艳阳高照,虽然是5月中旬,但气温却高达35度。即使气温如此之高,也比不过我们老干部朝拜司马迁祠的热情,在两天时间马不停蹄相继参观了蒲城、白水和韩城有关纪念馆、博物馆等后,尽管有些疲惫,但大家还是兴致勃勃坚持到最后一站要朝拜史圣司马迁祠。

文/王新民

乙巳年初夏,艳阳高照,虽然是5月中旬,但气温却高达35度。即使气温如此之高,也比不过我们老干部朝拜司马迁祠的热情,在两天时间马不停蹄相继参观了蒲城、白水和韩城有关纪念馆、博物馆等后,尽管有些疲惫,但大家还是兴致勃勃坚持到最后一站要朝拜史圣司马迁祠。

乘坐电瓶车至司马迁祠大门前下车,沿着斑驳的石头路开始攀登。

司马迁祠建在梁山之巅,在高温下要攀登上去,对于我这准老人还不太难,但对多数耄耋之龄的老干部却是“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果不其然,身材高大而年迈的傅先生在女儿搀扶下艰难地攀登了一段后不得不掉头下山。其他老干部也气喘吁吁,站在路旁的树荫下擦汗小憩。

有心组织者事先已分析研判了老干部身体状况和天气路况,预见到这一幕,于是精心安排大家到司马迁祠史记大讲堂观看警示教育片《持续发力纵深推进》第三辑《强化整风肃纪》并进行座谈交流。

笔者曾数次登上司马迁祠,这次本来也想再次攀登上去瞻拜太史公。但既然是集体活动,就要服从组织安排,再说时间也不允许,我们当天回到西安已经晚上7点多钟。

站在司马迁祠史记大讲堂仰望司马迁祠,仰望山顶上的司马迁祠,心中不禁默念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心有灵犀一点通,是啊,今天司马迁祠之行不正应了这两句话吗?

这两句出自《诗经·小雅·车舝》的原诗是: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四牡騑騑,

六辔如琴。

觏尔新婚,

以慰我心。

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

德如高山人敬仰,

德如大道人遵循。

四匹公马并排走,

六根缰绳如琴弦。

如今新婚遇见你,

我心从此得安慰。

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使得本来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诗经·小雅·车舝》原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意思正如宋朱熹解释:“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结合诗经通篇,就是喜气洋洋的新郎官在快乐地吟唱娶亲之事,所以这句话的本来意思就是——抬头仰望高高的山峰,快快奔行在大道。四匹马儿跑不停,六条缰绳连如琴。看见车上新娘子,安慰我心暖如春。

直到司马迁赞美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就与道德品行挂起钩来了,正如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这样,司马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让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虽然不能达到(上面)这样的境界,但心里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我还不禁联想到孔子和太史公的遭遇心有戚戚焉,每每遇到生活中的坎坷,写作上的困境,文章遭遇误解,就会想到孔子周游列国传经布道,却屡屡遭到非礼的待遇甚或围攻,正如夫子自道: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也会想到太史公忍受遭遇宫刑的奇耻大辱,撰写完《史记》。继而又想到《太史公自序》中的如下一段话: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比起这些圣贤仁人的遭遇,我们的一点委屈何足挂齿。

古人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我们芸芸百姓和莘莘学子,即使不能立德,也要努力修养德性,厚德载物;即使不能立功,也要努力奋斗,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即使不能立言,也要笔耕不辍,为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尽绵薄之力。

这次谒拜司马迁祠虽然没有登顶再次近距离瞻拜太史公塑像,祭奠太史公陵墓,观看碑石诗文,但就像太史公评价孔子或孔子在太史公心中崇高形象那样,太史公不也像孔子一样,其高大伟岸的形象犹如高山那样令人仰望,其品德人格不也像孔子一样犹如大道那样令人遵循。今天虽不能登顶就像不能达到他们的道德文章的高度,但那却不正是我向往的奋斗的目标啊?!《史记》不正是我常读常新受益无穷的经典名著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评价《史记》语)不正是我为文追求的目标吗?!

2025.5.19于上林苑

王新民,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现为陕西省新闻出版(版权)电影检测中心审读专家,西安工商学院客座教授。1982年开始写作。业余创作并出版《行余集》《贾平凹打官司》《书友贾平凹》《真话真说》《走马书林》《渭河大水灾》《不惑集》《高考大透视》《〈秦腔〉大合唱》《大地美容师》《一部奇书的命运》《一本书的故事》《寻访高兴》《人生忠告》《贾平凹纪事》(1990-2000)、《贾平凹纪事》(2000-2010)《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入选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精品出版项目)、《策划贾平凹》《慈苑书韵》《读懂贾平凹》等。主编出版《贾平凹文集》(20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等。

来源:文艺天地—宁文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