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以来,医药中的分支创新药行业走出了有别于医药整体的独立性行情,截至5月15日,年初以来港股的恒生创新药指数已经上涨了27.30%;A股的科创新药指数也上涨了22.20%,而相比之下,医药综合指数800医药只上涨了2.78%,创新药行业在今年创造出了明显的超
今年以来,医药中的分支创新药行业走出了有别于医药整体的独立性行情,截至5月15日,年初以来港股的恒生创新药指数已经上涨了27.30%;A股的科创新药指数也上涨了22.20%,而相比之下,医药综合指数800医药只上涨了2.78%,创新药行业在今年创造出了明显的超额收益。
数据来源:wind,截止日期:2025年5月15日
创新药行业未来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的创新药行业不仅有强力的政策支持,而且产业链端,现在也逐渐向“源头创新”转型,并成功进入到全球创新药产业链中,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
创新药也称为原研药,是指通过全新机制或者结构研发的药物,开发出的新药会拥有非常长期的专利权保护,一旦能够成功上市,将带来极高的回报。因此创新药属于医药行业中科技属性非常强的细分方向,在医药行业集采中创新药受的影响最小,同时政策也把创新药放在了重点发展首位。
一方面集采政策,该政策更多针对的还是仿制药,今年3月传出的《进一步优化药品集采政策的方案(征求意见稿)》中也指出了,集采范围限定为专利过期的老药,而新药是被排除在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上市新药的市场回报,从而改善行业的盈利预期,也避免创新药因为集采而丧失研发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政策也一直在医保支付、投融资等多维度鼓励新药创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要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发展,将创新药发展放在了首位。
集采对创新药的放松,再加上利好政策的不断加持,政策从控费转向了促创新,创新药行业现阶段正处于政策红利期当中。
除了政策端的鼓励之外,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创新药公司逐渐在ADC药物、基因编辑、GLP-1减重疗法等多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让国内的创新药在全球竞争中也能占据优势,多年的积累最终有了成果,今年创新药出海订单迎来了爆发。
我国创新药公司找到了一条出海的破局之路——BD交易,简单来说就是国内的创新药企业把自家产品在海外的开发和商业化权益授权给外企,一般都是给跨国大药企,从而获得订单和业绩收入,这种方式还能有效避开关税的冲击,这两年相关交易的数量和金额一直在持续增加。
根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内创新药BD交易约110起,涉及金额约466亿美元;今年截至一季度BD交易达成29起,金额约347亿美元,其中还包括了恒*医药、信*生物等带来的超10亿美元的大单。
经过多年的沉淀,我国的创新药出海进入到了爆发的阶段,一大批优秀的国内公司突围,并逐渐在全球的创新药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有数据显示,2024年约31%的大型跨国药企引进的药物候选分子来自中国,中国在创新药领域的研发能力也逐渐来到了全球前列。
这些订单最终都会转化为公司的业绩收入,并且已经逐渐在财报中显现,今年4月份披露的财报显示,多家创新药公司都实现了收入的快速增长,也有公司实现了扭亏为盈,行业已经进入业绩与订单增长期。
创新药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港股和A股的科创板,因为创新药公司前期非常烧钱,在新药成功研发之前很难有利润,所以更早期创新药的公司都集中在港股上市,所以港股的创新药指数含量和纯度都会更高一些,可以直接选择相关的ETF及其场外联接产品进行投资,如香港创新药ETF联接。
而在A股市场,创新药上市公司相对较少,还是在科创板放开后才逐渐有公司在A股上市的,而且相关的创新药指数:CS创新药指数,创新药含量并不高,其中还有很多CXO、疫苗的公司;科创新药指数创新药含量较高,但目前缺乏关联指数基金,所以想要在A股市场投资,就需要寻找聚焦于创新药的主动基金,让基金经理来筛选具有创新实力的药企。
在政策+出海红利下,未来创新药行业依然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建议大家可以通过基金产品进行适当的配置。不过因为创新药具有非常强的科技属性,导致其股价的波动也非常剧烈,一定要匹配好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采取定投,或者大跌大买、小跌小买的方式,在总体的持仓中占5-10%就可以了。
另外关于上周末特朗普降低药品价格30-80%的利空,短期确实对创新药的情绪产生影响,但一方面,美国总统的行政令需要国会立法支持,真正实现需要时间,而且可能性并不高,特朗普在上一次任期就有此想法,但最终没有实现。另一方面,如果药价真的下调,美国药企为了控制成本,依然会将目光放在便宜且质量好的中国创新药上。创新药行业中长期的投资逻辑仍在,突发的利空消化后,反而会带来投资机会。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创新药名单,可以私信回复“创新药”获取~
本文系好买研习社原创,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于“好买研习社”。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免责条款:本文内容为基于公开资料研究完成,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审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
来源:好买研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