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柔情|「读书·故事」我和书的故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0 06:17 2

摘要:在人生的长河中,有那么一些事物,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引领着我们前行,给予我们无尽的智慧与慰藉。对我而言,书籍便是那颗璀璨的星辰,它不仅是我成长的见证者,更是我心灵的导师。今天,我想讲述一些我与书之间不解之缘的故事。

【读书·故事】我和书的故事

铁骨柔情

在人生的长河中,有那么一些事物,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引领着我们前行,给予我们无尽的智慧与慰藉。对我而言,书籍便是那颗璀璨的星辰,它不仅是我成长的见证者,更是我心灵的导师。今天,我想讲述一些我与书之间不解之缘的故事。

我与书的邂逅始于母亲工作书店里那一排排泛着油墨香的书架。在那个特殊年代,当1966年的风暴席卷校园时,母亲所在的郎岱新华书店竟成了我安放童心的港湾。每天放学后,我总会踩着青石板上斑驳的树影,穿过贴满大字报的街道,直奔书店后库房那方堆满连环画的角落——这里不仅藏着《鸡毛信》里海娃在羊尾巴下藏情报的机智画面,更珍存着《列宁在十月》中革命者挥舞红旗的炽热情怀。

在泛黄的纸页间,我触摸到了超越时代的智慧光芒。革命题材的小人书为我构筑了最初的英雄图腾:《敌后武工队》里飞檐走壁的战士教会我何为坚韧,《上甘岭》中口含苹果传递水壶的镜头让我懂得牺牲的真谛。这些黑白分明的画面,在灰蒙蒙的岁月里投射出璀璨的精神焰火。而母亲悄悄留给我的《聊斋志异》连环画,则在夏夜蚊帐中展开奇诡世界,狐仙与书生的故事让我初次领略文字构建的魔幻宇宙,画工用细若游丝的线条勾勒出的幽冥地府,远比现实中的喧嚣更令人着迷。

最令我痴迷的是那套用牛皮纸捆扎的《三国演义》连环画,六十册鸿篇巨制铺展开金戈铁马的史诗长卷。当同龄人在街头背诵语录时,我躲在阁楼反复临摹"三英战吕布"的跨页彩绘,赵云单骑救主的画面让我懂得忠勇的分量,诸葛亮空城计的古琴声更在心底播下谋略的种子。这些浸润着传统文化精髓的图像叙事,竟成为特殊年代里隐秘的文化脐带。

书店窗外的梧桐叶落了又生,我在连环画的方寸天地里完成了人格的雏形。《暴风骤雨》中土改工作队的斗争智慧,让我学会辩证看待历史变革;高尔基三部曲里阿廖沙在伏尔加河畔的漂泊,则教会我在苦难中保持尊严。当同学们还在为课本上的口号争吵时,我已能从《水浒传》的替天行道中辨析正义的多重维度。这些巴掌大的画册,像无数面棱镜折射出人性的光谱,在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年纪,为我搭建起认知世界的多元坐标系。

某个梅雨时节,我蜷缩在书店仓库的麻袋堆里翻阅《杨家将》,潮湿空气里浮动的纸浆味与画面中金沙滩的血战气息奇妙交融。母亲轻轻为我披上工装外套时,我正为杨继业碰碑的悲壮场景落泪——这份跨越千年的共情,或许正是小人书给予我最珍贵的馈赠。当多年后重读《林海雪原》原著时,少剑波的形象依然自动切换成连环画里那个剑眉星目的年轻军官,那些定格在记忆里的画面,早已成为植入精神世界的文化基因。

记得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母亲拿出一本色彩斑斓的图画书——《安徒生童话》。书中的世界如同一个奇幻的王国,有会说话的动物,有穿着水晶鞋的公主,还有勇敢的小锡兵。我被深深地吸引,仿佛自己也成为了故事中的一员,在童话的海洋中遨游。那一刻,书籍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让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与向往。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开始涉足更广阔的阅读领域。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机智勇敢,到《红楼梦》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凄美爱情,再到《简·爱》中女主角对自由和平等的执着追求,每一本书都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不同的人生风景,感受不同的思想碰撞。书籍成了我心灵的避风港,每当遇到困惑或挫折,我总能在书中找到答案,或是得到一丝慰藉。

记得有一次,因为一次考试的失利,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中,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在那个阴霾的日子里,我偶然翻开了一本《老人与海》,书中老人圣地亚哥面对大自然的挑战,虽历经千辛万苦,却从未放弃,最终带着大鱼的骨架归来,那份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明白了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再试一次的勇气。书籍,用它独有的方式,教会了我坚持与自我超越。

当我高中毕业背着行囊到农村上山下乡时,帆布包里裹着两本用油纸包着的《农政全书》和《土壤学》,玉厂坡知青宿舍的煤油灯下,我常借着摇曳的微光研读作物轮作规律,将古籍中的"粪田之宜"转化为改良土壤的实操方案。我这个知青队长干得有板有眼,带领66名知青奋战于田间地头……

当兵来到边防部队,65式军衣的口袋里总揣着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节选本,战备坑道里与战友探讨"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时,总不忘结合《矛盾论》分析战略态势,这份思辨习惯让我在军事演习中屡获战术创新奖。

脱下军装转型文化工作时,书案上常年堆叠着三类典籍:民间故事采风本带着田野调查的泥土香,明清话本影印件泛着古籍修复的檀香味,还有托人从省图书馆借来的《民俗学通论》复印稿。为编撰地方戏曲志,我曾连续三个月对照《荆楚岁时记》考证傩戏源流,最终在古县志的蠹痕字缝间寻得明代社火仪轨的完整记载。这份考据功夫后来演化成政策制定的方法论——每当审议民生项目,总会本能地追问历史沿革与民众记忆的深层联结。

走上领导岗位后,我始终秉持“以学促改、实践为先”的理念,通过构建“政策研读+技术推广+基层实践”的三维学习体系,将理论学习深度融入农村改革、科教兴农及基层财务管理。办公室藏书系统体现改革转型特征:左侧农村经济专区陈列《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践手册》《乡镇企业发展政策汇编》等实务读本,与《农田水利工程技术规范》形成知识支撑;右侧科教板块既有《杂交水稻技术推广手册》等实用技术文献,又特设“传统技艺振兴”专架,将《中国陶瓷工艺考》与《乡镇企业产品设计指南》并置,探索手工业与现代生产的结合路径。

案头常备三类文献:经济管理领域,《财政包干制度解析》与《集体企业财务核算办法》互为补充,为乡镇企业资金管理提供依据;农业板块既有《“八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也包含《地膜覆盖技术应用指南》等推广手册;科教卫生领域形成“基础科普+实用技术”双轨体系,《赤脚医生手册》与《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方案》形成民生服务闭环。

在郎岱城饮水工程论证中,创造性实施“古今对照法”:既组织学习《水部式》古代水利法规中的治水智慧,又结合《农村基础设施“以工代赈”实施方案》设计建设模式,最终形成“传统技艺与现代工程结合”的特色方案。这种学用模式已推广至多个领域——在农田改造中,《齐民要术》耕作经验与《土壤改良技术手册》对照应用;在基层卫生室建设中,《伤寒杂病论》诊疗理念与《农村三级医疗网建设指南》融合实践。

通过建立“中央政策文件+地方试点经验+专业技术手册”的三级学习体系,实现从理论灌输向改革实践能力提升的转型。牵头组建“农村改革读书班”,通过“干部讲政策+农技员授技能+社员谈体会”机制,将《星火计划实施纲要》等文件转化为方言快板书,让改革知识深入田间地头。

在我近六十年的阅读长跑中,书籍始终是随身携带的智库:在抗洪指挥部用《水经注》推演分洪方案;率团出访前夜重读《马可波罗游记》寻找文化对话切口;就连病房输液的时光,也要在《生命是什么》的量子生物学论述里,寻找医疗改革的哲学支撑。那些被不同年代包浆的书脊,既记录着个体认知的拓荒史,更叠印着国家发展的年轮,当泛黄的批注与新打印的政策文件在晨光中交叠,我总想起克劳塞维茨那句话:"理论应该成为考察和判断的灯塔。

如今,书籍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的书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从文学经典到科普读物,从历史传记到哲学沉思,每一本书都是我心灵的伙伴,陪伴我度过每一个平凡而又珍贵的日子。退休后,我在美篇写作,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感,希望有一天也能像那些曾经启迪我的作者一样,用文字去温暖他人,传递力量。

回望过去,我与书的故事,是一段成长的旅程,也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书籍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我的人格,让我学会了爱与被爱,勇敢与坚持。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走到哪里,书籍都将是我最忠实的伴侣,指引我前行,照亮我前行的路。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