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临港又发布了创客新政“十二条”,其中一条还挺惊人的——创新创业人才购买新上市商品住房的可申请最高500万购房补贴。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抢人”是五大新城等郊区的专属词汇。
但最近,市区也纷纷下凡,开始“白热化”激励模式。
前几天,临港又发布了创客新政“十二条”,其中一条还挺惊人的——创新创业人才购买新上市商品住房的可申请最高500万购房补贴。
我大体看了眼临港在售新房的情况,单价3万/m²出头,最大面积不超过200m²,这个补贴最高值是不是给多了?
大剂量的补贴背后,当然是临港抢人的迫切。
我相信大多数人看到新闻的反应和我一样,先被数字震惊了一下,转念又会觉得以临港的处境,这么做是人之常情。
引起广泛讨论的是本月更早些时候,杨浦区新推出的人才举措。
经认定的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在杨浦区置业最高补贴额度达200万元,租赁人才公寓最高可获8000元/月度补贴。
讨论点有二:
1、现在市区“抢人”也这么狠了吗?
2、将我们熟知的网红、up主纳入人才购房补贴序列,给予其对照教授、院士级别的百万补贴,会不会有失公允,不能服众?
如何落实,可以稍后再议。
但这一把流量经济的火,又让杨浦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
来源网络
01
up主激励,只是一个小环节
政策一出,最多的质疑就是:为了卖房,有点不择手段了。
首先我想说,杨浦没有为了卖房不择手段,靠这种手段,也卖不了几套房。
细看拿到最高补贴的条件确实苛刻,需要“战略创作人才账号关注量为所在互联网平台的前1%水平”。
如果是B站,那就需要创作者拥有百万以上的粉丝,在抖音可能需要达到几百万粉丝体量。
很多人评论:占据平台前1%的绝对头部,本身就携带资源,不缺在上海安家置业的资本,钱终究还是流向了不缺钱的人。
但我们也要看下不那么醒目的100万、50万,特别是潜力创作人才,意味着还没有太多粉丝、凭借好内容被看见的内容创作者也有机会。
就算50万对于买房杯水车薪,至少还有租房补贴托举创作理想。
转看杨浦,作为上海中心城区的“后起之秀”,近两年起势迅猛。
5月9日,四批次土拍的杨浦滨江地块(L4-02地块)以总成交价42.41亿元竞得,成交楼面价80199元/㎡,溢价率26.3%,刷新区域单价纪录,成为杨浦滨江新晋地王。
与去年11月中海云邸·玖章中海云邸玖章拿地楼面价69158元/㎡相比,半年涨幅近16%。
杨浦区今年新房供应均价111938元/m²。
以这个价格的百平面积计算,一套杨浦的新房总价大约为1200万,哪怕对头部up主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数字,把最高补贴拉满相当于省掉了总价20%的购房成本。
在上海市区新房日渐高企之际,补贴至少帮想要在此置业的年轻up主覆盖掉了“涨价”的那部分,让总价变得更易接受了。
自从去年大量豪宅新房释出,上海市中心和有钱人的距离正越拉越近。
顶尖的上海城芯集中着顶尖的资源,与顶尖的人才双向奔赴,这种趋势愈发明显了。
真正的城芯地带价格一再上探,本就在紧追不舍的杨浦理应不甘示弱。
但人才补贴发布的原因,真的不至于为了“卖房”。
新房的供销存只在其中占据很小的部分,顶多充当一个锦上添花的环节。
自2021年起东外滩开始大量供应新房,从当下的情况来看,其存量仅余368套,去化周期仅仅2.6个月,远超中环以内新房去化水平。
整个杨浦区目前的可售新房存量为648套,整体状况还算健康,一直处于供需相对平衡的状态。
换句话说,杨浦没有到依靠补贴去消化新房库存的地步。
一系列动作能够刺激楼市当然“宾主尽欢”,但更重要的还是对杨浦产业的长久加持。
杨浦,向来是上海数字经济重镇。
它集聚了抖音、美团、哔哩哔哩、得物等数字经济企业8000余家,税收贡献占比达到40%以上,营收占比达到60%以上。
2024年1月至12月,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3259.3亿元,同比增长13.4%,增速高于全市,规模占全市近五分之一。
未来三年,还要力争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千亿级直播产业新高地,迎来自己第二个千亿级产业。
杨浦,有上海最适合发展“网红经济”的土壤。
所以,这次对头部up主的激励,不就是一次很单纯地,对行业头部的表彰与奖赏、同时促进区域发展的两全其美之事吗?只因为行业恰好是“内容创作”、对象是“up主”,就让人质疑其妥帖之处。
其实,类似的奖励、激励在杨浦早已屡见不鲜。
例如,去年7月杨浦区发布的《关于全球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优享计划”的实施意见(试行)》,其中规定对经认定符合条件的孵化企业,给予最高300万元的购房补贴或150万元的租房补贴。
优先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承接国家、市、区重大内容项目创作。对创作的优质作品,经认定符合条件的,可给予最高200万元创作奖励。
有奖励,才会有动力,这种动力当然包括在上海拥有一套房子,彻底扎根。
02
不止杨浦,整个市中心都在“抢人”
杨浦这次政策之所以受到关注,还是因为绑定了“网红”这一流量圣体。
毕竟这是全国首个针对内容创作者的大规模补贴政策,标志着“博主”作为“高精尖人才”首次上桌。
但不得不说,这一举动仿佛掀开了中心城区人才竞赛的围挡,让我们顺势看到,早已白热化的抢人大战。
比如黄浦的购房补贴竟然高达500万元,静安顶尖人才的一次性补贴高达300万元,甚至还可以“一事一议”,涨到更高。
同时,每个区对于特定人才都有1500-30000 元/月不等的租房补贴。
和五大新城一样,中心城区同样求贤若渴,而且只“掐尖”那一小撮顶级人才。
购房补贴很高,因为他们值得。
比如黄浦“门楣之光”顶尖人才引进激励中对于战略科学家的定义:有国际影响力、深厚研究背景与丰富实践经验;项目方向符合黄浦区重点产业领域;承诺连续工作不少于5年,年薪不低于100万元。
很明显,这种级别的人才,即使没有购房补贴锦上添花,应该也不缺置业上海的资本。
钱不是流向了不缺钱的人,而是流向了能为城市创造更多价值的人。
因为,细细翻看各区的人才选拔计划时,我发现和杨浦一样,它们的人才政策,都倾向于如同区域“生命线”一般的王牌产业。
2025年门楣之光·黄浦人才计划选拔的行业中,前三位分别是金融、专业服务、商贸旅游。
徐汇光启人才计划与人工智能呼应,对引领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或取得颠覆性突破的项目,经综合评价最高可给予1000万元的补贴支持。
以上这些,离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还比较遥远。
不过,各区落户政策的倾斜同样与产业强关联。
比如黄浦区赋予引进非上海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落户重点扶持用人单位推荐权,用于推荐区域内金融服务业和专业服务业领域重点企业。
徐汇区用于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领域重点企业;虹口区用于高端航运和金融服务、绿色低碳服务领域的重点企业......
创造了条件,吸引了人才,提升了产业,最后给予顶尖人才丰厚的补贴,让他们真正留下来,继续为区域发展发光发热。
这是事关区域向上发展的大计,必须下一盘环环相扣的绝妙棋局。
当然,市区“抢人”大战愈演愈烈出于对未来的考虑,也出于对现实的隐忧。
截至2024年年末,上海市户籍人口中,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77.62万人,占总人口的37.6%。各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该区总人口比重列前三位的依次是虹口区、黄浦区和崇明区,比重分别为45.2%、44.0%和43.9%。
其中虹口区更是超过45%。
年轻人才的含量,严重掣肘着大家对区域产业、楼市、消费能力的预期。
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市区真的不想将新上海人拱手让渡给郊区了。
但过高的居住成本,甚至是房价,还是让大多人望而却步。
对于各区来说,用租房补贴,甚至购房补贴,尽己所能地“援助”新上海人上岸,既是让年轻人安居乐业,更是“打捞”未来的自己。
转自一房一万
来源:我爱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