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克服互联网消极情感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0 08:50 2

摘要:近年来,一些难以名状的负面体验通过“佛系”“内卷”“躺平”等流行语被重新命名,借助社交媒体完成指数级传播,折射出复杂的集体情感和社会心态。这些传递情感的词汇深刻表达了青年们希望通过一种强嬉戏的方式重新掌握生活主动权。

如果说数字技术是影响情感的“硬件”,那么网络文化则是促成情感发生的“软件”。构成“感觉规则”的网络文化直接塑造了网民对情感的感受强度和表达方式。

近年来,一些难以名状的负面体验通过“佛系”“内卷”“躺平”等流行语被重新命名,借助社交媒体完成指数级传播,折射出复杂的集体情感和社会心态。这些传递情感的词汇深刻表达了青年们希望通过一种强嬉戏的方式重新掌握生活主动权。

互联网消极情感的更新

从历史上看,消极情感一直与互联网相伴生。20世纪中晚期,因数字媒体的普及,我们再也不是一年才听闻一个引起情绪强烈波动的大事件,而是一天之内就可能接受到几个大灾难的图文信息。这不仅令我们情感质地稀薄化,还会让密集的负性事件接连催化消极情感。另外,如果说20世纪是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就是精神表现主义(psycho-expressionism)的时代。在人类历史上,我们从来没有这么多的内心坦白和情感分享。这些通过社交媒体生成、传播、激增且易燃易爆的“内心袒露”,也会随时撩拨我们的失望、愤怒、怨恨、不安、厌烦、无聊等消极情感。

近年来,“佛系”“内卷”“躺平”成为了互联网消极情感在中国社会的最新表达。这些新型消极情感更多源于大众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场景,发生于一个永不掉线、算法包围、圈层交流的深度媒介化阶段。再加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我国改革深化期叠加,强烈的不确定性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疲惫、倦怠和忧虑。一系列诸如“佛系”“内卷”“躺平”等新的互联网消极情感接连产生,这既构成了我国数字生活新图景,也可能滋生社会心态的失序,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新型消极情感折射网络文化的不变与变

如果说数字技术是影响情感的“硬件”,那么网络文化则是促成情感发生的“软件”。作为构成“感觉规则”的网络文化,直接塑造了网民对情感的感受强度和表达方式。网络文化及其对网民情感表达的影响,有着极其强烈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可窥见这一过程的“两变两不变”。

所谓“两不变”是指:由于互联网有较强的匿名性,夸张和诙谐是网民在线情感表达的不变基调。一方面,在以开放性著称的网络文化中,我国网民对情感的表达与线下相比更为夸张。从BBS盛行时的“拍砖”“盖楼”“抢沙发”,到博客流行时的私人情感分享,再到数字平台阶段无间断乃至无休止的情绪输出,情感的戏剧化展演已经成为普遍而日常的数字行为。

另一方面,诙谐也是中国互联网文化稳定且典型的特质,这造就了互联网消极情感表达的幽默风格。诙谐可以说一直伴随着中国互联网文化的成长。20世纪末的中国互联网文化深受香港喜剧电影无厘头风格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大话西游》在1997年后成为内地现象级的流行文化,更掀起了网络论坛上以后现代解构为内核的“大话风潮”。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小胖”、《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为代表的网络“恶搞”风行一时。一些中国网民在表达愤怒、怨怼等消极情感时,有意无意地将戏谑作为了自身的“保护色”和“润滑剂”。现时期的互联网新型消极情感在表达上仍延续了“诙谐之趣”,各种配套的表情包和梗不绝如缕。从“葛优躺”到“清华卷王”,从被韩剧表情包带火的“佛系”到以所谓通过“宣言”提出的“躺平”,无一不是在生活领域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

而“两变”则是指:我国网民对网络文化的态度从“憧憬”到“幻灭”,网络治理从“被动跟随网络文化”到“主动引导网络文化”。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幻灭”让网民的消极情感表达再难有价值升维的空间。过去,有的中国网民之所以通过愤怒、悲情来完成线上情感动员,是因为他们曾普遍认为互联网具有“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的功能。在这种盲目乐观的网络文化中,网民选择将消极情感的数字化表达作为武器,寄希望于“围观改变现实”。但如今,随着流量变成生意、互联网公司成为“大厂”,网民不再单纯地将互联网视为通往美好生活的数字桥梁,反而还将自身负面体验归因于数字技术。互联网新型消极情感很大程度上源于网络文化憧憬破灭后的价值空洞。

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完善,网络文化的野蛮生长与网民情感的无序表达都得以有效规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依法治网成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遏制了网络文化的不良发育。在此背景下,网民的情感自律性有所增强,以往不受控的“口嗨”大幅度收敛。但随之而来的是,青年网民越发重视一种以“密语”交流的部落文化,利用梗、缩写、“阴阳话术”对消极情感进行重新编码。无论是“躺平”还是“内卷”,最初都来自青年亚文化圈层的情感宣泄,而后才扩散为大众对消极情感的命名。在网络文化治理下,网民以一种话语更隐晦、取向更自我的姿态,透过互联网新型消极情感的表达,形成了一种极其吊诡的“热闹的孤独”。

传播互联网新型消极情感的新主体

情感的表达是一种行动方式,也是塑造主体的构成性要素。当前,学界认为互联网新型消极情感的传播催生了两类可能的主体。一类是“放弃争辩的主体”。有学者以“退缩型主体”去指认“丧”背后的表达者,认为被“丧”裹挟的青年丧失了批判力与行动力,无力将个人与历史联结。除此之外,学者们还普遍认为,“佛系”情感的盛行是公共领域弱化的必然后果,它与其他消极情感共同塑造出“智识反思能力在不断浅薄化”的主体。

还有一类是“另类抗争的主体”。相关研究发现,互联网新型消极情感的表达是一种“软性抗争”,体现了青少年从“现实弱者”到“网络强者”的自我赋权。只不过软性抗争的是一种非常规的行动,它始于话语又止于话语,而且这些过于轻巧的言说还会取代而非补充更实质性的行动。(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

来源:贴近地面飞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