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关于小米选择台积电而非中芯国际流片自研SoC的争议引发热议,甚至有声音质疑其“不支持国产”。这类扣帽式的批评,不仅偏离了理性讨论的轨道,更可能对整个我们科技生态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干扰。
近期,关于小米选择台积电而非中芯国际流片自研SoC的争议引发热议,甚至有声音质疑其“不支持国产”。这类扣帽式的批评,不仅偏离了理性讨论的轨道,更可能对整个我们科技生态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干扰。
先进制程资源紧张,优先级必须区分
我们必须先正视一个现实:我们当前的先进制程资源仍极为有限,7nm以下工艺的产能主要集中在极少数企业手中,且大部分必须优先保障那些已被老美制裁、无法赴海外流片的核心企业。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国内的有限资源是维系其产品迭代和生存的唯一希望。
在这种背景下,像小米这样尚未被列入实体清单的公司,选择去台积电投片,不但不是“背弃国产”,反而是在合理配置全球资源。这是一种“双轮驱动”的现实选择:一方面全力推进国内自主可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尚可获取的国际资源同步技术迭代,才是当前阶段最有战略意义的路径。
“两条腿走路”,才能不被世界甩下
先进制程不等人,技术演进不会因为我们的局限而放慢节奏。全球科技竞争已经进入深水区,AI、算力、智能终端的比拼愈发激烈。试问,如果所有未被制裁的中国企业都停止与国际头部晶圆代工厂合作,只依赖当前产能紧张的本土制程,我们又凭什么在全球市场保持竞争力?
事实上,自主科技产业必须走“双轨”:被制裁企业全力突破国内自主路线,未被制裁企业则应承担起在全球主流技术平台上与世界并跑、甚至领跑的任务。这不仅有助于争取时间窗口和外部技术积累,更能在未来国产替代成熟时实现顺利回流,形成良性循环。
全球投片不是“原罪”,而是责任
从展锐的6nm到蔚来、小鹏、理想、地平线的5nm ADAS芯片,从恒玄、晶晨、瑞芯微在台积电的流片实践,再到小米玄戒的自研芯片落地——这些案例说明,海外投片并非个例,而是我们芯片产业当前的重要战略手段。
值得强调的是,绝大多数国内厂商仍然符合美国商务部BIS的法规要求。比如,在2023年出台的“1202法案”中,明确以单颗芯片晶体管数量作为限制标准,而非制程节点本身。2024年起的门槛是300亿晶体管,大部分消费级SoC,即便是3nm制程,也完全在这一限制之内。
这意味着,只要不涉及AI核心算力、云端GPU、服务器CPU等敏感领域,台积电、三星依然是我们企业可用的关键资源。而在当前全球算力就是国力的语境下,任何一个能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先进制程芯片我们的企业,都是在为国家算力体系增砖添瓦。
拆解“200亿研发”的误解:芯片开发从来不是便宜活儿
网上还有人质疑小米玄戒研发投入与小米集团整体财报的关系,认为“小米一年200亿研发预算还要分摊给手机、汽车、空调,怎可能支撑起一个高规格SoC的研发?”这个逻辑忽略了产业实际操作方式。
事实上,一款旗舰手机SoC的全流程开发成本可能高达100-150亿元人民币,包括IP授权(ARM、ISP、DSP等)、EDA工具、流片开模、验证测试,再加上数千人的研发团队所带来的人力成本。这些支出往往由专门设立的子公司承担,例如小米玄戒芯片由X-Ring Limited控股的独立实体负责,这类结构在产业内极为常见,也有利于财报独立和风控隔离。
理性看待企业角色:别让极端情绪不可取
“自己搞不到,就希望别人也搞不到”,这种思维不但狭隘,甚至是一种自我封锁。在全球科技链高度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企业的全球化尝试不是“买办”,而是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争取我们科技的战略突破口。
我们要清楚,老美对我们的半导体封锁是有重点、有层级的。AI芯片、服务器GPU是红线,而消费电子始终不是制裁核心。小米等企业尚能在全球主流工艺节点上布局,不是“获益”,而是“窗口期”。若因情绪而关掉这扇窗口,我们将陷入封闭、自我设限的死循环。
结语:理性、务实,是此时最稀缺的战略资产
如今,自主科技站在艰难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必须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另一方面又要维持与全球技术生态的连接,避免被彻底边缘化。所有愿意投入自研、并能在全球平台保持竞争力的企业,理应被理解与支持,而不是被情绪绑架。
技术路线没有高下之分,只有适不适合当前情况之别。是在理性中前行,在实践中突破。
来源:智慧科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