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随着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期的到来,全球多国监测到新冠病毒变异株JN.1的感染比例显著上升,我国部分地区的发热门诊就诊量也出现波动。国家疾控局最新研判指出,当前新冠流行水平较低,但疫情可能因春运、聚集活动等因素出现小幅反弹。面对病毒“抬头”信号,公众既无需恐
近期,随着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期的到来,全球多国监测到新冠病毒变异株JN.1的感染比例显著上升,我国部分地区的发热门诊就诊量也出现波动。国家疾控局最新研判指出,当前新冠流行水平较低,但疫情可能因春运、聚集活动等因素出现小幅反弹。面对病毒“抬头”信号,公众既无需恐慌,也需提高警惕,以科学防护应对潜在风险。
一、当前新冠抬头:变异株与季节性因素叠加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2月报告,JN.1变异株已蔓延至71个国家,其传播效率较BA.2.86高1.5-2倍。我国本土病例中JN.1占比从11月的不足5%升至12月的近30%,但尚未形成优势传播。专家分析,此轮疫情抬头与三大因素相关:
1. 免疫屏障自然衰减:距上一波感染高峰已逾一年,人群抗体水平普遍下降;
2. 变异株免疫逃逸增强:JN.1刺突蛋白携带超过30处突变,或削弱既往感染和疫苗保护效果;
3. 冬季环境助长传播:低温利于病毒存活,室内活动增多、通风减少加剧接触风险。
二、个人防护:升级“健康守门人”意识
常态化防控阶段,每个人仍需做好“第一责任人”:
口罩佩戴场景化:乘坐公共交通、进入医院、商场等密闭场所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普通室外环境可视情况选择;
家庭防护细节:每日开窗通风2-3次,重点对门把手、水龙头等高频接触部位消毒,有成员出现咽痛、发热等症状时应分餐、分居室;
症状监测与就诊:若出现持续高热(>3天)、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
三、重点人群:筑牢“三重防护网”
老年人群、慢性病患者、孕产妇等高风险群体需落实针对性保护:
1. 疫苗加强免疫:60岁以上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建议接种含XBB变异株抗原成分的新冠疫苗(如成都威斯克重组三价疫苗);
2. 药物储备预案:家庭可常备解热镇痛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抗病毒药物(先诺特韦/利托那韦等),但须遵医嘱使用;
3. 慢病管理强化:糖尿病患者需加强血糖监测,心血管疾病患者避免擅自停用降压药,防止新冠诱发基础病加重。
四、社会防控:平衡“精准”与“温度”
面对可能出现的疫情波动,各地正探索更灵活的应对机制:
医疗资源分级配置:社区卫生中心储备抗原试剂、抗病毒药物,三级医院预留重症床位,避免挤兑;
公共场所柔性管理:商超、学校等不再统一测温,但需配备消毒物资,提倡有症状者主动回避聚集;
信息发布透明化:疾控部门每周公布变异株监测数据,科普平台及时解读“二阳”“三阳”热点问题,消除公众疑虑。
五、长远准备:从应急到常态的健康转型
新冠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已成定局,构建韧性社会需多方发力:
科研持续跟进:加强广谱冠状病毒疫苗、鼻喷式疫苗研发,提升黏膜免疫保护效力;
公卫体系改革:完善发热门诊哨点监测网络,推广“互联网+医疗”远程诊疗模式;
健康习惯养成:将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融入日常生活礼仪,降低多种传染病交叉传播风险。
结语
新冠疫情的起伏提醒我们,传染病防控没有“终点线”,只有“连续跑”。面对病毒变异的不确定性,既要摒弃“躺平”心态,也要避免过度防控。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言:“免疫力才是最好的医生。”通过科学防护、疫苗接种和健康管理筑牢个体防线,我们完全有底气实现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这个冬天,让我们用理性和行动,共同守护来之不易的平静生活。
来源:养生保健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