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转眼间也过去了整三个月,基本度过了整个大阳春,回答了形形色色的问题,接待了各色各样的粉丝,笔者觉得需要做一个阶段性的小结,尤其希望粉丝建立起一个过去没有,以后必须要有,很共性的“观念”问题。
年初,伴随市场的转型,房叔公号开启了线上直播+线下面访服务结合的新模式。
转眼间也过去了整三个月,基本度过了整个大阳春,回答了形形色色的问题,接待了各色各样的粉丝,笔者觉得需要做一个阶段性的小结,尤其希望粉丝建立起一个过去没有,以后必须要有,很共性的“观念”问题。
针对大多数人,绝对、第一的诉求——“保值”。
今日推文,保值,是件非常“动态”的事儿——你买的房子会保值吗?
▲西湖大道 by 辉
想写这篇推文,一方面是限价时代结束在即,第二方面在面访和直播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楼市“分化”这件事,绝不止于描述客观市场趋势,更是在社会大众心理中的悄然变化。
“ABCDE帮我排个序,哪个最赚钱”、“东西南北中,哪片有潜力”、“这个两年后我大概能赚多少”...这是4、5年前提问的风格。
如今,“我想买套房子留给上小学的娃”、“10年后哪个板块好”、“经济和楼市会往哪里去”,追求“房价数字绝对值的变化”的梦想家少了,希望“长期、安全”的务实者占了绝大多数。
冬日漫长,果真引人沉思。
但是,笔者要泼一盆冷水,一下子“从两年赚多少”到“10、15年稳住”,短炒变“长期主义”,从一个极端迅速沉思到另一个极端,有种破罐子破摔,再不折腾房子的既视感,非常不可取。
这也是本文文眼,笔者希望,我们的读者可以在后限价、资产保卫站的存量市场时代里建立起一个根本的底层观念——
“在中国,绝对不要企图用静态的房子解决长期的资产价值问题,除了极少的房子,想买房保值,根本是件非常‘动态’的事。”
换言之,只要第一诉求是“保值”,无论买新房、二手次新还是中年豪宅或是老破小,无关它好不好舒不舒服你爱不爱,以明显超过你潜意识里该多久“换一个家”的速度,适时买、换、买、换,永远在路上。
▲乌龟潭 by 辉
写到这里,你以为笔者是要说“买房要看产业和板块”未来,或者要打“新房广告”。
错,笔者所指,是普通人买房,根植在“土地金融”经济制度里更根本的逻辑。
中国房地产,作为过去30年的支柱产业,就业蓄水池、内外循环锚点、货币印钞机这些老嗑就不说了,今天用最老百姓的视角给你看看它的特殊性。
首先,问粉丝一个问题:对你来说,房子,和其他商品最大的不同在哪?
我们会得到这些答案:价格会涨会跌、最大的一笔消费、是不动产、绑书包户籍...
这些都是,但都不根本,房子区别于其他商品,它的特殊在于:房子,不是根据需求供应的。
何意?你走去任何一个商超,或者打开电商网站,任何商品,都是想达成交易,争取客户,根据你的需求设计、研发、制版、生产,参与竞品竞争改进,最后让你选择,优胜劣汰,决出某个领域的王者。
比方说,你有吃辣的需求,在辣酱界卷出某干妈,你有红烧、酱肉的需求,酱油界卷出某天,你有变美的需求,要化妆品什么档用什么牌子,买哪些款等等。
房子不是,当然,房企有前研、投拓、竞争这些环节,让你选择,但是,这是为了它“回款及盈利”所做的努力,重点在“它供应,让你买,期望不亏最好能赚点”。
并不是“你需要什么,它研究你具体的诉求,最后提供产品”。
如果是后者,按2024的购买力行情,新房市场93%的供应应该控制在500w以内,4房139以下的房源,市区最需要的趋势是小户型(1-2人单身户连年走高),7%才做高改和豪宅,动辄200㎡带三个车位、1500w+那种。
真实的世界里,“让你我买房,是为了让房企买地”。
这是供应逻辑催发的市场和经济,为什么,不展开,一个字“税”。
▲太子湾郁金香 by 辉
于是,问题变成了,顺应供应逻辑,供应端想塑造怎样的需求端?
答:你我持续、动态买房,房企持续、动态买地,银行持续、动态赚净息差。
那么,如何实现“持续、动态买房”?
正话正说,需求从刚需变成改善,为了适应新需求的变化,积极以新产品的形态供应。
正话反说,穷人买不起靠富人啊,有人买就行了,是谁、是不是主流不重要,房子长怎么样和卖地有啥关系。
反话正说,新形势下的房产新格局,不断推成出新、迭代产品、降低密度,提供给购房人更精致的居住体验。
反话反说,新房品质理应要踩二手,为了房子好去置换,远不如让你意识到自己房子保不住去置换容易。
楼市如果是需求逻辑,大部分中国人的第一需求难道是“不断的、更好的、越变越快、越变越大”的新房子吗?
明明是“少给我变,我买了就想一步到位最多结婚生娃换一两次,而不是15年就折旧这么多这么难卖,和新房差距这么大,我好守住我的财富”。
70年产权,50年保质期,30年保鲜理直气壮做不到,换成别的商品,你会买吗?
然而企盼,人会观望,只有恐惧,人才会行动。
想保值,你就跳不出这种“动态”。
▲老城西 by 辉
又回到文首,15年前,杭州还是新古典、art-deco、面砖、洋房、小镇风、建筑造型大于户型的时代;
15年内,外墙从涂料到铝塑板、一体板、铝板、奢石,去年开始“陶板、陶瓷”的风又吹了起来,也许过两年光触媒板又会流行;户型则从大三房空间南厅偏爱变成了功能四房大面宽双套房,洋房几乎绝迹,高层贵过低楼,TOD人们习以为常;
而你这时问我再15年后的房产怎么保值,笔者只能大抵预言,包括老城自主更新的城市更新,压过TOD的TND模式,养老地产的兴起,想活下去的房地产会真正呈现“需求侧”的面貌,买房子会开始看“板块性格”、买“细分需求”,甚至买“老房出租”的市场都会打开。
时刻学习,时刻适应这种“动态”,比操盘手想得更远,比下一代“后现代”接盘侠们还明白他们的偏爱,这正是我们坚持的“长期主义”;
相对的,笔者也希望粉丝理解,“房子的保值永远来自未来大众的偏爱,不来自于你本身”,只要土地财政不改变,存量时代的长期“保值”,拼认知,拼时机,不再拼手气,也鲜再有一劳永逸。
来源:杭州房叔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