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整座山做“开膛”手术,隧道“智能管家”怎么做?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0 09:17 2

摘要:长乐隧道穿越闽粤交界处,进口位于福建省诏安县,出口位于广东省饶平县,全长4270m,单洞双线型结构。中铁大桥局漳汕铁路4标段负责福建段施工,长度2285m,最大埋深约300m,占据整个隧道的大半。

一个由混凝土浇筑的混凝土圆拱,好似给整座山进行了一次“开膛”手术。长乐隧道赫然屹立于此,施工员正有条不紊地走入大山的“腔内”。

长乐隧道穿越闽粤交界处,进口位于福建省诏安县,出口位于广东省饶平县,全长4270m,单洞双线型结构。中铁大桥局漳汕铁路4标段负责福建段施工,长度2285m,最大埋深约300m,占据整个隧道的大半。

隧道口的开凿,让一座山俨然像一座森严的古堡,如何做好古堡“管家”的角色,保障施工的安全、速度与质量?这是横亘在每一座隧道建设者面前的问题。

智能守护,安全施工固根基

幽暗深邃的隧道内,复杂的地质条件与密闭的作业空间,时刻威胁着施工安全。而智能化管理系统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管家”,以敏锐的感知与精准的决策,为隧道施工筑牢安全防线。

在安全管理上,人员定位系统堪称“智能守护人”。

在长乐隧道施工现场,每位施工人员佩戴特制定位芯片,进入隧道时,快速识别施工人员信息同时精准定位,同步记录人员信息与进出时间。“这个芯片就像是我们施工人员的‘护身符’。”漳汕4标三工区总工程师董超这样形容。

洞内应急装置区域,悬挂着“温湿度采集仪、四合一气体采集仪、应急电话、应急通信广播、信息化中控箱”等,为隧道安全施工保驾护航。

“这个设备可同时检测可燃气体、一氧化碳、硫化氢和氧气”,董超指着四合一气体采集仪介绍道。“它能够24小时不间断检测各类气体浓度。当有害气体浓度接近阈值时,系统自动启动声光联动报警,并通过广播系统提醒施工人员迅速撤离或采取防护措施。”如同敏锐猎犬般的嗅觉是“管家”的鼻子,警觉地分析着隧道内气体的变化,不断地将数据实时上传至指挥中心。

理念革新,科学施工破难题

从“经验至上”到“科技领航”,从“粗放管理”到“精细把控”,管理变革理念的实施,如同整个大脑的“神经中枢”,驱动着隧道施工理念与管理模式的不断革新,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施工难题。

施工理念的转变让隧道施工告别“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此前,施工方案的制定多依赖工程师的经验判断,面对复杂地质条件时,常常因缺乏精准数据支撑而陷入被动。

如今,智能化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成为施工团队的“千里眼”。“在我们后半段的隧道施工上方,需要穿越水库,利用系统我们就能时刻检测水库水压,有效预防因水压过大造成渗漏、塌方等事故,让我们做到心中有数,安全保障有底气。”董超指着屏幕中标注出的水库位置说道。(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翀 通讯员 罗宏坤)

来源:小唐看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