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创新之作:《二十四节气纪年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0 10:04 2

摘要: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完整、科学记载,出自《淮南子·天文训》。它的科学依据,是根据北斗斗柄、月亮、太阳、二十八宿标示的度数、十二音律和地球的运行规律,而研制出来的永恒的历法,是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至今已经2164年。

纪 念

《淮南子·天文训》二十四节气纪年法

诞 生 2164 年

内 容 提 要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完整、科学记载,出自《淮南子·天文训》。它的科学依据,是根据北斗斗柄、月亮、太阳、二十八宿标示的度数、十二音律和地球的运行规律,而研制出来的永恒的历法,是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至今已经2164年。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是阴阳合历。

纪年:365 1/4度(整数365日/366日)。

纪月:十二音律主12月(夏历)。

纪节气:15天(15.2天)。

纪日:五音、十二律六十甲子循环(60日)。

纪时:昼夜、朝昏16时。

阴历、阳历协调:19年7闰。

长历:一纪(1520年),三终(4560年)。

七十二候等。

本书对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科学依据(天文、历法、音律),物候、农事,节庆、民俗,饮食、养生,节气文化等,都作了解读和评述。

作 者 简 介

陈广忠,1949年生,安徽淮南人。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古代文学、汉语史、音韵学、古典文献学等课程的教研工作,研究《淮南子》四十余年。

出版有关专著35部(独著30部,合著5部)。其中中华书局出版《全本全注全译 淮南子》等4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北宋本《淮南子》点校等2部,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刘安评传》(增订本)、《淮南子科技思想》(增订本)、《二十四节气与淮南子》等5部。并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其中《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月24日发表《淮南子与二十四节气的创立》一文。

精 彩 节 选

滑动查看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是淮南王刘安和八公等的伟大发明创造。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遗”名录。

淮南王刘安在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把《淮南子》献给朝廷。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二十四节气纪年法被编入太初历,至今已经通行2129年。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解译天地经纬间的时间密码

侯萍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完整、科学的记载,出自距今2164年前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天文训》。其所记载的历法体系,通过对先秦至汉初不同时期历法传统与天文观测成果的整合、吸纳、纠偏、补充,成为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广忠精研《淮南子》四十余年,遍览经史子集要籍,出版有关著作36部,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在其新著《二十四节气纪年法》(2025年于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中,以《淮南子·天文训》为核心考据,以历代典籍为文献互证,取之精华,究其根本,系统梳理了古代天文学家创制阴阳合历的复杂过程,并通过多维度的解析,揭示二十四节气创立和纪年的科学根基及其文化意涵,让读者深刻感知这一庞大且惠泽至今的历法体系并非凭空臆想,而是建立在长期科学的观测与实践基础之上,彰显出中国古代卓越的科学智慧。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体系构建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构建了精密而完整的时间体系:纪年(3651/4天)、纪月(十二音律主十二月)、纪日(五音十二律六十甲子)、计时(16时)、纪四季(春、夏、秋、冬之孟、仲、季)、十二月(采用夏历)、纪节气(15天/15.2天,365日/366日)、一纪(1520年)、三纪(4560年)。该体系以夏历为基础,通过“十九年七闰”的闰月设置协调阴阳合历,实现了天文周期与人文时间的有机统一。

通览全书,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历法体系的确立主要依据:北斗斗柄的方位指向、太阳运行规律测算回归年长度、月相变化进行的闰月设定、二十八宿的星象定位、十二音律的气声共振、七十二候的生态观测。这六个维度构成一一对应的协同关系:以天体运行规律为基准,结合科学有效的观测方法、数据推算和生态观察,将天体运行规律转化为可量化的时空坐标,这一历法体系的科学性与多维度的融合呈现出令人惊叹的严密逻辑。

《淮南子·天文训》载:“日月运行,周而复始。”“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勾勒出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制定的逻辑依据;《史记·律书》将其观点提炼为:“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强调了二十四节气纪年的开端;在《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一书中,陈广忠教授总结诠释为: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以“日月交会,北斗定时”为基础,即当太阳、月亮运行,处在同宫同度,黄经差为0°的时刻,太阳、月亮在“冬至”点交会,此时北斗斗柄指向正北(子位),二十四节气计时开始,春、夏、秋、冬四季相连接替运行,与时推移。

二十四节气的多维解读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一书以“冬至”为起点,依照节气排序,对每个节气的命名、制定的科学依据,结合民俗、农事、养生、文化展开体系化阐释:“冬至”的命名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并沿用至今,此前在《吕氏春秋·音律》中曾称作“日短至”。高诱注解,“冬至日,日极短,故曰日短至”;根据天文观测,此时北斗斗柄指向正北方(子位),标志着纪年的起始;通过圭表测量晷影长度,测得冬至日影最长,夏至日最短,日影最长、最短的时间间隔,经测算得出太阳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即一年365^1/4天,奠定了历法的时间基准;以“律管候气”法对应节气与十二音律,当冬至来临,阳气初生,九寸长律管便会因地气变化引发气声共振,为十二音律的第一律黄钟;基于对自然界的观测,《淮南子》记载冬至的物候现象为“虎始交,芸始生,荔挺出。”这时动物结束冬眠,植物根系萌发;从《周礼》冬至祭天的国家典仪,到《清嘉录》换新宴饮的民间习俗,呈现出“冬至大如年”的民俗文化;《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篇》中记载了“冬三月闭藏”的养生之道;黄淮流域“犁田冬至内,一犁比一金。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等农事谚语,体现出古人顺应天时安排农事的劳动智慧。

书中所蕴含的丰赡学理与研究洞见,兹以冬至为例略述,循此多维考据路径,全书系统呈现出二十四节气纪年法“观象授时”的科学原理与“天人相应”的文化内涵。

二十四节气传播中的知识考辨

自2016年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围绕其进行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不断开展,媒体的报道持续升温,由此更需厘清其科学本质与文化内涵,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建立正确认知,使其更好地传承发展。

陈广忠教授对“二十四节气以冬至为首”的考辨、对大众媒体传播中不规范表述的匡正、对史书中“候”记载失误的纠谬,体现了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书中对“立春”为何不能成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的原因进行了详尽的诠释:首先,如上所述,按照北斗斗柄的运行、十二音律的规定、太阳和月亮运行“朔旦”在“冬至”交会、二十八宿的位置和度数、圭表的测量、天文仪器的观测等,全部“推步”计算,都是以“冬至”为起点;其次,立春缺少太阳、月亮合朔,即“朔旦”交会的先决条件,立春节气的确定依附于冬至的推算,无法通过日月合朔的校准作为起始;最后,根据“十九年七闰”的闰年设置,立春有寡年、双春年等规定,缺少稳定性。这些“先天不足”决定了立春无法取代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纪年的起始点,只能作为春季的开始。

对于《淮南子·时则训》《大戴礼记·夏小正》《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逸周书·时训解》等诸多历史文献中物候现象的记载,书中指出,鹰、鸠的互相转化,萤火虫由腐草变化而来,麻雀入海变为蚌蛤……这类错误的说法,历代沿袭,没有得到纠正。援引《竺可桢文集·中国古代的物候知识》中的论述:“古代劳动人民以限于博物知识,而错认的物候,如‘鹰化为鸠’‘腐草化为萤’‘雀入大水为蛤’等谬误,也一概如旧。”同时,通过对不同时期文献校勘分析、字词训诂,校正其中的文字错误,如大雪第一候的记载中,《淮南子·时则训》记为“鳱鴠不鸣”,《礼记·月令》写作“鹖旦”,《逸周书·时训解》则为“大雪之日,鴞鸟不鸣。”经详细考证,“鴞”字疑误,当作“鹖”,等等。

文献考证作为学术研究的根基,是一项浩大而精细的工程。全书以《淮南子·天文训》为核心,从甲骨金文的字词考释,扩展至对历代典籍及相关文学著作的文化挖掘,构建起兼具深度与广度的立体文献网络。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并未囿于传统文献考据的窠臼,而是将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置于中华文明的整体脉络与全球视野,通过透视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文明的共生关系、哲学思想的内在呼应、民间习俗的深度关联,揭示其作为“天—地—人”结合的普世哲学内涵,并对这一纪年法走向海外纳入不同文明语境中的传承情况加以稽考,呈现其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的适应性调适。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以考据之实与义理之思并重的研究路径,为中华文明的时空认知体系铸牢了科学、严谨的理论根基,在古今对话中激活了古老智慧的生命力,通过解读天地经纬间的时间密码,破译其中所蕴含的宇宙观、世界观、自然观,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当代文明提供了历史镜鉴与理论指引。

观天象而授人时:

一部多维度解读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佳作

——评陈广忠教授《二十四节气纪年法》

傅孟凯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它根植于“观象授时”的人文传统,依据北斗斗柄、地球、太阳、月亮、二十八宿的方位变化,构建了一套精密的历法体系。安徽大学陈广忠教授撰写的《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中国文史出版社2025年出版)是研究这一传统智慧的最新成果。其内容兼顾学术性与通俗性,从科学依据、物候、农事、民俗、养生、文化等多个维度,对二十四节气纪年法进行了深度解读与评述。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首次完整记载于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颁行全国,之后在历代学者的努力下不断完善与发展。如唐代高僧一行主持大规模天文测量工作,将节气推算精度提升至新的水平;宋代著名学者沈括根据太阳运行制定“十二气历”,突破了传统阴阳合历的框架;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进一步发展圭表测影等观测技术,成功将节气计算精确到分钟量级,这也标志着传统天文历法走向巅峰。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凭借其精确性和实用性,不仅成为中国两千多年以来通行的历法体系,而且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历法的制定。

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中国古老的历法体系获得国际认可。同时,如何实现传统历法的现代转化也成为亟待解决的学术问题。当前学界虽然已经尝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相关工作,但囿于对传统历法文献的系统性研究仍显不足,尚未建立起一套成熟的方法论体系来深入挖掘二十四节气的当代价值。这种研究现状制约着传统历法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陈广忠教授四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淮南子》与二十四节气的研究,具有深厚的文献功底,不仅校勘过北宋本《淮南子》、刘绩《淮南鸿烈解》等古代典籍,并且注重从科技史的视野剖析其中的科学思想,先后撰写了《淮南子科技思想》《二十四节气与淮南子》等著作。最新问世的《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延续了其一贯的研究路径,将二十四节气置于天文学、农学、民俗学等不同视角下进行系统考察,既秉承严谨的文献学传统,细致梳理节气文化的源流嬗变,又融入现代科学知识,深入解析节气系统成立的数理基础。得益于作者学术研究的多维视野,该书成功突破了传统“子部杂家”的单一视野,将二十四节气研究拓展为关涉多领域知识的综合性研究体系。

要而言之,《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一书具有三个鲜明特点:

一是系统揭示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科学原理,用现代话语讲解传统历法。作者尝试搭建起古今对话的桥梁,将传统历法的专业术语转化为简明易懂的现代科学语言,使当代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这一古老智慧体系。例如,在阐释二十四节气划分原理时,该书指出其将黄道等分为二十四份,每个节气相隔约十五度的划分方式,与现代天文学的黄经划分高度吻合。又如,在解读“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些关键节气时,该书既征引《周礼·春官》中“冬至,日在牵牛,景丈三尺。夏至,日在东井,景尺五寸。此长短之极”(第128页)等经典记载,又巧妙结合现代地理学知识,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的原理解释了节气变化的本质。这一研究范式,既验证了古代天文观测的精确性,又让现代读者得以理解传统历法的科学内核。

不仅如此,对于民俗、农谚的科学解读也是该书的重要内容。以春分为例,作者深入剖析了其天文特征:黄道与赤道相交导致昼夜平分,太阳辐射增强带来气温回升。这一变化导致清明时节上升的暖气流强烈,为放风筝习俗的形成提供了客观的气象条件。同样,“麦过春分昼夜长”等农谚也不再是朴素的经验总结,而是基于对日照时间延长促进作物生长的科学认知。由此看来,二十四节气系统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华夏先民对自然规律的精确把握。同时也说明,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历法实质上是以另一种语言和逻辑体系对同一自然规律的不同表述,与现代科学在认识论层面具有内在一致性。这种独到的阐释视角,摒弃了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无疑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是综合考察历代节气文献,重视运用传统治学方法。研究中国传统历法必须以古代典籍的解读为基础。在时间维度上,该书以历时性视角梳理从先秦到民国的历法典籍,构建起了跨越两千余年的节气文献谱系。以“冬至”章为例,其征引文献上起《尚书》,下迄《清史稿》,中间囊括《吕氏春秋》《周髀算经》《淮南子》《齐民要术》《礼记注疏》《御定月令辑要》等典籍,展现出宏阔的学术视野。在文献类型上,该书所引文献不仅涵盖经、史、子、集各部,而且依据文献种类采取多种研究方法,如采用“二重证据法”,据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三十时》考释《淮南子·时则训》中“麋角解”的记载(第20页);又如实践“诗史互证”,通过《红楼梦》中“葭动灰飞管,阳回斗转杓”的诗句印证冬至天象的特征(第26页)。这些不同类型的文献为书中节气物候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广泛运用传统“小学”手段,揭示了二十四节气相关名物制度的历史演变。以“立秋”考释为例,该书既引用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禾谷孰也”的义训分析,又结合清代李光地等《御定月令辑要》“秋者,揫也”的声训阐释,更辅以甲骨文、春秋墨书、战国文字、小篆中“秋”字的形态演变,从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三重维度,完整呈现了先民对“立秋”认知的发展过程。这种多维互证的考据方法,不仅厘清了节气概念的语义流变,更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古人宇宙观和思维方式,并在书中形成了有效的研究范式。

三是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全面展现中国古代社会的时空秩序与生活图景。作者突破传统“观象授时”理念的表层理解,深刻揭示其通过效仿天地运行的自然规律建构人间秩序的本质。在这一认知框架下,该书中的节气系统不仅是时间计量工具,更是中国传统社会运行的核心组织原则。例如古代“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时节,天子均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并颁布相应季节的政令,而民间则分别有出“土牛”、斗蛋、秋社、暖炉会等民俗,二者无不彰显着节气时序对社会生活的规约与指导。另外,该书还澄清了对节气系统的常见误解,如强调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的地位,考释立春、雨水、惊蛰三者次序的变化等,更加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时序下古代社会的人文活动。

由此不难看出,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对中国古代社会具有显著的综合性影响。这一点在写作体例上表现得尤为鲜明:作者采用多维透视的研究方法,将自然现象、民俗活动、农业生产、饮食养生、文艺创作等看似离散的文化要素,有机整合到了节气文化的阐释框架之中。以“清明”章为例,在自然维度,详细考辨清明三候的白桐花开、田鼠化鴽、虹始见等物候特征;在民俗维度,考证扫墓祭祖的礼制渊源,以及踏青、荡秋千、插柳等活动的历史记载;在养生方面,介绍寒食节禁火习俗、青精饭等时令饮食的文化内涵;在农业方面,科学解读“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农谚蕴含的物候规律。这种全景式的文化阐释,不仅使特定时期的社会活动与节气特征能够相互印证,更全面展现了二十四节气系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塑造作用。该书充分说明,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早已超越农事指导的单一功能,演变为一个融合多领域知识的综合性文化体系。

综上可见,该书跳出了传统二十四节气研究中片面化、孤立化的窠臼,以整体关联的思维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历法体系,将节气系统置于多维度的文化语境中,深刻揭示了其“天人合一”的本质内核。尤为可贵的是,作者秉持既尊重传统又面向未来的学术态度,十分重视古代历法智慧与现代科学认知的融会贯通,为当代人理解节气文化提供了有效方法。并且,在这种宏阔的学术视野下,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不再是单纯的时间计量方式,已经升华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符号,对于当今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二十四节气”中农谚的解读

武锐 朱倩倩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作者系陈广忠教授,本书整理出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发展、形成及现状,是一部包含了科学知识和文化内涵的图书。作者以严谨的考证和通俗的语言,将艰深晦涩的文言古籍转化成大众可理解的知识体系,书中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知识面也十分广泛。书中依据历史文献全面解读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来历,从“二十四节气”命名可知晓其与农业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如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芒种有“有芒之谷,可稼种”的含义。显然,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由此衍生而来的农谚则以简洁的内容、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实用性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南。

1.各不相同的南北农谚

陈广忠教授选取了两百多条具有代表性的农谚,这些农谚北到黑龙江、南抵海南、西达新疆,遍及全国各地。由于纬度不同,农谚所呈现的气候特征也不相同。如在“大寒”时节中,海南农谚是:“南风送大寒,车水灌田秧。”海南由于纬度低,常年无雪,夏历一月平均温度仍保持在15℃以上,这个温度秧苗已经开始生长,所以需要使用大量的水灌溉稻田。纬度稍高一些的四川地区农谚则是:“冬田犁两道,明年收成好。”从这句农谚看出大寒时节四川地区还在做播种前的准备工作,距离灌溉还有时日。与此同时,高纬度的北方还处在冰天雪地之中,同样在大寒时节,内蒙古的农谚则是:“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大寒时节的内蒙地区非常寒冷,就连十分耐寒的寒鸦也抵挡不住-40℃的低温。

2.农谚的防灾预警功能

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农谚就是一套“天气预报”系统,本书收集的农谚许多都具有气象预测功能。如“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如果冬至时节天气晴朗,则意味着春节前后会出现雨雪天气。“大寒不寒,人马不安”,这条农谚表明如果大寒时节不够寒冷,会使越冬的病虫害存活率提高,从而影响到第二年农作物的产量;“人马不安”是指异常的气温带来的农作物减产,进而导致“人马不安”。“大寒不寒”的气象出现则提醒农民需要提前做好抗病虫害的准备,这条农谚就具有防灾预警的功能。

当然,不止这条农谚,还有很多农谚同样具有防灾预警的功能。如“腊月三场雾,河底踏成路”“小暑南风,大暑旱”,多雾的腊月、常刮南风的小暑时节,都预示着大旱天气即将来临,这些气象的出现也提醒农民要为抗旱做好准备。“小暑打雷,大暑破圩”,海南农谚“雷打小暑头,七月水横流”,小暑时节多雷雨天气意味着连续不断的降水,这会造成大暑时节江河水位上升,持续的强暴雨会致使堤坝溃决,从而引发洪涝灾害。“小雪大雪不见雪,小麦大麦粒要瘪”,小雪、大雪时节没有降雪会降低土壤墒情,让农作物在生长期缺乏水分,另外无雪天气会造成第二年病虫害增多。在本应降雪的时节没有下雪,会让农作物减产。这些灾害预警型农谚的出现,充分展现了农民希望通过观察气象变化,发现气象规律,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这些农谚对于防灾减灾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农谚对农事活动的指导功能

农谚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对农事活动的指导,本书收录最多的正是此类农谚。农事指导型农谚可分为种植、收获和田间管理三类。

种植指导类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瓜、豆类农作物最好的种植时间是在清明时节。“要想萝卜大,夏至把种下”,夏至时节是种植萝卜的最好时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冬小麦最佳的播种时节是秋分前后。以上农谚均可以帮助农民把握农时,确定最佳播种时间。

收获指导类农谚收录了“大麦不过小满,小麦不过芒种”,这条农谚的意思是大麦应在小满前收割,小麦应在芒种前收割。“秋分收花生,晚了落果叶落空”,花生应在秋分时节收获,采摘晚了容易从果针上脱落。“立冬不砍菜,就要受冻害”,蔬菜要在立冬时节前抢收完毕,否则就会由于霜冻而造成损害。此类农谚可以帮助农民把握最佳收获时机,降低减产风险。

田间管理类农谚可以再细分为三个小类:蓄水灌溉类、土壤增肥类和农田锄草类。蓄水灌溉类,如雨水时节中“蓄水如囤粮,水足粮满仓”,立夏时节中“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这些农谚均反映了水对于农作物的重要性,粮食丰产的前提是蓄积大量的水。土壤增肥类,立冬时节中“麦子过冬壅遍灰,赛过冷天盖棉被”。冬季给麦子施以草木灰可以为其补充营养物质,草木灰中含有大量的无机物,“壅灰”后有利于小麦的成长。还有农田锄草类,夏至时节中“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夏季是杂草丛生的时节,以人力锄去杂草可以保证粮食作物的产量。显然,无论是浇灌、增肥还是锄草都是保证农作物丰产、丰收的基础,这些农谚提醒农民不能耽误农时,不要违背农作物生长天性,否则轻则减产,重则绝收。综上所述,指导型农谚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4.农谚中的“阴阳哲学”

世界是运动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发展至极限必然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气候也是如此,“阳长阴消”到极限就是暑极,“阴长阳消”到极限则是寒极,阴阳达到极限会相互转化,继而形成四季,四季更迭就完成了一年的转换。

这些反映“阴阳消长”的农谚在书中也收录了很多。如“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日,白昼最短黑夜最长,这就达到了阴极,之后白昼时间逐渐变长,每日白昼增加的速度非常微小,即每日增加“一线”而已,每日增加的“一线”是一到两分钟,每日累计一直到夏至日达到阳极,再循环转化。书中引《淮南子·天文训》:“日冬至则斗北中绳,阴气极,阳气萌。”冬至这一天,阴气达到了极盛的时候,此时,阳气也开始逐渐出现。和前面的农谚道理相同,均是“阴长阳消”至极限,之后又开始新一轮的轮换转化。“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在春分、秋分这两天,白昼、夜晚的时间相同。书中引《吕氏春秋·仲春纪》高诱注:“分,等。昼夜钧也。”阴阳在春分、秋分达到均衡,春分后会出现“阳长阴消”的更迭,秋分后会出现“阴长阳消”的更替。“大寒小寒,无风自寒”。大寒、小寒时节,气温很低,即使没有刮风,依然让人觉得寒冷。书中引《御定月令辑要》称,《三礼义宗》载:“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阴气出地方尽,寒气并在上,寒气之逆极,故谓之大寒。虽然在冬至日已达到阴极,但由于北方冷空气和积温低的共同影响,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却是大寒时节。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是一部横跨天文、律历、农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专著。陈广忠教授通过对文献的严谨考证及农谚的广泛收集,展现了农谚对农业生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天时。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尽管现代农业已不再完全依赖传统生产经验,但农谚对于农业生产依然具有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这些跨越千百年来的农谚不仅可以为现代农业提供宝贵经验,还能更好地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部惊世骇俗之作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

邸维寅

翻开陈广忠教授的新作——《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犹如打开了一部跨越两千年的中华文明密码本。这部著作不仅颠覆了我们对传统节气的认知,更重塑了我们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作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生动的笔触,将晦涩难懂的古代历法转化为普通人也能读懂的知识盛宴。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不断发出惊叹: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二十四节气,竟蕴含着如此精妙的天文体系和文化智慧!

一 惊:创立新名词“二十四节气纪年法”

陈广忠教授在本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二十四节气纪年法”这一全新概念,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传统节气的认知方式。这一理论体系的革命性在于,它首次将二十四节气从单纯的物候观察提升为基于精确天文计算的历法系统。

书中详细阐释了这一体系的七大支柱:

1. 纪年系统,以冬至为岁首的完整纪年体;

2. 纪月法则,朔望月与节气月的对应关系;

3. 纪日方法,干支纪日与节气日的换算;

4. 计时标准,十二时辰与节气时刻的对应;

5. 四季划分,以四立为界的季节划分标准;

6. 节气推算,平气法与定气法的计算原理;

7. 闰月设置,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法则。

尤为精彩的是,作者通过对《淮南子·天文训》的原文解读,还原了西汉时期的天文观测技术:“正朝夕,先树一表;参日晷景,以正东西。”这种圭表测影技术,配合“以律测气”的音律观测法,构成了中国古代最精密的天文观测体系。大量出土文物证据,如汉代日晷、唐代铜漏等,都印证了这一体系的科学性。

二 惊:拨乱反正,回归本源

陈广忠教授以“学术侦探”般的敏锐,纠正了流传千年的重大误解。书中专门设立“节气正误”一章,系统纠正了认知误区:

关于节气起源,通过殷墟甲骨文考证,证明商代已有“四立”概念,而非传统认为的起源于周代。

关于冬至定位,引用《淮南子》《史记·历书》《汉书·律历志》原文证明冬至才是真正的岁首,而非民间认为的立春。

关于惊蛰排序,考证出《汉书》将惊蛰置于雨水前竟然是政治干预的结果,揭示了传统知识体系与权力话语的隐秘角力。

关于物候记载,指出“鹰化为鸠”等表述是文学修辞而非科学记录。

关于节气算法,揭示明清时期错误改用“平气法”的历史原因。

关于地域差异,论证节气体系原本就包含南北差异的弹性设置。

书中对“大雪三候”中“鴞鸟不鸣”的考证尤为精彩:作者查阅了《说文解字》《尔雅》等多部典籍,最终确认这里的“鴞鸟”实为“鹖旦”(一种冬季活动的鸟类),这一发现彻底推翻了延续两千年的误读。这种追本溯源的学术态度,不仅还原了历史真相,更重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科学性的认知。

三 惊:涉猎广泛,百科全书

如果说二十四节气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陈广忠教授的《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就是带我们遨游这棵文明之树的超清镜头。在这趟奇妙的旅程中,我们会发现这棵大树的每一根枝条都连接着中华文明的不同领域,每一片叶子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翻开书中“天文探秘”章节,仿佛置身于古代观星台。陈广忠教授用生动的笔触还原了汉代天文学家的工作场景:他们如何用简单的圭表测量出精确至分的节气时刻?北斗七星的斗柄旋转如何成为天然的“天空时钟”?更令人惊叹的是,书中详细解密了《周髀算经》中的勾股定理如何应用于节气计算,那些看似神秘的“推步之术”(古代天文数学计算)在作者笔下变得清晰可感。配合精心绘制的星图和解剖图,读者能直观理解“日在牵牛初度”这样的专业表述。

而“律吕调阳”章节堪称全书最具诗意的部分。在这里,陈广忠教授带我们聆听大地的呼吸:埋藏于地下的十二律管如何在不同节气自动鸣响?编钟的音高与月相变化有何关联?书中

来源:淮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