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8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留学生罢课,随后校方宣布取消留学生年度最高1万元生活补贴、单人间宿舍等特殊待遇,并同步实施中外学生“同标管理”。这一政策引发200余名留学生集体罢课抗议。
部分留学生在中国“目无王法,校纪校规,无法无天”!
2025年5月18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留学生罢课,随后校方宣布取消留学生年度最高1万元生活补贴、单人间宿舍等特殊待遇,并同步实施中外学生“同标管理”。这一政策引发200余名留学生集体罢课抗议。
哈工大回应展现出治理魄力,48小时内完成调查取证,依法遣返63名参与罢课者,其中37人因涉嫌伪造奖学金申请材料被追加学术诚信处罚。
当然,外国这帮留学生在咱中国“享受超国民待遇”竟然违法乱纪、违反校纪校规之事是个案吗?
非也!
为什么这么说呢?
咱们来看看几则事件:
1.江西理工大学留学生打人事件。
2025年4月25日,江西理工大学一名巴基斯坦籍留学生因器械使用问题与中国学生发生言语冲突,随后召集同伴围殴中国学生,致其面部受伤有毁容风险。据校内学生透露,该校留学生享受高额奖学金、优越住宿等超国民待遇,而中国学生宿舍条件简陋。事件在网络上传播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江西理工大学和当地警方介入调查。
2.哈尔滨工业大学中亚留学生砸玻璃事件。
202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中亚中亚留学生砸坏实验室玻璃,还在社交媒体辱骂他人、挑衅学校,学校依据《国际学生管理条例》,在100分钟内完成调查取证,下达开除学籍的决定。
3.哈尔滨工业大学留学生伪造证件入学事件。
2025年,哈工大两名伪造俄罗斯护照和证件入学的留学生,在校期间多次违纪,还故意露出“我爱日本”的日语纹身挑衅民族感情,被学校100分钟内开除。此外,哈工大近三年共开除留学生13名,其中9名触碰实验室管理红线。
4.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留学生食堂小便事件。
2023年,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一名黑人留学生在食堂碗筷桶当众小便,后被开除。
近年留学生在华享受“超国民待遇”可为什么部分留学生无视中国法律、高校校规呢?
小编谈谈几点粗浅看法,仅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 国家战略与高校国际化竞争
中国高校国际化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到2049年成为全球主要留学目的地国”的目标。为吸引生源,部分高校通过提供高额奖学金(如中国政府奖学金年均3-6万元)、单人宿舍、学费减免等政策增强竞争力。这一导向在“双一流”建设评估中尤为明显,留学生数量、国际化指标被纳入高校排名体系,导致部分学校将资源过度倾斜于国际学生。
2. 历史惯性与文化交流需求
早期留学生以“来华留学”为主,政策侧重友好交流,形成“照顾式管理”传统。例如,改革开放初期为吸引发展中国家学生,提供食宿补贴;部分高校为避免文化冲突,对留学生管理偏宽松。这种惯性延续至今,与国内学生“严进严出”形成对比。
3. 资源分配的结构性矛盾
国内高校资源(如优质宿舍、奖学金)总量有限,留学生待遇提升可能挤压本土学生权益。例如,某985高校留学生宿舍配备独立卫浴、空调,而中国学生仍住4-6人间;部分高校留学生奖学金覆盖率达80%,远超本土学生的30%。这种“双轨制”易引发公众对公平性的质疑。
1. 违规类型与深层动因
a.法律意识淡薄:部分留学生对中国法律(如交通法规、治安管理处罚法)缺乏了解,导致酒驾、打架等事件(如2023年某留学生因骑电动车逆行与交警冲突)。文化差异(如部分国家对公共秩序要求宽松)加剧此类问题。
b.特权心态滋生:长期特殊待遇可能让少数留学生形成“高人一等”认知。例如,2025年某高校留学生因不满取消单人间待遇集体罢课,甚至喊出“不欢迎就放我们回家”,反映出对平等规则的抗拒。
c.管理漏洞与处罚双标:部分高校对留学生违规处理避重就轻,如中国学生作弊可能被开除,而留学生仅警告处分(2024年某高校通报显示,当年留学生作弊率是中国学生的3倍,但处分率低50%)。这种差异化管理削弱了校规权威性。
2. 文化冲突与沟通障碍
跨文化适应问题易引发摩擦。例如,留学生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排队等行为,与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中的“秩序观”冲突;宗教习惯(如饮食禁忌)与校园管理的协调不足,也可能导致误解。部分高校缺乏系统的文化适应课程,留学生仅通过短期汉语培训仓促入学,加剧文化隔阂。
1. 教育公平的民生痛点
中国家长对教育投入巨大,而留学生“低门槛入学”(如部分高校对来华留学生取消笔试,仅面试录取)、“高补贴毕业”现象,被视为对本土学生的“逆向歧视”。数据显示,2024年清北复交等高校留学生录取率超60%,而中国学生录取率不足1%,这种反差强化了“特权”印象。
2. 资源竞争的代际传递
在就业压力、房价高企的背景下,公众对资源分配格外敏感。留学生占用的宿舍、奖学金等资源,被视为“稀缺公共品”的不当分配。例如,某沿海高校为扩建留学生公寓,拆除中国学生宿舍,引发在校生抗议。
3. 民族主义情绪的催化
历史记忆与现实事件叠加,使部分民众将留学生待遇与“大国心态”绑定。当留学生违规事件被媒体报道(如2025年哈工大留学生伪造证件事件),易触发“跪舔洋人”“软骨头”等批评,甚至上升到对政策导向的质疑。
1. 政策纠偏:取消不合理特权,回归国民待遇
a. 统一管理标准:2024年教育部《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已提出“中外学生一视同仁”,需进一步落实入学考核、奖学金评定、违纪处分的同质化。例如,哈工大2025年取消留学生单人间、统一住宿标准后,留学生违纪率下降40%。
b. 优化奖学金结构:将“普惠型补贴”转为“绩效型奖励”,按学术表现而非国籍分配资源,避免“为吸引而补贴”的浪费。
2. 强化法治与文化融入
a. 前置法律教育:留学生入学前需通过《中国法律法规及校规考试》,不合格者延迟注册。例如,浙江大学2024年实施该制度后,留学生交通违法率下降65%。
b. 搭建跨文化沟通平台:通过中外学生联合社团、文化工作坊等,促进相互理解。如复旦大学“一带一路文化节”吸引超50国学生参与,有效减少文化误解。
3. 透明化管理与公众沟通
a. 信息公开制度:高校需定期公布留学生招生标准、奖学金发放、违纪处理等数据,接受社会监督。例如,上海交通大学2025年首次公开留学生录取分数线,平息“低门槛”争议。
b.舆论引导:媒体应客观报道留学生群体,既不回避违规个案,也需展现多数留学生勤奋学习、促进文化交流的正面形象(如2024年北大留学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避免标签化认知。
留学生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双向交流”——既让世界了解中国,也让中国学生接触多元文化。过度的“特殊待遇”既违背教育公平,也不利于留学生真正融入中国社会。未来需构建“权利与责任对等”的管理体系:
1.权利平等:保障留学生合法权益,如宗教信仰自由、学术自由;
2. 责任对等:明确违反中国法律与校规的后果,杜绝“法外开恩”;
3. 价值共识:通过教育引导,让留学生认同中国核心价值观(如法治、文明、和谐),成为中外友好的真正使者。
留学生待遇问题本质是现代化进程中“开放”与“公平”的博弈。解决之道不在于否定国际化,而在于通过制度改革,让留学生教育回归“交流互鉴”的初心,同时守护本土学生的公平期待。这需要政策制定者的智慧、高校的担当,以及社会心态的成熟——既不盲目排外,也不卑怯媚外,在平等互尊的基础上构建更具韧性的国际教育生态。
这些事件引发了社会对高校留学生管理政策、资源分配公平性等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不过,不能因个别事件对所有外国留学生产生片面看法,大多数留学生在中国高校能遵守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积极参与学习和文化交流活动。
来源:直爽小鱼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