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暖新 友好暖城——沙坪坝打造新就业群体“友好镇街”示范样板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0 10:36 2

摘要:“不是在送餐,就是在感受沙坪坝的温暖。”美团骑手龚希松的朋友圈里,常晒出这样的日常:在“暖新驿站”吹着空调吃西瓜、在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参加培训“进阶强技”、作为“流动网格员”上报的隐患被快速解决……这位在沙坪坝穿梭了4年多的“老骑手”说:“这里早就不是‘打

用心暖新 友好暖城

——沙坪坝打造新就业群体“友好镇街”示范样板

“不是在送餐,就是在感受沙坪坝的温暖。”美团骑手龚希松的朋友圈里,常晒出这样的日常:在“暖新驿站”吹着空调吃西瓜、在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参加培训“进阶强技”、作为“流动网格员”上报的隐患被快速解决……这位在沙坪坝穿梭了4年多的“老骑手”说:“这里早就不是‘打工地’,而是能扎根的‘家’。”

每天穿梭在沙坪坝的街巷楼宇间,龚希松见证着这座城市如何用 “心”暖“新”——从全国首个“骑手友好街区”到全国首个社区公益品牌“新生”,从重庆首家服务新就业群体的社工组织“暖新社工”到全区提速扩面上新的“友好场景”,新就业群体在这里找到“家”的归属感。这一切,源于沙坪坝坚持“548”工作机制,打造新就业群体“友好镇街”示范样板的全域友好实践,从“五项机制”联动到“四大友好”筑梦,再到“八大攻坚”暖心,这座城市在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中,担当担责、积极作为,与新就业群体的“双向奔赴”共同编织起“友好暖城”的幸福图景。

“骑手的电动车该停哪儿?”“暖新驿站能不能再多点?” 在土湾街道每季度一次的协商恳谈会上,外卖骑手范佳政总能带着“一线声音”直抵会场。

“努力让大家带着问题来,揣着答案走。”土湾街道党建人事岗岗长徐勇说:“在会上收集的信息,我们会立即梳理总结、迅速交办落实,能办的马上就办,切切实实增强新就业群体的获得感。”

这样的场景,正是沙坪坝健全新就业群体工作体系落地的缩影。近年来,沙坪坝锚定变“粗管散治”为“合力善治”目标,立足上下联动、左右互动,深化建立了“五项机制”——

多跨协同领导机制,构建纵横联动的“指挥链”。完善“区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统筹协调、社会工作部门指导推动、行业部门各负其责、镇街社区(园区)属地管理”领导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做到同向发力、协同推进,真正把“各自为阵”变成“握指成拳”。

齐抓共管责任机制,铺展行业领治的“责任网”。落实“管行业就要管党建”要求,充分发挥相关行业部门党建主体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进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

政企合作协商机制,架起政企协同的“纾困桥”。与平台企业在解决骑手急难愁盼、加强骑手安全管理及劳动权益保障等方面加强协作,提升对新就业群体的服务和关爱。

人人参与共治机制,划下共建共享的“共治圈”。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多主体参与的沟通协商机制,常态召开协商恳谈会,推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组织领航示范机制,树起先锋引领的“光荣榜”。深入开展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双找”行动,摸排新就业群体党员405名,新成立新就业群体联合党支部3个,货车、网约车、快递等行业党组织各1个,推动成立区网约配送行业党委,1名货车司机获评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1名骑手代表被推选旁听了今年初举行的沙坪坝区十九届人大六次会议,1名骑手获评沙磁青年先锋,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不断增强。

在沙坪坝,新就业群体的获得感藏在每个“友好瞬间”里——

设施友好:时时处处可触达“能量补给站”。制定了《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指引》,将“1+10+N”友好场景体系建设纳入“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为新就业群体打开更多“友好大门”,让城市更包容、社会更友好。三峡广场周边的驿站里,空调、冰箱、急救箱一应俱全,骑手赵师傅说:“夏天送完单来喝冰绿豆汤,冬天能加热包子,比自己家还方便!”

人际友好:以心交心撕掉“陌生人”标签。面向物业、居民群众广泛发布友好倡议,将新就业群体作为参与社区活动、助力辖区发展建设的重要一份子,全面营造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的良好氛围。“关爱一群人,温暖一座城”,这样的标语贴在沙坪坝多个社区的单元门。主动发起“友好邻里节”,居民自发为骑手送上自制酸梅汤;中秋夜的坝坝电影会上,骑手与居民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掌声此起彼伏。

治理友好:“城市合伙人”全域上岗。引导1500余名新就业群体加入“红岩骑手”志愿服务队,担任“兼职网格员”。“小龙坎正街有树木倾斜!”去年暴雨夜,骑手张师傅的一条消息,让专业队伍20分钟内完成清障。加入“红岩骑手”志愿服务队的多名骑手,在沙坪坝城市里化身“移动探头”,开展“随手拍”“随时报”“随手帮”等志愿服务近万次,涌现出骑手深夜帮助走失老人、及时报告高楼火情等典型案例,成为社区治理的 “鲜活教材”。

未来友好:从“送外卖”到“谋发展”。深入开展新就业群体现状调研、需求调查,精准描摹群体在技能提升、学历升级、职业转型等方面的 “成长图谱”,深化“技能+学历”双提升行动,推动构建“普惠+专项”保障体系,搭建新就业群体 “向上生长” 的阶梯。外卖骑手陈师傅多次参加街道组织的提升活动后开心地说:“在区党群服务中心常常会有电商直播、叉车技能、法律讲堂等课程,这里就是我的‘成长乐园’”。

沙坪坝区拥有繁华商圈、城市街巷和众多学校,消费需求旺盛,外卖行业发展迅速,骑手在配餐过程中容易存在迷路、部分小区难进入难上楼、缺少饮水休息就餐场所等问题。

“有些小区比较大,眼看单子要超时,却只能在小区步行送餐,确实有点‘难’。”外卖骑手周云川说。

在沙坪坝,周云川所说的“难处”逐渐成为过去。沙坪坝区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对新就业群体尤其是外卖骑手的关心关爱,整合资源力量,延伸服务触角,聚焦八大难点攻坚,让曾经横在骑手面前的“八大坎”,变为了竖大拇指的“八大赞”——

进门不在拦。通过简化出入程序、推广“小哥来了”应用、开放地下车行通道等方式,建成“友好小区”800余个、“友好医院”29个、“友好校园”2个,推动建成三峡广场“友好商圈”。骑手们笑称:“现在扫码即入,送单像‘回家’一样顺畅。”

停车有专位。在小区、商圈、楼宇、园区、医院、学校等配送始末端增设“友好车位”1000余个,为骑手平均节约配送时间达2分钟。外卖骑手陈师傅说:“以前为找车位绕圈子,现在停好车就能直奔电梯,单均节省2分钟,一天能多跑3单。”

迷路是过去。在老旧社区、大型小区等地形复杂区域多点布设“友好地图”,完善道路交通指。长期跑渝碚路街道的骑手张师傅说:街巷狭窄、楼栋编号混乱,以前常因导航失灵绕路超时,最多时一个月因迷路被投诉 7 次,差点丢了工作。现在,这种情况再也没发生了。”

充电不犯愁。在商圈、骑手站点等区域,协调增设充换电设施1000余个,保障骑手及时快速补能。三峡广场商圈的换电站旁,骑手充电排队时间大幅缩短,“电量焦虑”缓解。

歇脚有驿站。采取“整合建”“依托建”“独立建”等方式,建设“友好驿站”230个,配备桌椅、饮水机、空调等功能设施,真正实现“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热了能乘凉、冷了能取暖”。

吃饭很实惠。依托社区食堂、餐饮企业,建设“友好食堂”34个、“友好商户”300余户,提供延时供餐、优惠就餐等服务;骑手们聚在 “友好食堂”里吃饭聊天,烟火气中满是归属感。

融入零隔阂。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开展红色观演、心理纾解、骑手义诊等友好活动200余场次,帮助新就业群体融入街道、社区。各类活动让骑手从“局外人”变成“家里人”,“城市孤独感”在笑声中悄然消散。

发展有奔头。依托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开展新就业群体职业培训、创业孵化、法律咨询、子女托管等全生命周期全链条服务,开展学历提升、技能培训等活动30余场次。骑手老周参加电工培训后,转型为社区物业维修员。他说:“在这里,只要肯努力,就有上升通道。”

在沙坪坝,每一次前行都有温度。

“我们将坚持党建引领、数智赋能,坚持镇街一体、全域推进,坚持整合嵌入、系统生态,坚持融入治理、双向奔赴,绘就全域友好新图景,不断提升新就业群体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站在小龙坎“骑手友好街区”的地标前,沙坪坝区委社工部副部长李聪描绘着下一程:“我们将以‘骑手友好街区’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全域推进新就业群体‘友好镇街’建设,构建1个市级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友好小区、友好驿站等10类友好场景以及N类特设场景,加快建设“1+10+N”的友好场景体系。”

当暮色降临,龚希松的电动车穿梭在亮起暖灯的街巷,手机里弹出新消息——一位熟悉的小区居民@他:“下雨路滑,注意安全!家里有热水,随时来接。” 这条带着温度的留言,正是沙坪坝 “友好镇街”最生动的注脚:

这里,不仅是梦想的出发地,更是温暖的目的地。

在这里,每个为城市奔跑的人,都在被城市温柔以待。

来源:沙坪坝发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