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 月 19 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江南、华南等地正经历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水过程,而黄淮地区则遭遇同期罕见高温,多地最高气温突破 40℃。这种 "南涝北旱" 的极端天气格局,给全国多个省份带来严峻挑战。
5 月 19 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江南、华南等地正经历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水过程,而黄淮地区则遭遇同期罕见高温,多地最高气温突破 40℃。这种 "南涝北旱" 的极端天气格局,给全国多个省份带来严峻挑战。
一、南方暴雨凶猛:单日雨量破历史极值
1. 暴雨实况与影响。广东阳江成为本轮降水的 "暴雨中心",18 日单日降雨量达 462 毫米,相当于将 1.5 个西湖的水量倾泻在这座海滨城市。市区多条主干道积水深度超过 1 米,沈海高速阳江段发生 3 起车辆涉水熄火事故,交警组成 "人墙" 引导车辆绕行。广西南宁、福建福州等地也出现严重内涝,朝阳路排水泵站超负荷运行,电机温度飙升至 80℃。
2. 次生灾害风险激增。持续强降雨导致珠江流域、闽江流域中小河流超警戒水位,广西西江、广东北江等流域面临洪水威胁。福建宁德、浙江台州等地发布地质灾害橙色预警,坞根镇山区出现山体滑坡前兆,2000 名干部下沉转移群众 3200 人。中央气象台特别提醒,山区居民需立即远离河道、山谷,警惕夜间突发山洪。
3. 气象部门紧急响应。国家防总办公室已派出 6 个工作组赴广东、广西等重灾区指导救灾,浙江省水利厅调度新安江水库泄洪,腾出防洪库容 5 亿立方米。针对短时强降雨特点,气象部门通过 "135" 叫应机制,将预警信息精准推送至基层防汛责任人。
二、北方高温肆虐:40℃热浪席卷黄淮
1. 高温强度与范围。黄淮中西部成为高温核心区,陕西关中盆地、河南中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达 37-39℃,局地突破 40℃。河南洛阳、陕西西安等城市发布高温橙色预警,自动气象站监测到 44℃的极端高温。这场高温是 "大气环流与地形双重作用" 的产物 —— 高空暖脊东移叠加太行山下沉增温效应,形成罕见的 "热穹顶" 现象。
2. 农业与民生影响。正值冬小麦灌浆关键期,黄淮麦区遭遇干热风灾害,预计减产风险区域超 1000 万亩。河南西部部分地块小麦千粒重可能损失 2.2%-4.4%。高温还导致华北电网负荷较去年同期增长 18%,部分城市启动有序用电预案。外卖骑手接单量增加 23%,但中暑人数同比上升 45%。
3. 防暑抗旱双管齐下。农业农村部门建议采用微喷灌设备适时喷水降温,降低干热风影响。气象部门联合卫生健康委发布中暑风险预警,提醒重点人群减少室外活动。电力部门提前检修设备,安徽、江苏等地建立能源保供联合会商机制,确保电网安全运行。
三、南北天气格局成因与趋势
1. 大气环流异常。南方降水由西南暖湿气流与冷空气剧烈交汇引发,对流云团直径达 50 公里,内部上升气流速度达每秒 15 米。北方高温则受强盛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流导致晴空辐射增温。这种南北反向的天气格局,是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的典型表现。
2. 未来天气趋势。江南华南降水将持续至 24 日,广西北部等地局地可能出现特大暴雨。黄淮高温预计 22 日起减弱,但 27-28 日南方还将迎来新一轮降雨过程。气象专家提醒,需警惕降水叠加效应引发的流域性洪水,以及高温干旱对秋粮播种的后续影响。
四、公众防范指南
南方地区。避免在强降雨时段进行山区徒步、河道作业等活动;检查排水系统,低洼地带提前转移贵重物品;收到地质灾害预警后,立即按照预定路线撤离。北方地区。高温时段(14-17 时)避免户外活动,户外工作者需配备防暑药品;及时补充水分,避免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关注电力部门通知,错峰使用大功率电器。这场南北 "冰火两重天" 的天气大戏,再次凸显气候变化下防灾减灾的重要性。无论是南方的暴雨洪涝,还是北方的高温干旱,都需要全社会共同应对。正如气象部门反复强调的:"预警就是命令,防范就是责任。" 只有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才能最大程度减少极端天气造成的损失。
来源:银川气象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