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成总统了?美本土拉响警报,特朗普突遭晴天霹雳,美内部大乱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0 10:48 2

摘要:据中国日报网、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权威媒体报道,2025年5月的美国正经历多重政治震荡:全国性抗议活动持续升级,地方州向联邦政府发起司法挑战,执政党内部权力交接传闻不断,叠加低迷的民调数据与政策实施困局,特朗普政府被推至舆论与政治的双重风口浪尖。

据中国日报网、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权威媒体报道,2025年5月的美国正经历多重政治震荡:全国性抗议活动持续升级,地方州向联邦政府发起司法挑战,执政党内部权力交接传闻不断,叠加低迷的民调数据与政策实施困局,特朗普政府被推至舆论与政治的双重风口浪尖。

自2025年初“50501”运动发起以来,美国街头抗议浪潮便未停息。这个以“50个州、50场抗议、同一天”为行动纲领的草根组织,在5月1日再次动员数万名民众走上全美街头。人群中不同年龄层的抗议者举着“捍卫宪法权利”“停止经济破坏”等标语,高呼口号,将矛头直指特朗普政府政策对经济、移民、学术等领域的负面影响。事实上,这场持续数月的抗议是民众对政府施政不满的集中宣泄。

数据显示,特朗普第二任期执政百日支持率跌至39%,较2月下降6个百分点,创下过去80年历任总统同期最低纪录。经济层面的担忧尤为突出:超七成受访者认为其经济政策可能在短期内引发衰退,过半民众感觉国家经济状况自其上任后变差,四成以上的人直言个人财务状况“恶化”。政治信任危机同样显著,近三分之二的美国人认为政府试图逃避联邦法院命令,超六成受访者批评总统扩大权力的行为“过于激进”,相同比例的人认为政府“不尊重法治”。

特朗普(资料图)

这些数据勾勒出美国社会的深层裂痕。从2月的“不是我的总统日”到4月的全球“住手”抗议,再到5月的新一轮示威,抗议活动呈现常态化、跨区域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海外美国人也在巴黎、柏林、里斯本等欧洲城市发起声援行动,凸显出特朗普政策引发的“跨国连锁反应”。

当街头抗议仍在发酵时,加州对联邦政府的司法挑战掀起另一场风波。4月16日,加州州长纽森宣布就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发起诉讼,指控其违反法律程序。作为民主党大本营,加州的这一行动被视为建制派对特朗普的“政治反击”。该州2024年进出口贸易额接近6750亿美元,是美国最大的商品进口州,关税政策直接导致其供应链成本激增,杏仁产业、港口贸易等多个经济支柱遭受冲击。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政治路线的对立:特朗普上任百日便调整跨大西洋贸易政策,动摇了民主党长期维系的“全球化政策”根基。与此同时,联邦政府内部的裂痕被对手捕捉——4月17日,美媒披露特朗普与核心盟友马斯克因涉华策略产生激烈冲突,总统甚至在五角大楼绝密简报会问题上怒骂对方,要求撤换相关官员。这种高层不和被民主党视为“反击契机”,试图通过司法手段削弱特朗普的政策基础。

不过,加州的诉讼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尚不明朗。尽管该州已申请初步禁止令,但美国司法程序的复杂性决定了关税政策短期内难以被叫停。这场诉讼更像是一种政治信号释放:民主党正以“法律”名义发起对特朗普的新一轮攻势,而后者在应对街头抗议与司法挑战的同时,还需处理内阁成员的信任危机。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资料图)

在内外压力交织之际,特朗普的政治动向引发新猜测。5月4日,他在全国广播公司专访中突然宣布“不谋求本届任期后连任”,这与3月“考虑第三任期”的表态形成鲜明对比。分析指出,低迷的民调数据或是关键因素:若强行寻求连任,可能拖累2026年中期选举,提前布局“接班人”被视为巩固党内地位的策略。

特朗普点名的两位潜在继任者各有特点。副总统万斯展现出极强的政治灵活性:2016年曾批评特朗普,如今却成为“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坚定拥护者。他在移民政策上与总统高度一致,支持修建边境墙并提出相关法案,外交上忠实贯彻“美国优先”原则,面对分歧总能迅速调整立场,被视为“最贴近特朗普路线”的人选。

国务卿鲁比奥的情况则更为复杂。他身兼美国国际开发署代理署长、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临时负责人等多项职务,甚至临时代理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但与特朗普的历史矛盾不容忽视——两人曾在2016年大选中激烈交锋。尽管当下处于同一阵营,但美媒早有预测称其国务卿职位“稳定性存疑”,特朗普对外交官的不信任态度,加之其代理职务的“临时性”表述,让鲁比奥的政治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表面上看,“接班人”话题是共和党的权力传承讨论,实则折射出美国政治的深层焦虑。距离2028年大选尚有三年,党内已有声音急于“谋划后特朗普时代”,反映出特朗普执政合法性面临的严峻挑战。而两位候选人的不同特质,也预示着共和党内部可能因路线分歧引发新的博弈。

经济领域的挑战同样严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虽指出关税政策将加剧通胀,却明确拒绝出手救市,理由是“政策不确定性太大”。这一表态背后是两种经济逻辑的碰撞:特朗普希望通过关税增加财政收入,同时要求美联储降息以降低债务成本;但鲍威尔担忧降息会引发资本外逃与美债抛售,加剧金融市场动荡。这种分歧的本质,是对美元资产定位的根本差异。特朗普将关税视为“创收工具”,试图以行政手段扭转经济颓势;而美联储更关注市场信心与长期金融稳定,担心激进政策破坏美元信用根基。数据显示,美国当前的通胀预期已升至近年高位,失业率也呈现波动趋势,鲍威尔团队不得不将遏制通胀置于优先地位,这与特朗普的短期政绩诉求形成尖锐对立。

鲁比奥(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的“不配合”可能产生连锁反应。若货币政策无法为关税政策“提供支撑”,特朗普的财政计划将面临更大压力,其试图通过海外访问寻求“破局”的努力——如副总统万斯访问意大利、印度,东亚事务高官赶赴河内——也可能因缺乏经济筹码而效果有限。美国盟友对其“美国优先”政策的警惕已显现,反复无常的施政风格更难赢得信任。

从街头抗议到司法诉讼,从权力传承争议到经济政策僵局,特朗普政府正经历执政以来最复杂的挑战。民调数据的持续走低、党内接班梯队的提前搭建、与美联储等机构的博弈,都指向一个现实:其第二任期的后半程可能陷入“跛脚鸭”困境。历史经验显示,当总统支持率长期低于40%,其政策推进能力将大幅受限。特朗普试图以“退任”表态转移压力,却难以掩盖民众对其政策的广泛不满。而民主党若在2026年中期选举中获得更多席位,可能发起更激烈的立法阻击,甚至重现弹劾程序——尽管此前尝试因党内分歧未果,但政治风向的变化始终暗藏变数。

对美国而言,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社会共识的撕裂与国际形象的重塑。持续的街头抗议暴露了政策合法性危机,司法博弈加剧了联邦与州的权力张力,而“美国优先”引发的盟友疏离,则可能长期改变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特朗普的政治命运固然引人关注,但这场多重危机背后的制度韧性考验,或许才是更值得观察的历史切片。

在舆论场的喧嚣与政治机器的运转中,美国正站在关键节点。特朗普能否挺过这场政治风暴,其“接班人”猜想能否尘埃落定,经济政策僵局能否破解,都将影响这个国家的未来走向。而对国际社会而言,一个内部分裂、政策摇摆的美国,其对外行为的不确定性将随之增加,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的挑战也将更加复杂。

来源:金戈鐵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