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夏天我在上海充电站遇到位比亚迪车主,他蹲在滚烫的水泥墩上啃包子,充电枪耷拉在车轮边——这已经是他本周第三次被迫在午休时间跑出来"偷电"。单位停车场8个充电桩全被燃油车占着,家里老小区物业死活不让装私人桩。"买的时候销售说公共桩随便用,现在倒好,每天跟做贼似
去年夏天我在上海充电站遇到位比亚迪车主,他蹲在滚烫的水泥墩上啃包子,充电枪耷拉在车轮边——这已经是他本周第三次被迫在午休时间跑出来"偷电"。单位停车场8个充电桩全被燃油车占着,家里老小区物业死活不让装私人桩。"买的时候销售说公共桩随便用,现在倒好,每天跟做贼似的。"他抹了把汗,充电APP显示还要等待47分钟。
这种场景让我想起十年前在深圳华强北卖手机的岁月。当年我们忽悠客户买双卡双待功能机时,谁会告诉他们2G网络即将退网?现在某些厂商宣传插电混动"短途用电长途用油",本质上和当年把MP3播放时长吹成卖点的套路如出一辙。某自主品牌4S店销售私下透露,他们话术培训重点就是淡化充电难题:"就跟卖净水器似的,先把机器装进厨房再说。"
有位在长春开网约车的老师傅给我算过笔账:他买的某款插混车标称纯电续航110公里,实际开暖气只能跑70。每天收车后要专门跑到3公里外的充电站,充满需要1.5小时,省下的油钱刚够买两碗牛肉面。"早知道这么折腾,还不如直接买燃油车。"他拍着方向盘苦笑,仪表盘上"发动机故障"灯已经亮了半个月。
行业内部流传着个黑色幽默:插电混动就是车企应付政策的"免死金牌"。某车企工程师在酒局上吐真言:"我们压根没指望用户天天充电,电池就当个应急备胎。毕竟能拿补贴还能上绿牌,消费者觉得赚了面子,我们完成了双积分指标,这叫三赢。"说罢往嘴里丢了颗盐水毛豆,玻璃转盘上倒映着包厢吊灯刺眼的白光。
回头看油电混动的发展轨迹,活脱脱就是数码产品迭代史的翻版。当年诺基亚N95也有500万像素摄像头,但真正用手机拍照的又有几人?现在某些插混车的中控屏恨不得做成家庭影院,可最基本的充电体验却像1998年的拨号上网。更讽刺的是,某品牌最近推出的混动车型,快充功率居然比三年前发布的版本还低20%。
充电基础设施的滞后正在制造新型社会矛盾。北京某高端小区业委会吵了八个月才通过充电桩安装议案,条件是每装一个私人桩就要捐两万元小区建设费。而在郑州,甚至有物业公司明码标价出售"充电资格",每个车位每月加收300元管理费。这些荒诞剧每天都在上演,却完美避开了厂商金光闪闪的广告页面。
有位汽车媒体人说的精辟:"现在的插电混动就像戴着劳力士挤公交,表面光鲜里子遭罪。"我参观过某品牌的用户服务中心,维修工位上堆满了因长期不充电导致电池衰减的车辆。更可怕的是,由于长期馈电运行,这些车的发动机积碳程度比普通燃油车还严重,保养成本反而高出30%。
站在黄浦江边看着对岸的充电站灯火通明,我突然理解了这个行业的吊诡之处:我们发明了"混合动力"这样看似完美的过渡方案,却让消费者在两种能源体系的夹缝中艰难求生。也许真该听听那位在充电站啃包子的车主的话:"下次换车,要么纯电要么纯油,这种既要又要的玩意儿,再也折腾不起了。"江风裹着柴油味掠过鼻尖,远处陆家嘴的霓虹灯依然不知疲倦地闪烁。
来源:馬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