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5日,湖南00后小伙“朱雀玄武敕令”成功改名为“周乔治华盛顿”的消息再次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5月16日,据三湘都市报从郴州市公安局获悉,该小伙新名字“周乔治华盛顿”并未通过审核。
5月15日,湖南00后小伙“朱雀玄武敕令”成功改名为“周乔治华盛顿”的消息再次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5月16日,据三湘都市报从郴州市公安局获悉,该小伙新名字“周乔治华盛顿”并未通过审核。
据媒体此前报道,这位小伙原本名叫“朱云飞”,对改名有着极大的痴迷。从去年5月改名为“朱雀玄武”,到今年1月再次改名为“朱雀玄武敕令”通过,再到今年4月申请更名“周天紫微大帝”未通过,又到申请改成48个字的名字未通过,再到近期更名“周乔治华盛顿”未通过。面对网上的热议,小伙回应称,改名并非为了吸引流量,而只是出于个人爱好。
这场持续发酵的改名风波,折射出当代社会在姓名权认知上存在的深层矛盾。当个体自由表达与传统公序良俗相互碰撞时,我们究竟该如何准确把握姓名文化的尺度?事实上,事件的走向早已偏离了法律赋予公民姓名权的初衷。如何正确看待取名这一行为,本质上是一场关于自由与秩序、个体与集体的深刻文明对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权,但行使这一权利时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这一法律原则与古代中国的命名智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早在周代,《礼记》中就有“名子以日月”的规定,将出生时辰巧妙地融入命名之中;汉代时期,五行学说盛行,人们常常依据姓名来补益命理;到了明清宗法社会,族谱辈分成为了维系血缘纽带的关键符号。
这些传统命名规则虽看似严格,但却构建起了华夏文明独有的姓名伦理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姓名不仅是家族血脉传承的标志,更是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云南傣族依据出生时令为孩子命名,纳西族有着独特的“阿勒”系列命名体系,这些少数民族的姓名文化都充分印证了他们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
反观“朱雀玄武敕令”这一改名事件,所改之名如“周天紫微大帝”“周黄帝武则天”“周乔治华盛顿”等,既割裂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又严重弱化了姓名所承载的伦理功能,显然已经超出了社会普遍认知的合理边界,极有可能引发文化误解与符号混乱。
从法律层面来讲,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有权自由决定、使用、变更自己的姓名,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然而,权利的行使并非毫无边界。“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这一原则就好比一道坚固的文化堤坝,有效防止姓名异化为纯粹的符号游戏,避免姓名文化的泛滥和混乱。
姓名作为刻入文明基因的特殊密码,不应沦为个人主义标新立异的工具。我们应当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取名的原则。既要尊重传统文化,遵循公序良俗,又要兼具体现个性与身份认同。在保障个体权利的同时,更要维护文化共识,努力在自由与秩序之间寻求文明的平衡。
名字绝非仅仅是用来标识一个人的代号,它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观念。“朱雀玄武敕令”改名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今天,我们既要警惕将姓名降格为流量道具的功利倾向,也要避免文化保守主义的桎梏。
在取名时,我们应充分尊重传统文化、严格遵循公序良俗,在传承与创新中巧妙找到平衡点。只有这样,名字才能真正成为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和谐符号,让每一个名字都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文化力量和强烈的认同感。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窦崇尹
审核:蔡飞
本文来自【云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