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启动农业干旱应急响应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0 00:26 6

摘要:5月17日,甘肃省农业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启动农业抗旱四级应急响应,这场与干旱的较量正式升级为“全省行动”。据气象监测,自4月以来,陇东、陇中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少46.2%,土壤墒情持续恶化,15.8万亩越冬作物面临绝收风险,11.87万人饮水告急。在平凉市泾川县

甘肃启动农业抗旱应急响应:黄土地上的“生命保卫战”

5月17日,甘肃省农业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启动农业抗旱四级应急响应,这场与干旱的较量正式升级为“全省行动”。据气象监测,自4月以来,陇东、陇中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少46.2%,土壤墒情持续恶化,15.8万亩越冬作物面临绝收风险,11.87万人饮水告急。在平凉市泾川县朱家涧水库,工作人员正连夜安装增压泵,这个每天能输送1000立方米清水的“生命通道”,将为900名村民解燃眉之急。

一、抗旱“组合拳”:科技赋能破解千年困局

面对严峻旱情,甘肃各地祭出“硬核”科技手段:

1. 水利工程调水:引大入秦工程紧急加流,日均向下游输水32立方米,润泽秦王川66万亩农田;刘家峡水库出库流量增至每秒1200立方米,沿黄灌区16.11亿立方米“解渴水”精准滴灌。

2. 智能灌溉系统:崆峒区4.5万亩农田启用喷灌、滴灌设施,通过土壤墒情监测仪实时调控水量,节水效率提升40%。在四十里铺镇,无人机搭载热成像仪巡查,精准定位缺水区域。

3. 农业技术革新:定西市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每亩可增蓄雨水80立方米,玉米抗旱能力提升30%;环县引导农民改种庄薯3号等耐旱品种,220万亩耕地实现“以秋补夏”。

4. 人工增雨作业:气象部门抓住有利时机开展火箭增雨,5月以来累计增加降水2.3亿立方米,局部地区旱情暂时缓解。

二、政府“总动员”:构建抗旱立体防线

全省上下迅速形成“五级联动”抗旱体系:

- 水源保障:平凉市启用25处应急备用水源和16眼机电井,每天新增供水3300立方米;白银、定西等5市启动干旱防御Ⅳ级响应,优先保障人畜饮水。

- 技术指导:农业农村厅组建127支专家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三喷一防”(喷肥、喷水、喷药,防干热风),成县技术人员“一对一”帮助1.2万户农民调整种植结构。

- 物资调配:省级财政紧急下拨抗旱资金5000万元,调运抗旱机具2300台、节水设备1.2万套,18个应急物资储备点随时待命。

- 监测预警:布设500个土壤墒情监测站,接入“智慧水利”平台实时预警;气象部门加密发布干旱橙色预警,指导农户错峰灌溉。

三、全民“攻坚战”:黄土地上的生命交响

在这场抗旱战役中,涌现出无数动人场景:

- 农民自救:定西市安定区村民自发组成“抗旱互助组”,用三轮车拉水浇灌1.2万亩马铃薯;环县70岁老人张老汉将自家水窖的30吨存水全部捐出,解了邻村燃眉之急。

- 企业担当:甘肃农垦集团捐赠500万元抗旱物资,覆盖10个重旱县;某节水设备企业免费为200个合作社升级滴灌系统,预计节省用水150万吨。

- 社会支援:抖音话题#甘肃抗旱在行动#播放量超8000万次,网友捐赠的120万件矿泉水、30万包抗旱保水剂通过“绿色通道”直达灾区。

四、抗旱“生存课”:科学应对的甘肃方案

农业专家总结出“抗旱四字诀”:

1. 改:调整种植结构,优先选择耐旱品种。如庆阳推广的先玉335玉米,在干旱条件下亩产仍可达600公斤。

2. 保:采用覆膜保墒、秸秆还田等技术,减少水分蒸发。定西市通过全膜覆盖,每亩可多保墒15立方米。

3. 节: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将水分利用率从30%提升至70%。崆峒区已建成节水灌溉示范区2.1万亩。

4. 补:抓住降雨时机,通过人工增雨、集雨窖等方式补充水源。平凉市已新建集雨窖1200口,可蓄水2.4万立方米。

五、未来“防御网”:筑牢抗旱长效机制

为应对常态化干旱,甘肃正构建三大体系:

1. 水利工程体系:投资120亿元推进引洮二期、黄河甘肃段治理等工程,新增灌溉面积150万亩。

2. 农业科技体系:建立抗旱作物种质资源库,研发耐旱基因编辑技术,目标将作物抗旱能力提升50%。

3. 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立“气象预警-水利调度-农业救灾”三级响应机制,确保12小时内启动应急措施。

这场与干旱的较量,不仅是对甘肃农业的严峻考验,更是新时代科技赋能、干群同心的生动实践。正如平凉市崆峒区农民王师傅所说:“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吃饭。只要人不懒,黄土地就不会饿死人!”当夜幕降临,抗旱机井的轰鸣声与远处的蛙鸣声交织,这片充满韧性的土地上,正孕育着新的希望。

来源:田园里的丸子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