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文“无脑规则”坑惨央视,2012年造就的错是赵本山“消失”真相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0 11:21 2

摘要:2012哈文导演被任为春晚总导演,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哈文导演也一样。她认为自己接手了春晚舞台,就要创造一个完全不同的春晚。而她的第一把火首先烧到了赵本山身上,甚至直接将赵本山逼走了。

编辑|L.Y

要说在小品界谁能称得上小品之王,那赵本山一定当之无愧。

但赵本山也只是在春晚的舞台上火了“一阵子”,在2012年之后,春晚上就再也看不到赵本山的身影了。

坊间流传着各种版本赵本山“消失”的原因,但其实很多人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哈尔上台以及所带来的一切改革,才是赵本山消失的最主要原因。

那哈文到底制定了怎样的规则,会让顶流的赵本山“消失”呢?

哈文导演从工作以来就一直非常优秀,曾多次担任3.15晚会的节目导演,让节目越来越好。

但在春晚上的举动,却遭到了观众们的质疑和吐槽。

2012哈文导演被任为春晚总导演,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哈文导演也一样。她认为自己接手了春晚舞台,就要创造一个完全不同的春晚。而她的第一把火首先烧到了赵本山身上,甚至直接将赵本山逼走了。

哈文在接管春晚后,她提出了一系列要“大刀阔斧”的改革方案。

其中她实行的“节俭办晚会”的口号,虽然确实是响应了国家的号召,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导致春晚舞台的效果很差。舞台布置被观众们吐槽为“前所未有的差劲”,春晚本是给大家带来惊艳,快乐的节目。

在哈文导演的带领下,观众们看春晚就像在看“村头演出”一样。

赵本山始终认为,小品的本质是喜剧,其使命就是为观众带来欢乐。在他看来,只要能让观众开怀大笑,感到愉悦,就达到了小品的目的。

他反对在节目结尾强行"升华"主题,认为这样做反而会背离小品的本质。

这种理念的分歧很快就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赵本山精心准备的三个节目全部遭到哈文的否决,有些剧本甚至还没有读完就被打回,理由是"缺乏教育意义"。

这对赵本山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要知道,每个剧本都凝聚了他和团队长达一年多的心血,无论是笑料的铺陈还是要传达的深意,都经过反复推敲和打磨。

春晚舞台缺席

2012年春晚那天,咱们都巴不得赶紧看到赵本山的小品,盼星星盼月亮,愣是没见着。这事让人一头雾水,咱们的喜剧大师老赵怎么就不出来露个脸?结果,没过多久,赵本山就在辽宁春晚的舞台上闪亮登场了,精神抖擞,小品依旧逗得人乐翻天。

这事一传出来,赵本山不演春晚了,结果各种猜测像鸟儿一样满天飞。哈文和赵本山闹矛盾的消息,大家信得跟啥似的,铁板钉钉。

新官上任三把火,哈文的这把火,就烧在了节目审核上。尤其是语言类节目,门槛一下子高了不少。

据说,赵本山团队为了春晚卯足了劲,精心打磨了好几个剧本。可递上去后,一次次被打回,理由总是绕不开那几个词:“粗俗”,不够“有文化内涵”,缺乏“启发性”。你想想,那些他们从最普通的生活里、从田间地头、从街头巷尾拾掇来的包袱、人物和矛盾,一下子就被贴上“粗俗”这样的标签,这对于一个吃这碗饭、靠这些素材走到今天的老艺术家来说,是多大的否定和压力?

春晚的排练本身就是个体力活,高强度的彩排,直播的巨大压力,连赵本山这样的老将在台上也出过忘词的小状况。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再叠加上创作理念的不合、作品被反复修改甚至直接枪毙——今天这个不行,明天那个不能用,好不容易改完了,又说立意不够高。这不是简单的打磨,而是从根儿上让你换个活法。

这种来自导演组甚至可能更高层面的定性和要求,对于一个习惯了用老办法、用自己的节奏趟出一条道的创作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限制。他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适应新的规则和方向,这往往意味着放弃原有的风格与思路。

一个本子改了又改,改到面目全非,还是过不了“有启发性”这道关。那种感觉,大概就像拳头打在棉花上,使不上劲,又像被套上了无形的枷锁。在巨大的期待和层层加码的限制下,身体和精神都承受着巨大的疲惫。

继续下去,是在台上硬着头皮按别人的要求演,让观众觉得别扭。还是干脆不玩了,给自己留个体面?正如他后来可能流露出的那种坚决态度,身心俱疲,加上创作的镣铐,让他觉得“没有立足之地”。

最后,赵本山做出了退出2012年春晚的决定。对外公布的理由是“身体不适”,听起来合情合理,也算是一席体面的“告别衣”。

可没几天,那年辽宁卫视的春晚一播出,大家赫然发现,之前还“身体不适”的赵本山,却在那边的舞台上精神抖擞地表演了小品。这一幕,无疑让“身体不适”的理由显得颇有些耐人寻味,更坐实了坊间关于他与哈文在创作理念和节目要求上无法弥合矛盾的猜测,甚至有传闻,话赶话的时候,他也撂下了“有她没我”的狠话。

赵本山这么一座小品界的“山”挪去了,对央视春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损失。很多观众看春晚,一年到头就等着看赵本山的小品乐呵乐呵呵,这已经成了很多家庭过年的一种习惯、一种仪式感。他走了,春晚那个最受瞩目的语言类节目,那个最大程度承载着观众心中“年味”的部分,塌了一角。

为了弥补这个空缺,哈文导演的那几届春晚,肉眼可见地加大了歌舞类节目比重,语言类节目时长被压缩,而且尝试邀请了一些新面孔甚至流量明星来表演小品,希望能靠人气撑场。

可演出来的效果,很多观众不买账。大家怀念那种从普通人生活里长出来的笑料,怀念那种不端着不装腔作势的幽默。新的小品演员和形式,要么显得刻意,要么不够火候,观众觉得“没内味儿”。那种接地气、那种让大家伙乐得前仰后合的劲儿,似乎找不到了。

于是,很多观众感觉,春晚的小品不再像过去那样好笑了,“春晚味道”被冲淡了。而央视春晚的收视率,也就在哈文执导的这几年,开始出现了下滑,这很难说和核心语言类节目的变化没有关系。

离开央视春晚这个最具曝光度的舞台,并不意味着赵本山就此沉寂。他回到了自己的大本营——东北,继续深耕这片沃土。本山传媒培养出了宋小宝、小沈阳这样一批新的喜剧力量,虽然在大众覆盖面上难以企及赵本山当年之勇,但在地方台、商业演出里依然吃香,构建着他的喜剧版图。

《乡村爱情》系列成了国民级IP,一年一播,陪伴着无数观众,其生命力令人惊叹。近年来,《鹊刀门传奇》系列情景喜剧更是在口碑和热度上都取得了成功,证明他在新的创作领域,一样能玩转,而且玩得风生水起。

他的喜剧事业,离开了央视春晚的大树,反而像野草一样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持续。

而哈文的春晚改革,虽然带着提升艺术品质和文化内涵的愿景,最终效果却引来了不少争议,也没能扭转观众流失、收视下滑的局面。她在2015年后也不再担任春晚总导演这个位置。

再往后,因为丈夫李咏罹患疾病,哈文带着家人去了美国治疗生活,这个消息本身和后续的一些事情,也招来了坊间不同的议论和解读。

结语

赵本山的退出,与其说是他个人与某个导演之间的矛盾,不如说是两种春晚观、两种喜剧观在特定时期、特定平台上的短兵相接。一边是只想让老百姓简简单单地乐呵,觉得这纯粹的欢乐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另一边是想让老百姓在看节目的同时,也能“被教育”,也被时代的“高光”照亮。

这场风格与理念的碰撞,不仅改变了部分喜剧演员的命运轨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春晚这档国民节目的形态,以及它在很多观众心中那份独特的地位和“年味”。

它留下的追问是,作为全民联欢的春晚,其喜剧节目究竟应该优先考虑逗人笑乐呵,还是优先承载更多的教育与文化使命?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似乎也还没有标准答案。

参考信源:赵本山宣布退出小品舞台 两退春晚成导火线 2013.01.31. 新京报

来源:青天御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