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上学读课文,总觉得他们又可怜又让人着急,祥林嫂翻来覆去讲阿毛的事,听着烦;
前言:咱现在聊起祥林嫂、孔乙己、祥子这些课本里的角色,是不是很少有人骂他们 “窝囊”“没出息” 了?
以前上学读课文,总觉得他们又可怜又让人着急,祥林嫂翻来覆去讲阿毛的事,听着烦;
孔乙己穷酸还死要面子,活该受罪;
祥子怎么就自甘堕落了呢?
可现在回头看,心里只剩沉甸甸的感慨。
这态度的转变,藏着咱们时代悄悄发生的好几件大事。
看官老爷们,我不是有意要戳你们肺管子,今天这个话题有点深沉,但是我想跟大家分析下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以前为啥爱批评他们?说白了,就是站在 “现代人” 的角度,觉得他们跟不上时代。
就像祥林嫂见人就说孩子的事,放现在可能有人嫌她 “唠叨”:
“至于吗,老说这事?”
孔乙己穿着长衫喝黄酒,有人瞧不上:
“穷成这样,干点体力活能咋?”
祥子最后混日子,有人恨铁不成钢:“你倒是争口气啊!”
但后来咱慢慢懂了,他们哪是自己想当 “失败者”?
分明是被旧时代的大山压得喘不过气。祥林嫂为啥唠叨?
哪个当妈的眼睁睁看着孩子被狼叼走能不疯?
可旧世界里,女人没地位啊,死了男人被骂 “克夫”,没了孩子别说 “断后”,连祠堂都不让进。
她花光积蓄 “捐门槛”,不是因为 “愚昧”,是实在走投无路,只能抓根救命稻草。
孔乙己为啥死守长衫?
那时候读书人除了考科举没啥出路,脱下长衫就等于承认自己 “废了”。
他不知道 “茴字四种写法” 没啥用吗?知道,但这是他唯一能证明自己 “读过书” 的东西了。
就像现在有些年轻人死抱着学历不放,不是 “迂腐”,是怕放下学历,连竞争的资格都没了。
祥子为啥堕落?辛辛苦苦干三年买辆车,被大兵抢走了;
再攒钱,被孙侦探骗光了;想成个家,虎妞难产死了,换谁能受得了啊?
老舍说得扎心:“世界把人逼成鬼。”
不是祥子不想努力,是那个时代压根没给好人留活路。
现在咱看他们,不再盯着 “个人毛病”,而是琢磨:
“要是当时世界对他们宽容点,他们是不是能活得像样点?”
就像现在看见送外卖的硕士、摆摊的本科生,不会急着骂 “没出息”,而是想:“是不是就业机会太少了?
房价太高了?” 这不是替 “不努力” 开脱,是咱学会从 “大环境” 里找问题了。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这些老故事里的人,越来越像咱身边的事儿了。
谁没当过 “祥林嫂”?职场上被老板压榨,跟朋友吐槽两句,结果被说 “别天天抱怨”;
网上发个帖子诉诉苦,评论区全是 “矫情”“玻璃心”。
就像祥林嫂的唠叨被当成 “晦气”,现在年轻人的焦虑也常被当成 “作”。
可谁心里没点苦呢?不说出来,难道要憋出病?
“孔乙己的长衫” 更戳心了。
现在多少人被学历困住,本科毕业嫌不够,考研考博又卷不动;
想转行送外卖、开网店,又怕别人说 “白读书了”。
就像孔乙己舍不得脱长衫,咱也舍不得放下 “学历光环”,哪怕这光环早成了枷锁。
前几天看新闻,普通院校硕士就业率还不如专科生,这不就是现代版 “长衫困境” 吗?
祥子的 “努力无用” 更让人憋屈。
多少人起早贪黑打工,房贷车贷还是压得喘不过气;想攒钱创业,结果被割韭菜、踩坑。
就像祥子拉车拉到死也买不起车,现在多少人拼尽全力,也只是在 “生存线” 上打转。
有人说这是 “躺平”,可谁不想往上爬?只是有时候觉得,个人再使劲,也抵不过房价、教育、医疗这些 “大山” 啊。
现在咱看这些人物,不再是 “看古人热闹”,而是突然惊觉:
“这不就是我每天的日子吗?”
在祥子身上看见 996 的自己,在孔乙己身上看见为学历焦虑的自己,在祥林嫂身上看见不敢倾诉的自己,哪还骂得出口?
只剩一声叹息:原来每个 “失败者” 背后,都有说不出的难处。
鲁迅写这些人,是为了骂醒旧世界:
“看看,这就是吃人的礼教!”
可现在咱日子不一样了,不再靠 “批 判” 救 国,反而琢磨:
“怎么让每个人都活得体面点?”
以前总觉得 “失败” 是因为 “不够努力”,现在才知道,好多事跟 “努力” 没关系。
就像《我不是药神》里的白血病人,想活下去有错吗?
可一瓶药几万块,谁能 “努力” 出医药费?祥林嫂、孔乙己、祥子也一样,他们不是 “不想好”,是时代没给他们 “变好” 的机会。
现在咱不再用 “成功学” 一刀切看人。
送外卖咋了?当工人咋了?凭本事吃饭,不丢人。
就像现在职校生比本科生好找工作,咱开始明白:
“学历” 不是唯一的路,“赚钱” 也不是唯一的成功。
祥子要是生在现在,说不定参加个职业培训,开货车、做汽修,凭手艺吃饭,咋也不至于堕落成 “世界渣子”。
说白了咱对 “失败” 的包容,是世界进步的标志。
当一个世界能看见 “失败者” 身上的时代印记,能听见他们没说出口的委屈,这世界才真有温度。
就像现在看见年轻人 “躺平”,不再急着批判,而是问问:
“他们到底怕啥?缺啥?” 这不是纵容懒,是咱懂得:
比起指责个人,更该想想怎么让 “努力” 有意义。
现在再读鲁迅、老舍的书,就像拿面镜子照现在的日子。
祥林嫂活在网络时代会怎样?
发个朋友圈说 “难受”,可能被截图骂 “卖惨”;
开直播诉诉苦,弹幕全是 “博同情”“蹭流量”。
《鲁镇》那出戏改得好,把祥林嫂的悲剧写成一群人的冷漠,这不就是网络暴力的影子吗?
孔乙己的长衫变成了啥?可能是名校毕业证,也可能是 “体制内” 的标签。
评剧《祥子与虎妞》里,虎妞不再是 “泼辣老板娘”,而是敢爱敢恨的女人,这其实在告诉咱:别被 “身份” 困住,做自己比啥都强。
祥子的拉车换成送外卖、开滴滴,可资本的压榨变了吗?
扬剧《推拿》里的盲人师傅,靠手艺吃饭,互相帮衬着过日子,这是在说:
不管啥时代,人活得有尊严,得靠世界给机会,靠人心换人心。
老故事没变,变的是咱看故事的眼光。
以前看他们是 “笑话”,现在看他们是 “镜子”, 照见过去的苦,也照见现在的难。
咱不再纠结 “谁对谁错”,而是想:“咋让以后少点这样的故事?” 这才是读经典的意义:
不是批判过去,是看懂现在,想好未来。
以前骂他们,是咱站在 “高处”,觉得自己比他们 “聪明”“清醒”;现在不骂了,是咱懂了:
谁也不敢说,换自己到他们的处境能做得更好。
祥林嫂的唠叨,是走投无路的呐喊;
孔乙己的长衫,是无处安放的尊严;
祥子的堕落,是希望破灭的绝望。
这些不是 “个人选择”,是时代留给普通人的伤疤。现在咱看着这些伤疤,不再急着指责,而是想咋给这世界多点宽容、多点机会。
让想说话的人有人听,让努力的人有回报,让每个认真活着的人都能体面站着。
或许这就是鲁迅、老舍想让咱明白的:
比起骂 “不争气”,更该拆了那些压垮人的 “大山”,让后来人不再遭这罪。
毕竟一个世界好不好,不是看有多少 “成功者”,是看咋对待那些 “没那么幸运” 的人。
下次再读这些故事,咱心里可能还会难受,但难受过后,说不定能多份改变的勇气 : 为了他们,也为了咱自己。
如果看管老爷们被戳到了肺管子,不妨说说你们的看法?
(参考资料来自公开权威资料,文中观点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娱乐!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并且进行了一些技术修复,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以下为部分公开资料截图:《江弱水:鲁迅的生命困局-新京报2024-03-01 14:08》、《《孔乙己》是鲁迅最满意的一篇小说,他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京报网2023-03-29 14:20》、《鲁迅笔下的三个“弱者心态”,我是孔乙己,你是谁?-洞见-2023-03-23 14:27安徽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重温鲁迅笔下的“他”和“她”-人民资讯2021-09-25 10:46》
)
来源:山中微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