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洲大陆面积达302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20.4%,是仅次于亚洲的世界第二大洲。然而,非洲有着广袤肥沃的土地而面临粮食安全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20年非洲有2.81亿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
非洲大陆面积达302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20.4%,是仅次于亚洲的世界第二大洲。然而,非洲有着广袤肥沃的土地而面临粮食安全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20年非洲有2.81亿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
非洲的农业基础条件很差
1、自然条件差
虽然非洲拥有全世界60%的可耕种土地面积,整个非洲却有1/3的面积被沙漠覆盖。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处于热带草原、热带雨林气候。一般一年旱季,一年雨季。旱季时,一些沙漠边缘的村落来说,一滴水都难寻,村民们只能眼巴巴盼着雨季到来。旱季时,别说农作物灌溉,就是饮水都困难。而到了雨季,降水又特别集中,很多地方又闹起洪涝。这种极端的气候条件,造成非洲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利用就极不容易。实际就是旱得旱死,涝要涝死,冰火两重天。
"在这里种地就像与自然打一场必输的战争。"一位在赞比亚经营农场十年的中国商人这样描述。
同时,非洲热带地区的野草生长速度惊人,有些品种一天能长高10厘米。加之害虫种类繁多,仅危害玉米的害虫就有上百种。更危险的是野生动物,一群河马一夜之间就能毁掉数公顷庄稼。所以,非洲农业的发展面临很多自然条件的束缚。
2、种植技术差
非洲大部分地区至今仍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仍有约60%的农民使用手工工具耕作。缺乏铁器、肥料和灌溉技术,使得农业生产效率极其低下。以玉米种植为例,非洲平均每公顷产量不足2吨,而中国则能达到6吨以上。农业在非洲是个很重要的产业,非洲撒哈拉以南有60%的农业人口。占这些国家GDP的1/3,是经济支柱产业。占比如此大,限于工业化程度、自然条件、投资额、政局动荡等等的限制,未能发挥出非洲先天的优势,搞的多年来农业始终在低水平徘徊。
他们种田大多数还属于刀耕火种,旱季的时候,放一把火,把地上的杂草树木烧掉,然后洒下种子。对于他们来说,种地几乎就是用树枝在地上插个坑,把种子丢进去,然后等到收获季再来采摘就结束了。一方面,他们多种玉米。成熟的玉米棒子往往很小,大多数只有一个人手掌那么长,玉米粒也不饱满。他们一亩地的玉米产量大概只有我们中国的四分之一不到。
"我们的祖先教会我们如何在丛林中狩猎采集,但没人教我们如何种地。"坦桑尼亚农民马库亚说。确实,许多非洲部落的传统生存技能集中在狩猎采集上,他们能识别数百种可食用植物,却缺乏系统的农耕知识。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非洲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得很,许多地方压根没有现代化的灌溉系统,农民们只能 “靠天吃饭”。一旦遇到长时间干旱,农作物就只能干枯而死,遇到雨季,只能看着作物被淹死或颗粒无收。
非洲气候本身复杂多变,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光顾,让农民们防不胜防。有时候,辛苦种了一季庄稼,一场洪水或者旱灾,就全泡汤了。再加上非洲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得离谱,农民们忙活一年,可能因为市场价格暴跌,血本无归。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农民宁愿选择放牧、狩猎这些相对灵活的生产方式,对抗自然条件的恶劣过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获得心里预期的回报,不从事农业会心里更踏实些。从而,粮食短缺就成为非洲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4、投资差
农业发展需要长期稳定的投入,而非洲国家普遍面临资金短缺。以阿尔及利亚为例,建立一座375亩的现代化农场需要约400万元人民币的初始投资,相当于当地工人200年的工资收入。没有信贷支持,普通农民根本无法承担这样的投入。
5、疾病横行
疟疾、艾滋病、埃博拉等疾病严重消耗着非洲的农业劳动力,也是正常农业发展不起来的一个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20年非洲占全球疟疾病例的94%。患病农民往往无力耕作,形成"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恶性循环。饮用水安全问题同样突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约72%的人口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
"当你每天要为全家的饮用水走上10公里,哪还有力气种地?"乌干达农村妇女娜玛托的疑问道出了无数非洲农民的困境。基础医疗设施的缺乏使得简单的腹泻都可能致命,这种生存压力让农民难以进行长期农业规划。
6、政局是否稳定
政治不稳定也是重要因素。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持续的武装冲突迫使农民弃耕逃难。自2023年4月起,苏丹爆发了激烈的武装冲突,导致大量平民伤亡和流离失所与“基地”组织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索马里反政府武装“伊斯兰青年运动”,还将魔爪伸向了索马里以外的非洲国家。M23运动”等武装组织与政府军持续交火,造成大量平民死亡和流离失所。近年来,布基纳法索、马里、尼日尔等这些国家多次发生军事政变,政权更迭频繁,政治局势不稳定。一到选举年,犹如一道槛,很多非洲国家就会陷入混乱中。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非洲农业仍在发生积极的变化。在埃塞俄比亚,政府推行的农业转型计划使小麦产量五年内增长了一倍。肯尼亚的移动支付平台M-Pesa为小农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务。卢旺达的土地确权改革使农民投资积极性显著提高等等。
非洲农业投资
1、各国的投资
非洲以其贫困面貌吓退了不少投资者,形成恶性循环,没有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继续差,农业不行百业也不行,政局动荡,继续没人敢投资。
截至2024年9月,中国在非农业投资企业超过200家,投资存量超过10亿美元;印度在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乌干达三国投资了25亿美元;沙特计划投资撒哈拉以南非洲10亿美元;英国投资了5000万美元【英国投资基金自然资产(NaturalAssets)在非洲农业用地投资5000万美元,年利润可达25%】;另有韩国是投资非洲农业的国家。美国得克萨斯一家公司租赁中赤道州60万公顷土地,租期49年,年费用仅2.5万美元。
由于各国投资是个动态及双方意向的事,大多不公开,投资额也无法考证,据估计,各国在非洲农业的总投资额约50亿美元 。
现代农业,本质上依然是工业的延续。投资需要一个稳定的政局。
2、中国的农业投资
为提高农业抵抗风险能力,中国积极参与非洲农业建设。整修排水渠、道路、泵站等基建,以及支付工资和购买新的生产工具。
就说莫桑比克政局。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FRELIMO)自1975年独立以来长期执政,2024年大选中其候选人丹尼尔·查波又以65%的得票率获胜,莫桑比克的政局近年来总体保持相对稳定,当然会有局部冲突。投资最看重这个。
中国在莫桑比克的农业投资规模较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万宝农业园项目,1.9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亿元),中非棉业莫桑比克有限公司,年收购棉花3万吨。中国在非洲的农业投资,覆盖粮食种植、加工、贸易全产业链。涉及到莫桑比克、尼日利亚、卢旺达、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肯尼亚等40余国。一边发展基建,一边发展农业。
中国杂交水稻已在20多个非洲国家扎根,中国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累计推广面积超过了7.5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7.5吨,超出当地品种的产量的三倍以上,被当地人民称为“擦拉贝”(最好的东西)。杂交水稻被印在了马达加斯加最大面额的钞票上。在刚果(布)种植的“华南5号”木薯每公顷产量达到51吨,是当地品种产量的5.6倍。菌草技术成功在卢旺达应用并开花结果,带动卢旺达3万多人就业增收,被当地人民称为“幸福草”。
中国与23个非洲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农业合作机制,2012年以来,中国累计向非洲11个国家派出了45批共432人次的农业专家队伍,为非洲国家培训7万余人,传授实用农业技术近千项。
中国人到非洲会带来好的种子,会手把手教非洲人各种技术、各种农业管理窍门。无论是播种、放水、打药,或是施肥、拔草,再到最终的收割,都会诚心帮他们,而不是像殖民者或宗主国、现在一些发达国家一心赚钱,只知道掠夺为上,或者掠夺不成就用矿产交换这些老爷们的资金援助。
盛产难民的非洲
非洲难民,是人类社会中一部分因天灾人祸衣食无着乃至不得不背井离乡的不幸人们;非洲难民则是世界上灾难最为深重的大陆上一部分境况最为悲惨的人们。1992年末非洲难民527.8万,约占全世界难民总数的三分之一,1993年后上升为745万人,截至2023年底,非洲的难民人数估计约为1,130万。
据2020年统计,南苏丹是非洲最大的难民来源国(200万),排名世界第四,仅次于叙利亚、委内瑞拉和阿富汗;乌干达是非洲最大的难民接纳国,也是继土耳其、哥伦比亚和巴基斯坦之后的世界第四大难民接纳国,约有140万难民居住在该国。
非洲难民产生于一些国家的冲突、内战与政局动荡。另外,非洲经济的落后、严重的自然灾害以及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因素也造成大批难民和流离失所者。这些难民大部分来自布隆迪、苏丹、利比亚、刚果(金)、卢旺达、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莫桑比克、乌干达、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安哥拉等国。
总体来说,非洲难民接收国最多的还是非洲邻国,如乌干达、南非等。所以南非排外情绪严重,几乎每年(不是每年都有)有排外事件,或大或小。中东难民往往就近到达富裕的欧洲谋生、寻出路。表面看,非洲难民的产生在于战争、政局动荡,其实,根子上还是吃饭问题遇到困难,农业发展不起来,他们自己没法解决,就不停的内外斗,企图靠改变上层格局,改变困境,然而,这些努力没找到根,所有努力都是白费。由此引申,也可以叫"苦难的非洲"、"贫困的非洲",根子都是饥饿,都是农业差。吃饭问题比天大,是社会发展最大的基础,离开这个,一切都是白扯。
结论: 非洲人的贫困很多年了,有一定的农业发展条件,只是没利用上。一是,被殖民者掠夺惯了,容易躺平。二是,缺乏农业技术、投资等等,政局也不消停。其实非洲人不懒,中国进入非洲提供硬件的同时,唤醒他们的勤劳基因也是必须的。
全文完,多谢大家阅读,如果喜欢就请三连。
来源:东风送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