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全球医药行业裁员潮持续发酵,跨国药企在成本压力、专利悬崖、集采冲击等多重挑战下加速战略调整。据最新统计,截至2025年5月,全球已有超过100家药企宣布裁员计划,其中仅3月份单月裁员企业达27家,拜耳、默沙东、诺华等巨头均卷入其中。这一趋势折射出行业
跨国药企裁员潮持续:战略收缩与创新转型下的行业阵痛
2025年全球医药行业裁员潮持续发酵,跨国药企在成本压力、专利悬崖、集采冲击等多重挑战下加速战略调整。据最新统计,截至2025年5月,全球已有超过100家药企宣布裁员计划,其中仅3月份单月裁员企业达27家,拜耳、默沙东、诺华等巨头均卷入其中。这一趋势折射出行业从“规模扩张”向“效率优先”的深刻转型。
行业寒冬下的全球裁员潮
1. 成本压力与专利悬崖的双重挤压
拜耳是此轮裁员潮的典型代表。自2023年启动重组计划以来,其累计裁员1.1万人,2025年一季度再减员2000人,主要聚焦管理协调岗位。这一举措旨在应对核心产品利伐沙班(Xarelto)和阿柏西普(Eylea)专利到期带来的仿制药竞争压力,预计2026年通过裁员可节约成本20亿欧元。
类似情况也出现在默沙东,其糖尿病事业部因核心产品西格列汀未中标中国第十批集采,导致全球销售额同比下滑42%,最终被迫解散团队并转向PD-1抑制剂Keytruda等创新领域。
2. 研发管线收缩与并购整合
生物技术公司的调整更为剧烈。例如,Carisma Therapeutics因管线失败,员工数从46人锐减至6人;Sutro Biopharma因战略重组裁员50%并关闭自有工厂。强生、辉瑞等巨头则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如疫苗、仿制药)聚焦创新药,辉瑞在收购Seagen后,通过裁员优化肿瘤事业部架构,推动ADC药物成为新增长点。
3. 区域化裁员与运营效率提升
跨国药企的裁员呈现地域差异化。拜耳计划在2025年底完成美国裁员,德国则延续至2026年;诺华因心血管药物Entresto专利到期,裁撤美国总部427人,转向推广新药Leqvio。这一趋势表明,企业正通过“动态共享所有权”等模式(如拜耳DSO计划)减少管理层级,提升决策效率。
在华战略调整:收缩与扩张并行
1. 成熟产品“轻资产化”
面对集采常态化和本土药企崛起,跨国药企加速剥离成熟产品。例如,拜耳将肝癌药瑞戈非尼和多吉美的中国推广权授予亿帆医药;辉瑞将四款肿瘤药交给华润医药商业运营。此类合作既可降低自营成本,又能借助本土渠道扩大市场覆盖。
2. 创新药研发与生产本土化
尽管部分企业关闭在华工厂(如龙沙广州基地),但更多巨头加码研发投资:
- 罗氏投资20.4亿元在上海新建生物制药基地,强化供应链本地化;
- 阿斯利康在青岛投资7.5亿美元建厂,布局糖尿病和肥胖症药物生产;
- 礼来推动GLP-1类药物替尔泊肽在华上市,抢占减重市场先机。
3. 合作模式深化
跨国药企通过“研发+商业化”双线合作融入中国生态。例如,葛兰素史克将带状疱疹疫苗销售权交给智飞生物;阿斯利康联合和铂医药、康泰生物开发创新疗法。这种“以技术换市场”的策略,既能规避政策风险,又可加速创新药落地。
未来趋势:创新驱动与资源再平衡
1. 聚焦高增长领域
GLP-1类药物、ADC(抗体偶联药物)、细胞治疗等成为布局重点。诺和诺德、礼来在减重领域激烈竞争;第一三共押注ADC赛道,投资11亿元在上海建设生产基地。
2. 应对研发效率困境
德勤报告显示,TOP20药企新药研发成本超20亿美元,但回报率仅1.2%。为此,企业通过裁员、关停管线(如吉利德终止CD47单抗项目)集中资源,回归传统优势领域(如辉瑞聚焦肿瘤、强生深耕自免疾病)。
3. 中国市场的双重角色
中国既是成熟产品的“风险区”(集采压价),也是创新药的“试验田”。2024年,诺华中国区收入增长21%,阿斯利康中国占全球收入的12%,印证了“以量换价”策略的可行性。
结语
医药行业的裁员潮并非单纯的成本削减,而是战略转型的阵痛。从拜耳的“断臂求生”到默沙东的赛道转换,从辉瑞的并购整合到罗氏的研发本土化,跨国药企正通过资源再平衡寻找新增长极。未来,唯有以创新为引擎、以效率为基石的企业,才能在行业洗牌中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职场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