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惊现战术谜题!中国拦截美军的主力机,多数时候都是歼11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0 12:47 2

摘要:报告指出,中国空军在东海、南海等高风险空域,出动最多的不是新锐的隐身战机歼-20,也不是多用途的歼-16,而是那架已经服役二十多年、外形看起来甚至有些“复古”的——歼-11战斗机。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美国印太司令部2025年5月16日发布了一份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的报告。

报告指出,中国空军在东海、南海等高风险空域,出动最多的不是新锐的隐身战机歼-20,也不是多用途的歼-16,而是那架已经服役二十多年、外形看起来甚至有些“复古”的——歼-11战斗机。

70%的高风险拦截任务,都由歼-11完成。

这数据一摆出来,立刻在美军圈子里炸开了锅。不是说歼-20才是中国的“王牌”?那为啥老是这位“老将”出马?

一架歼-11贴身拦截B-52,最近不过3米,这种画面,不止技术上“吓人”,更让人感到,中国空军好像在下一盘别人看不懂的棋。

歼-11

这事得从头说起。歼-11这架飞机,很多人一眼看上去,会觉得它“上了岁数”。但真要坐下来算成本、比效率,这“老伙计”还真有两把刷子。

歼-11每小时飞行成本,只相当于歼-16的三分之一。

这是什么概念?就好比你用一辆省油的家用车,每天在市区来回跑,省钱、省心还耐造。你要是天天开一辆超跑去买菜,回头账单一看——嗯,心疼油钱不说,车也容易出毛病。

歼-11换装了国产涡扇-10发动机之后,航程达到了3790公里,南海一圈够它飞个来回。

而且,歼-11“块头大”,属于重型战机,对上美军的P-8A侦察机这种“大家伙”,更有话语权。

美军P-8A飞一小时要花10万美元,歼-11天天“陪练”,就是在打消耗战——你来一次,我就出动一次,时间久了,美军自己都得掂量掂量值不值得。

歼-11

关键是,歼-11还皮实。

这机型基于苏-27,气动性能好得出奇,尤其低速机动性,简直像是在空中跳探戈。2023年10月,3米距离拦截B-52那事儿,说白了,不是每架飞机都敢干——换别的轻型机,风一吹都飘。

而且歼-11数量多,东南沿海部队配备率超过80%。300多架的机群,形成一种“数量威慑”。

飞行员对它熟得不能再熟了,拦截流程熟练度高达98%。这就像老兵打仗,不花哨,但一招一式都稳准狠。

那歼-20、歼-16去哪儿了?是不是“退居二线”了?还真不是。

歼-20,得藏着掖着。

它的隐身性能是最大优势。2024年珠海航展上展示的数据,雷达反射面积只有0.001平方米——比一只鸟还小。

歼-20

可问题来了,如果它天天出动,频繁暴露在美军侦察机跟前,那隐身参数不就被摸清了?

打个不太专业的比喻,这就像打牌时把底牌亮出来,别人记住花色和点数,下回你再用,效果也就没了。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就分析得很透:歼-20更多是为台海、东海这种“高压区”准备的,对标F-35战斗群,不是拿来“日常巡逻”的。

至于歼-16,这哥们身价不菲,单机成本超过8000万美元。它更适合做复杂任务,比如反舰、对地攻击。2024年4月台海演习中,歼-16挂载鹰击-12导弹,直接演练封锁海峡。

还有歼-16D电子战型号,干扰美军EP-3E之后,让对方灰溜溜返航——这可不是谁都能干的活儿。

所以说,歼-11是“拦截前台”,歼-20、歼-16是“战略后台”。三者分工明确,互为支点。

歼-20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几个“名场面”。

最出圈的,就是2023年10月26日那次。歼-11拦截美军B-52轰炸机,两机最近距离——3米。

3米是多远?差不多一个成年人伸手能摸到的距离。

美军自己说:“两机翼尖几乎相撞。”这不是在“吓唬人”,是真吓到了。央视后来还播了画面,歼-11飞行员稳得一批,飞机像贴在B-52身上,飞得跟高铁似的平稳。

还有2023年7月12日那次,美军P-8A又来了。歼-11没直接“硬刚”,而是发射了8枚干扰弹,逼得它掉头走人。这战术一看就是“点到为止”,既展示态度,又没升级冲突。

2025年4月,环台岛演习也有歼-11的身影。跟歼-16、轰-6K一起绕岛飞行,穿越“海峡中线”北侧,直接逼近桃园、新竹等地。

那画面,说难听点就是“传家宝”式的威慑,说得好听点,是冷静、克制又坚定的展示。

歼-11的每一次升空,看似“平凡”,实则是一种“聪明的坚持”。

用低成本打高频率,用熟练度换稳定性,用老装备打新战术。

它不是短板,而是“地基”。它撑起的是中国空军的日常防空,也是先进战机背后的战略缓冲。正如《解放军报》写的那句:“捍卫和平不需要华丽的表演,只需要可靠的盾牌。”

所以,歼-11不是“落伍”,它是“稳妥”。当美军还在疑惑“怎么又是它”,中国空军早已用行动写下答案。

你怎么看?这种“以旧制新”的策略,是不是也像生活里那些“老物件”,越用越顺手,越看越有味道?

信息核实说明:
本文依据公开资料整理,主要参考腾讯新闻、观察者网、环球网等主流媒体信息,内容经多方交叉验证,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免责声明:本文国际新闻均来自公开信息整理,文中观点分析仅代表个人,无任何不良引导。因国际局势动态多变,信息会有时效性差异,本人已尽力核实,如有虚假或存疑部分,请立即联系进行删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权和配图问题,侵删。请读者理性判断,风险自担。

来源:悠闲松鼠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