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与“五一”国际劳动节交汇的时刻,深圳再添荣耀,涌现出11名全国劳动模范、5名全国先进工作者、33名广东省劳动模范、2名广东省先进工作者、10个广东省先进集体。
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与“五一”国际劳动节交汇的时刻,深圳再添荣耀,涌现出11名全国劳动模范、5名全国先进工作者、33名广东省劳动模范、2名广东省先进工作者、10个广东省先进集体。
今天
让我们目光聚焦于这些新时代的奋斗标杆
他们或以工匠精神铸就“深圳精度”
或用奉献热忱传递“特区温度”
在他们身上
我们看到了“劳动创造幸福”的鲜活实践
更触摸到了这座城市强劲跳动的创新脉搏
“死磕”自动化十八载,让国产设备贴上“国际认证”
全国劳动模范肖清雄
2007年,刚从技校毕业的肖清雄一腔热血地从韶关来到深圳,如今,他的名字与“中国智造”紧密相连。从技校毕业的普通电工,到掌握多项国家专利的自动化领军人才,他用18年时间完成了职业生涯的“逆袭”,更以自主研发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将国产高端装备推向世界舞台。这位“草根工匠”的成长轨迹,不仅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更折射出中国制造业从追赶者向引领者跨越的时代缩影。
“技能改变命运”
“刚做电工时,我开始思考这辈子到底要活成什么样。”2003年,从韶关第二技校电子电工专业毕业的肖清雄来到深圳,揣着中级电工证踏入车间。第一份维修工作仅干了几个月,他便嗅到了危机:“拧螺丝、换零件,技术要求太低,我需要提升。”
果断辞去工作后,他应聘到一家外资企业,担任电气技术员。从此,他白天调试设备,夜晚则雷打不动地出现在深圳技师学院培训中心的课堂上——公司附近的这栋教学楼,成了他改写命运的“第二战场”。高级电工、技师、高级技师……两年里,他踩着“宿舍-车间-教室”三点一线的节奏,将业余时间“碾成粉末”:工作日下班后直奔夜校啃编程教材,周末继续攻读学历教育课程,连节假日都被实训课填满。“那段时间,工友笑我活得像个机器人,但我不想只停留在原地。”
正是这份近乎偏执的坚持,让他在2008年拿下二级技师资格,完成了从“维修工”到“工程师”的蜕变。这段经历也成为他后来攻克松下生产线国产化项目的伏笔:“如果没有那两年系统学习PLC控制和自动化原理,我连和日本专家对话的资格都没有。”回首往事,这位“技术硬汉”不由感慨:“人生最幸运的选择,就是在还能拼的年纪,逼自己跳出‘舒适区’。”
2009年,当他在外资企业接触到日本进口生产线时,这种触动愈发强烈:“同样的设备,为什么我们只能做代工?”当团队首次承接松下压缩机生产线国产化项目时,日本专家质疑的目光成了“催化剂”:“他们不相信中国工程师能设计精密控制系统。”肖清雄带着团队连续两个月吃住在车间,最终用性能超越原版的产线赢得尊重。这次突破让他意识到,技术突围不仅能改变个人命运,更是打破“卡脖子”困局的关键。
“一生择一事”
“如今自动化设备出口德国、墨西哥,靠的是十八年只做一件事的专注。”在肖清雄的字典里,“工匠精神”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将简单做到极致的执着。2021年研发特斯拉车载屏自动贴合线时,UL认证标准中的微小误差成为“拦路虎”。他带领团队连续调试,开发出亚洲首条通过认证的产线。这种“死磕”精神,让他的团队在2020年,仅用15天就完成12条KN95口罩生产线研发,日均产能提升30倍。
当被问及价值观的转变,这位技术硬汉展现出柔软的一面:“越深入研发,越觉得个人命运与企业、国家命运血脉相连。”他创建的深圳市电气控制技能大师工作室,既是技术攻坚的“作战室”,更是工匠精神的“孵化器”。
2017年,他领衔创建“深圳市电气控制技能大师工作室”,带领70余名本科生、硕士生完成50多项技术攻关。通过“理论+实战”的定制化培训,他为企业培养30余名自动化技术骨干,培训工程师300余人次。在肖清雄看来,真正的技术传承不仅是传授技能,更是传递“把冷板凳坐热”的信念。
站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台上,肖清雄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在车间熬夜修设备的青年。如今的他不止步于1900万元的年创效益,更瞄准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从追赶者变成规则制定者,这才是中国智造该有的模样。”这位“草根逆袭”的全国劳模,正以他的方式诠释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深层内核——在技术突围中实现自我超越,在产业升级中书写家国情怀。
内容来源——深圳晚报
向光而行 劳模故事
向光而行 劳模故事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