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威海市鲸园小学将节气与劳动相结合,以羊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开发了“跟着节气去旅行”拓展性课程。建立以“显性劳动教育为主”,“隐性劳动教育”为辅的课程结构,通过“课堂认知—家庭栽培—基地耕种—实践加工”的实施路径,打造知行体验情境,在多元劳动中厚植家国情怀
威海市鲸园小学将节气与劳动相结合,以羊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开发了“跟着节气去旅行”拓展性课程。建立以“显性劳动教育为主”,“隐性劳动教育”为辅的课程结构,通过“课堂认知—家庭栽培—基地耕种—实践加工”的实施路径,打造知行体验情境,在多元劳动中厚植家国情怀,涵养担当精神。5月16日,五年级部分班级走进羊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农民伯伯的指导下体验花生的播种过程。
活动前——感知农耕文化
在种植花生之前,劳动课上,劳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探究、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花生的历史起源、形态特征、生产条件、种植方式以及应用价值等。
在乘车去基地途中,学生一起背诵《二十四节气》歌谣,老师讲解相关知识,介绍节气文化与农作物种植的关联,一路上的互动交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活动中——实地农耕体验
春风和煦,阳光正好,泥土芳香扑鼻。一幅欢快的春耕画卷在实践基地徐徐展开。同学们认真倾听农民伯伯的讲解,仔细观察农民伯伯的操作后亲自上阵,个个干劲十足。
瞧,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俯下身子将花生种子小心翼翼放进土中,有的负责盖土,有的负责压土......天气炎热,但同学们的种植热情不减。颗颗种子就像播种下了希望一样,同学们沉浸在劳动的快乐之中。
轮到我来播撒种子了吗?排队的同学们跃跃欲试,真想快点轮到,玩玩泥土,学学种瓜点豆。颇有“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天真童趣。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音乐教师组织田外等候的学生吟诵《悯农二首》《四时田园杂兴》《过故人庄》等诗词,齐唱《劳动最光荣》,用诗词和歌唱的方式,为农田里劳作的师生加油鼓劲。
活动后——讴歌劳动之美
劳动结束后,班主任老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基地活动的总结,班队会上,指导学生填写“劳动实践单”。对于“劳动实践单”中表现突出学生的作文或诗歌,积极向学校《问渠》投稿。
“节气耕学”课程是我校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开垦、播种、培育、收获和分享的过程中,手脑并用,出力流汗,感悟到了种植的乐趣与艰辛,领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真谛,体验了一场行走中的思政课。同时课程中挖掘了节气文化的内涵,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定了文化自信,真正体现了“弘扬传统文化 实现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
来源:齐鲁网威海频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