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2日,白宫就中美贸易谈判举行记者会,特朗普在中美贸易谈判联合声明发表后的记者会上,突然提及“统一与和平”对中美双方“都很棒”。这一言论直接在全球范围之内引起轩然大波,台湾岛内的舆论更是直接炸开了锅。
01
2025年5月12日,白宫就中美贸易谈判举行记者会,特朗普在中美贸易谈判联合声明发表后的记者会上,突然提及“统一与和平”对中美双方“都很棒”。这一言论直接在全球范围之内引起轩然大波,台湾岛内的舆论更是直接炸开了锅。
鉴于中国是全球大国中尚未完成统一大业的国家,外界纷纷猜测,特朗普口中的“统一”极有可能暗指台海两岸统一。这一表态可谓石破天惊,毕竟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在台海问题上奉行“不统不独”的模糊策略,妄图以此维持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与影响力。
在中美刚刚就关税问题签署联合声明不足24小时的敏感节点,特朗普发表此番言论,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美国此前在台海频繁搅局,大打“台湾牌”,妄图以此遏制中国发展。而如今特朗普的这一表态,与美国过往行径大相径庭,令人不禁对美国的对台政策走向产生诸多疑问。
而台湾内部更是舆论四起,台湾几乎所有媒体,不分蓝绿阵营,都在第一时间对此事进行播报,并将其置于最显眼位置。赖清德当局更是如惊弓之鸟,第一时间做出回应。赖清德办公室发言人郭雅慧声称,中美经贸谈判并未涉及台湾议题,台当局将“持续掌握情势、稳健应对挑战”。台湾外事部门也紧急出面辟谣,主动为特朗普开脱,强调“美方对台承诺依然坚定,未曾改变”。这番急于撇清、过度反应的姿态,恰恰暴露了台独内心的慌张与不安。
不过在事后,美国国务院与“美国在台协会”在回应此事时,也不约而同地强调所谓“美国台海政策没有改变”,还称“特朗普的发言明显是针对中美贸易关系”。美国两机构这种制式官话也是特朗普惯用的伎俩,扮黑白脸的行事风格早已存在于特朗普的许多政策之中。
同样其中也明显带有赖清德当局紧急向美方“请求澄清”的痕迹,毕竟他们是在对台当局官方通讯社“中央社”的询问作出回应。在得到美方“协助灭火”后,台湾外事部门、赖清德办公室发言人才按照美国国务院的口吻,自我安慰式地重复“美中谈判并无触及台湾问题,美方台海政策没有改变”。
02
事实上,特朗普自第一任期开始,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就呈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与交易性特征。
2016年,特朗普在当选总统后不久,就与蔡英文进行通话,这一行为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打破了多年来美国历任总统当选后在台湾问题上的谨慎做法。
在特朗普执政期间,其政府延续并强化了美国对台军售政策,将其作为牵制中国的重要手段。2017年6月,特朗普宣布价值14.2亿美元的军售案,涵盖HARM反辐射导弹、JSOW空对地导弹、MK48鱼雷等武器及后勤支持;2018年 9月,特朗普批准3.3亿美元的军售计划,涉及F-16战斗机、C-130运输机等航材零附件;2020年10月,特朗普批准23.7 亿美元的“鱼叉”导弹系统及相关设备,这也是特朗普任期内对台金额较大的一次军售。
特朗普政府多次对台军售,表面上是为了所谓“提升台湾防御能力”,实则是将台湾当作获取经济利益与政治筹码的工具。通过对台军售,美国军工企业大发横财,而特朗普政府也试图借此向台湾当局施压,迫使其在其他方面配合美国战略。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还在国际场合频繁打“台湾牌”,支持台湾参与一些国际组织活动,妄图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分裂行径。
但特朗普并没有把台湾当作真正的盟友,而一直将台湾作为一个可以交易的筹码。之后的很多场合内,他多次暗示一中原则可作为谈判筹码,试图以此换取中国在贸易逆差、知识产权等问题上的妥协。这种将台湾问题工具化、视其为可议价“政治商品”的交易思维,贯穿了他的第一任期。
进入第二任期,特朗普对台湾问题的态度依旧反复无常。在2024年11月当选后,他一直对所谓的“保台 话题讳莫如深。不仅批评台湾地区“抢走”了美国的芯片业务,威胁台湾增加防务费用,还将台湾地区比作“笔尖”,暗示台当局在其眼中根本无足轻重。这些言论致使岛内“疑美论”和“弃台论”此起彼伏,让台当局对美国的“保护承诺”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早在2024年的一次福克斯新闻采访中,特朗普就曾直言“若大陆武统台湾,美国不会协防”,并主张对台湾芯片产业加税。这一表态无疑给长期以来依赖美国“保护伞”、妄图“倚美谋独”的台当局泼了一盆冷水,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美台关系中的脆弱地位与不确定性。
03
而如今特朗普对台态度的转变并不让人意外,他作为一名从商经历丰富的政客,“美国优先”与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理念根深蒂固。
当前时期,美国经济面临诸多困境,通胀高企、国债规模庞大、金融市场动荡不安,这让特朗普此次任期的压力远超首次执政。2025年中美贸易额占美国外贸总量的18%,而中国对稀土的全球供应垄断(占比超80%)直接制约美国军工与科技产业。
在这种经济形势下,特朗普发动的对华“超级关税战”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美国国内消费者承受了巨大压力。仅仅一个多月时间,美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就上涨了2.1个百分点,美国家庭的年均消费支出因此增加约3800美元。普通民众怨气冲天,社交媒体上质疑声不断。
并且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其在台海问题上的绝对主导权日益凸显。2025年解放军台海常态化巡航已覆盖台湾海峡中线以东,而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存在因预算削减与盟友离心力增强而收缩。虽然特朗普声称“大陆不会武统”,但其前提是“美国需获得足够经济利益”,这实质上承认了中国对台主权的法理优势。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也在2025年报告指出,若台海冲突爆发,美军干预的成功率不足30%。
而且美国国内的党派竞争和内部也是特朗普改变对台政策的一部分原因。特朗普团队的决策风格以实用主义为核心,其台海政策摇摆反映了共和党内部的分裂。2025年2月美国国务院删除“不支持台独”表述后,共和党鹰派欢呼“对华强硬”,但国务院数日后又补充“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这种反复既为迎合反华选民,也暴露了特朗普政府缺乏连贯战略的缺陷。此外,特朗普试图通过台海议题转移国内对经济问题的批评,但其“交易式”思维与传统盟友关系格格不入,甚至引发日本、欧盟的不满。
04
也正是因此,在与中国的经贸谈判中,特朗普试图以台湾问题作为筹码,逼迫中国在经济领域做出更多让步。他抛出“统一与和平”的言论,暗示若中国同意开放市场、在经贸问题上满足美国需求,美国可能在台湾问题上采取更灵活立场。
这种将台湾问题与经贸议题捆绑的策略在2025年5月的谈判中显露无疑,特朗普一方面以“统一”言论向中国释放缓和信号,另一方面却拒绝解除对华芯片出口限制。这种“打一巴掌给颗糖”的手段旨在迫使中国在关税、知识产权等领域让步,同时维持对华技术遏制的长期优势。
而美国对于台湾的军售却并没有减少,反而与日俱增。近年来,台当局对美军购金额激增,2025年拟采购的岸防导弹与“海马斯”火箭系统预算高达2290亿至3270亿新台币。特朗普将此类交易视为“保护费”,其团队甚至公开抱怨台湾“未给予美国足够回报”。通过渲染台海危机,特朗普既能向军火商输送利益,又可借机施压台当局扩大开放美猪、美牛等农产品市场。
很显然,特朗普的“模糊策略”本质上是将台湾作为对华长期博弈的消耗性工具。2025年2月美国国务院删除“不支持台独”表述后,中方强烈抗议并加强台海军演,而特朗普则借机指控中国“破坏区域稳定”,为后续制裁铺路。这种“切香肠”战术旨在以低成本牵制中国发展资源,同时为共和党塑造“对华强硬”形象。
但特朗普显然低估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是中美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原则问题,绝无任何妥协与交易的空间。中国在中美经贸谈判中,始终坚守底线,不会因外部压力而在核心利益上做出让步。
2025年5月,外交部与国台办多次重申“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并援引《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强化法理叙事。在经济上,中国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与“一带一路”削弱台湾对外依存度;在军事上,航母编队与高超音速武器的部署则已形成对台全面压制。
而台湾问题对美国而言也从“战略资产”变为“战略负资产”,2025年民调显示,62%的美国民众反对为“协防台湾”与中国开战,而台当局“倚美谋独”的民意支持率已跌至23%。特朗普若继续将台湾作为筹码,不仅难以撼动中国主权立场,还可能引发盟友体系崩解与国内政治反弹。
特朗普的台海政策转向,本质上是美国霸权衰落的缩影。其“变软”态度并非出于对中国的尊重,而是基于现实利益的无奈妥协。对中国而言,无论外部势力如何操弄,实现完全统一的目标从未动摇;对台湾同胞而言,唯有摒弃“倚美谋独”幻想,方能真正掌握自身命运。正如国台办所言:“中国的统一,是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
信源:
环球网:特朗普提“统一”,台当局担忧美政策改变
新华社: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
来源:热情的逗狐狸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