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群体成为艾滋病“高发人群”,身体有艾滋,4个信号很明确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0 14:53 2

摘要:有时候,看着街上人来人往,谁也不会想到,身边可能就有人正默默地和艾滋病抗争。不是每个人脸上都会写着“我得了艾滋”,很多人甚至自己都不知道。

有时候,看着街上人来人往,谁也不会想到,身边可能就有人正默默地和艾滋病抗争。不是每个人脸上都会写着“我得了艾滋”,很多人甚至自己都不知道。

看起来精神不错,吃嘛嘛香,能工作能生活,但身体里,病毒正在悄悄转移阵地,一步一步摧毁免疫系统。

问题是,有些人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是高危人群,有些信号也常常被误解成“上火”“感冒”“免疫力低”,错过了最关键的治疗时机。那到底是谁最容易中招?身体又会发出哪些预警?咱们今天就把这事儿掰开揉碎讲清楚。

身边有个三十出头的小伙子,干装修的,平时也挺能干,身体结实。但最近几个月总是反复发烧,一开始他以为是天气热中暑,又或者是装修粉尘太多引发了支气管炎,吃了几次消炎药,烧是退了,但过几天又来一次。

后来嘴里开始起溃疡,怎么都不好,连带着体重也莫名其妙掉了十几斤。直到他出现了持续性腹泻,人都瘦脱了相,才被家人硬拉去医院检查。结果一出来,艾滋病阳性,全家人都懵了。

这个小伙子不是吸毒的,也没什么“复杂”背景,那他怎么感染上的?深入了解后才知道,他在外地打工那几年,有过几次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而且都是临时起意。

这种情况其实在基层特别常见,尤其是年轻务工人员这类群体,信息闭塞,常识缺乏,防范意识更是薄弱。

所以咱们说的第一类高发人群,就是异地打工的年轻男性。这类人群流动性大,生活规律混乱,情感需求得不到稳定满足,容易在放松警惕时出现高风险行为。而且他们就医的意识也薄弱,等到症状明显才去检查,往往已经错过了干预的黄金期。

第二类高发人群,其实很多人会忽略,那就是中老年人。你没看错,不是二三十岁的小年轻,而是五六十岁、甚至七十岁往上的“老年人”。

这一点不少人听了都觉得难以置信,觉得“他们都那个年纪了,不太可能还有什么风险行为吧”。但现实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保健意识增强,中老年人身体保养得不错。

对性生活也有一定需求。再加上有些老年人在伴侣去世后重新寻找感情,遇到不靠谱的对象,又缺乏足够的防护常识,就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感染。

更关键的是,这部分人对艾滋的认知停留在“只有吸毒、卖淫嫖娼才会得”这种老旧印象上,得病之后羞于开口,延误治疗的情况很常见。很多时候是因为反复感染、肺炎、口腔问题、体重骤降这些表现才被医生怀疑,做了检查才发现。

说到表现,艾滋病早期其实很“狡猾”。它不像肿瘤那样突然冒出个包,也不像心梗那样突发疼痛,而是慢慢地一点点“磨”你的身体。

但凡你不细心,就可能当作是小毛病忽视了。那到底有哪四个信号,是身体在“敲警钟”?

第一个信号,是反复发热。不是那种高烧到40度的急性发烧,而是低烧、持续性发热,尤其是晚上容易发热,白天退烧。

有点像“捂出来的汗”,但人总是觉得乏力,像感冒没好利索。这个阶段病毒其实已经开始攻击免疫系统,身体在“打仗”,但你自己并不觉得有多严重。

第二个信号,是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正常人口腔溃疡,几天就能好,但艾滋患者的溃疡一来就是成片,有时候长在舌头底下、上颚或牙龈,疼得吃饭都困难。

更严重的,还可能出现鹅口疮,舌头上白白一层,刮不干净。这种情况常常被误当成维生素缺乏,但你补了好几种维生素也不见好,那就要警惕了。

第三个信号,是体重快速下降。不是那种刻意节食减肥,而是吃得也没少,运动也没变,体重却一个月内掉了五六斤甚至十斤。

身体在短期内“瘦成一道闪电”,这是因为病毒让免疫系统紊乱,代谢功能出了问题,身体在“偷偷消耗”。

最后一个信号,是长期腹泻。不是吃坏肚子那种急性拉肚子,而是持续一个月以上的慢性腹泻,水样便、黏液便交替出现,有时候还夹带着点血。这种腹泻药物治疗效果很差,因为根源在于免疫力下降,肠道菌群严重失调。

这四个信号并不是艾滋病的“特有症状”,但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身边人有多个同时出现,特别是伴有高危行为史,就不能再耽误了。

及时去医院做个HIV抗体检测,现在的检测技术很成熟,准确率高,窗口期也短,早发现早治疗,效果远比过去好得多。

有些人总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很遥远,仿佛只有“特定人群”才会得。但病毒可不管你是干什么的,它只看有没有机会进入你的身体。无保护性行为、共用针具、血液暴露、母婴传播,都是它的“通行证”。

特别是在一些小城市、乡镇、农村地区,对艾滋的认知还停留在十几年前。很多人羞于开口、不敢检测,更不敢讲出来。

其实有病不可怕,最怕的是讳疾忌医。现在的抗病毒治疗已经非常成熟,只要按时服药,病毒可以被压到检测不到的水平,感染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恋爱,甚至结婚生子。

从医生的角度看,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信息的缺失和偏见的蔓延。只有当更多人了解真相,不再讳莫如深,才可能真正地防得住、治得了。

说到这儿,你也许会想,如果真的不小心感染了怎么办?是不是一辈子就毁了?其实不然。现在的治疗理念是“早发现、早干预、长期管理”。

用药得当的情况下,艾滋病已经从致命疾病变成了一种可以长期控制的慢性病,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只要你遵医嘱用药,生活质量完全可以保证。

防艾的路上,没有谁是“局外人”。不盲目恐慌,也不掉以轻心,了解一点医学常识,做一点自我保护,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特别是那些被忽视的高发人群,不要再以为“我不会得”,因为艾滋病从来不挑人,它只挑机会。

参考文献:

[1]贺蓉,李志新.当前我国艾滋病疫情特点与防控对策初探[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3,39(03):307-310.

[2]张丽,王宏伟,刘艳.中老年人群艾滋病防控现状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4,28(02):150-153.

[3]王振宇,刘小玲.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感染与免疫杂志,2025,45(01):23-2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医学大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