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刘离婚带娃回乡种地 乡亲们都说她傻,三年后她的农场价值上千万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0 14:59 3

摘要:那天天气闷,空气里泥土的气息混着不知道哪家烧的塑料味儿。小刘爹站在院子里,看我摆弄水泵上锈死的螺丝,一边抽烟一边说:“闺女要回来了,带着孩子,以后就住这了。”

小刘是我邻村的,以前不熟。她回乡那会儿,刚好我去她爹家修水泵,才认识的。

那天天气闷,空气里泥土的气息混着不知道哪家烧的塑料味儿。小刘爹站在院子里,看我摆弄水泵上锈死的螺丝,一边抽烟一边说:“闺女要回来了,带着孩子,以后就住这了。”

他说这话时眼睛看着别处,手里的烟灰掉在裤子上也没察觉。

后来才知道,小刘离婚了。城里的房子判给了前夫,她带着六岁的儿子回了老家。

小刘原名刘雨晴,大家都叫她小刘,可能因为她个子小,也可能因为这村里姓刘的太多。她三十二岁,看起来像二十七八,头发剪得利落,说话声音不大不小,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线。

她回来那天,带着一车行李和一堆花花绿绿的书。我帮着卸东西,一不小心碰掉一本,翻开一看,是什么《现代农业技术与实践》。

“姐,你这是要种地?”我随口问。

小刘点点头,拍了拍儿子的脑袋:“我和豆豆打算在这干一番事业。”

她儿子叫豆豆,圆脸圆眼睛,站在一堆行李箱中间,手里攥着一个变形金刚,像个迷路的小孩。

村里人很快知道小刘要种地。这事儿传得比电视剧里的剧情还快。

“听说了吗?刘老二家闺女离婚了,带着孩子回来种地。”

“城里呆不下去了吧?听说她老公出轨了。”

“种地?她懂什么呀,一个城里人,手指头都没粗过。”

“可不是嘛,现在种地哪有钱赚,种出来的菜还不够农药钱。”

村口的杨大爷最直接,当着小刘的面就说:“闺女,你这是瞎折腾。现在谁还种地啊?年轻人不都往外跑吗?”

小刘只是笑笑:“大爷,我跑出去了,现在想跑回来。”

我爸也劝过她:“小刘啊,你在城里好歹是个白领,工资稳定,回来种什么地啊?这年头种地能有几个钱?”

小刘坐在我家院子里,皱着眉头算账本:“叔,我在城里是白领不假,每个月到手七千多,房贷三千五,孩子幼儿园两千,再加上吃喝日用,月月紧巴巴的。您看那些地,都荒着呢,我租来种点无公害蔬菜,销到城里,肯定有市场。”

她说这话时脸上带着种执拗,眼神里闪着光。我爸叹了口气,没再说什么。

那时候,我只觉得小刘是被离婚刺激狠了,钻了牛角尖。农村的地有多难伺候,我们这些从小种到大的人最清楚。

小刘先租了她爹家后面的三亩地。她不种传统的玉米小麦,而是搞起了有机蔬菜。第一笔钱砸在了建大棚上。

那段时间,村里人没少看笑话。

“几十万砸下去,怕是一辈子都回不了本。”

“城里人就是不懂行情,现在市场上蔬菜多得是,价格贱得很。”

但小刘像没听见似的,每天早出晚归。她不用农药化肥,全是传统农法加上她从书上学来的新技术。夏天的时候,大棚里热得像蒸笼,她穿着短袖短裤在里面忙活,皮肤晒得黑黝黝的。

豆豆跟着她,光着小脚丫在地垄间跑来跑去。小孩子适应能力强,没多久就和村里的孩子打成一片。有时候,小刘在地里忙得顾不上,就让我帮着接送豆豆去镇上的小学。

“豆豆,妈妈今天没空接你,让老赵叔叔送你回家。”

豆豆点点头,背着比他身体还大的书包爬上我的三轮车后座。

我问他:“想不想爸爸?”

豆豆低着头玩手指:“有时候想。但妈妈说,我们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什么事情?”

“种出全世界最好吃的菜。”豆豆认真地说。

路上经过小刘的大棚时,远远看见她戴着草帽,弯着腰在给菜苗除草。豆豆大声喊:“妈妈!”

小刘抬起头,摘下草帽挥了挥,汗水顺着她的脸颊滑下来,在阳光下闪着光。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母子俩挺不容易的。

小刘的第一批有机蔬菜是卖给了城里的一家高档餐厅。那家餐厅的老板是她大学同学,听说了她的创业经历,特意开车来村里考察。

我记得那天,那老板开着一辆黑色奔驰,穿着西装皮鞋,踩着泥巴路走进小刘的大棚,满脸写着不情愿。但出来的时候,他表情完全变了。

“雨晴,你这菜真不一样,味道纯正,还特别新鲜。我们餐厅的客人肯定喜欢。”

之后,那老板每周都派车来拉菜,价格是市场上普通蔬菜的三倍多。

这事在村里传开了,大家议论纷纷。

“城里人就是有关系,随便找个朋友就能卖出高价。”

“这能持久吗?万一人家不要了,这些菜往哪卖?”

小刘爹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听着这些闲言碎语,脸上的皱纹舒展开,嘴角微微上扬。

那年冬天,小刘赚到了第一桶金。她没有休息,而是又租了十亩地,还花钱买了台小型耕地机。

我帮她送耕地机回家的那天,她父亲站在院子里,眼睛红红的,嘴上还嘟囔着:“瞎花钱,这么贵的机器,磕了碰了怎么办?”

小刘笑着说:“爸,这叫投资。明年我要扩大规模,光靠人力不行。”

那个冬天特别冷,北风刮得人直打哆嗦。小刘没日没夜地学习,又是看书又是上网,研究怎么提高产量,怎么做品牌。有时候深夜经过她家,还能看见她家窗户透出的灯光。

豆豆的课桌就摆在她旁边,母子俩一个研究农业技术,一个写作业,小小的房间里充满了安静的奋斗氛围。

第二年春天,小刘的事业有了转机。

她注册了自己的品牌——“晴天有机”,还做了个简单的网站。那时候电商刚兴起,她瞅准了商机,开始在网上卖菜。

城里人喜欢她的菜,新鲜,无公害,还有小故事。她每袋菜都贴一个标签,上面有种植日期,还印着她和豆豆的照片,写着”单亲妈妈和儿子的有机梦”。

这招挺灵的,城里人就吃这一套。

我有次取笑她:“小刘,你这不是卖菜,是卖故事啊。”

她眨眨眼:“赵哥,做生意不就这样吗?产品加故事,双管齐下。”

那年夏天,一个上海来的记者听说了小刘的事,特意来村里采访。那篇报道发出后,小刘的网店订单暴涨,常常供不应求。

村里的态度也开始变了。

“小刘挺有头脑的,这么快就做起来了。”

“听说她那菜卖到上海、北京去了,一斤能卖三四十块钱呢。”

“我家闺女也想跟着小刘学种菜,你说行不行?”

人就这样,风向一变,说的话也跟着变。

小刘不为所动,依然每天早出晚归。她的农场扩大到三十亩,雇了五六个村里的妇女帮忙。那些以前最爱说闲话的婶子大娘,现在成了她的员工,跟着她学习有机种植技术。

豆豆也长高了不少,变得活泼开朗。他在学校里常常给同学们讲他妈妈的事业,骄傲得不得了。

“我妈妈是种菜专家,她种的菜连上海北京的人都要吃。”

小学老师还专门打电话给小刘,说豆豆在班上做了一个关于有机农业的小报告,表现得很出色。

第二年冬天,小刘的前夫来了。

那天下着雪,我正好去小刘家送她订的几袋有机肥,远远看见一辆陌生的车停在院子外面。

进院子时,看见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站在堂屋里,脸色不太好看。小刘坐在对面,表情平静。豆豆站在小刘身后,紧紧抓着她的衣角。

“我不要回去,我要和妈妈在一起。”豆豆大声说。

那男人——也就是小刘前夫——皱着眉头:“雨晴,别闹了,你看看你现在的样子,皮肤黑了,手也粗了。你是大学生,回城里我给你找个好工作,豆豆也能上更好的学校。”

小刘轻声说:“谢谢,不用了。我们现在过得很好。”

“什么很好?你看看你,住在这破房子里,风一吹就漏,冬天冷得要命。豆豆这么小,需要更好的教育环境。”

我站在门口,有些尴尬,想走又不好意思打扰。

小刘看见了我:“赵哥,进来坐。这是豆豆爸爸,来看看我们。”

她太平静了,平静得不像在面对前夫,倒像是在接待一个普通客人。

小刘前夫看了我一眼,没打招呼,继续对小刘说:“我妈一直念叨豆豆,想让他回去住几天。你要实在不愿意回来,至少让豆豆跟我回去吧,过年后我再送回来。”

豆豆使劲摇头:“我不去!妈妈明天要教我播种!”

“什么播种?”小刘前夫皱眉,“你妈妈这是耽误你的前程。”

小刘站起来,语气依然平静:“豆豆跟我挺好的,他在这里学到了很多城市里学不到的东西。如果你想看他,可以随时来,或者过年时我送他去看看奶奶。但我们不会回去住的。”

那男人看了看小刘,又看了看紧张的豆豆,最后摇摇头走了,留下一句:“你会后悔的。”

雪下得更大了,院子里很快铺上一层白。小刘送走前夫,回来泡了壶茶,脸上看不出什么情绪。

“他不是坏人,”她忽然对我说,“就是不懂我想要什么。”

“那你想要什么?”我问。

她看着窗外的雪,笑了:“自由和尊严。在城里,我是别人的附属品,是妻子,是妈妈,是职员。在这里,我是我自己。”

豆豆爬到她腿上,蹭了蹭她的脸:“妈妈是最棒的农场主!”

我喝完茶准备走,小刘送我到门口,突然说:“赵哥,明年我想涨你嫂子的工资,她干活特别认真。”

“不用,已经很高了。”

“不,她值这个价。大家跟着我一起干,我不会亏待任何人。”

雪花落在她的头发上,她的睫毛上,但她的眼睛亮得出奇。

第三年,小刘的”晴天有机”彻底火了。

那年春节前,一个大型电商平台的负责人亲自来村里谈合作,要把她的产品纳入他们的”优质农产品”频道。这一下,销路更广了。

小刘的农场扩大到了一百多亩,雇了二十几个村民。她还建了个加工车间,开始研发一些加工产品,比如手工酱菜、干菜等。

村里人的态度彻底变了。以前说她傻的人,现在见了她都恭恭敬敬的喊”刘总”。

有一回,我爸感叹道:“小刘这娃子真有出息,比那些在外面打工的强多了。”

我说:“爸,您忘了,当初您也觉得她回来种地是傻事。”

我爸摸摸脑袋,尴尬地笑了:“那不是不了解嘛。谁能想到她能做这么大?”

是啊,谁能想到?

小刘不仅把自己的事业做大了,还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她专门成立了合作社,教村民使用有机方法种植,然后统一收购他们的产品。

镇政府看到了她的成功,特意来考察,还给了一些政策支持。县电视台来采访她,称她为”返乡创业的典范”。

那天采访完,我送记者出村。一个记者问我:“你认为小刘最大的成功在哪里?”

我想了想说:“可能是她从一开始就没把自己当外人,也没把农村当退路,而是当成了新起点。”

豆豆上三年级了,个子蹿高了不少。他在学校里成绩很好,特别是科学课,老师说他对植物有着异常的兴趣和天赋。

小刘忙得脚不沾地,但每天晚上都会抽时间辅导豆豆功课,听他讲学校里的趣事。有时候农场里来了新设备,她还会带着豆豆一起研究,告诉他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用这个。

我有次问豆豆:“在农村和在城里,你喜欢哪里?”

豆豆想都没想就说:“当然是这里啊。这里有妈妈的农场,有我的小菜园,还有好多好朋友。”

那个夏天的傍晚,我骑车经过小刘的农场,看见母子俩坐在田埂上。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豆豆手舞足蹈地说着什么,小刘笑得前俯后仰。

那一幕莫名让我想起了一句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第三年秋天,一家风投公司找到了小刘,想投资她的农场。

那天谈判结束,小刘告诉我,他们给她的农场估值八千多万。

“这么多?”我惊讶得下巴都要掉了。

小刘点点头:“他们看中了我的品牌和供应链。现在很多人愿意为健康食品付高价,而我们有完整的产业链和信任度。”

我打趣道:“那你岂不是要成百万富翁了?”

她笑了笑:“算是吧。不过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证明了我的选择是对的。”

那天晚上,村里人听说这个消息,都震惊了。原来那个被嘲笑的离婚女人,三年时间,真的把一片荒地变成了价值上千万的企业。

小刘的爹在村口摆了几桌酒,请村里人吃饭。老人家喝得脸通红,一个劲地抹眼泪:“我闺女有出息,我闺女比儿子都强!”

酒席上,杨大爷问小刘:“闺女,现在发达了,是不是要搬到城里去住啊?”

小刘摇摇头:“不搬。我打算在村里建个新房子,农场就是我的根。再说,这里有我最信任的伙伴们。”

她环顾四周,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包括那些曾经说她傻的人。没有怨恨,只有感谢。

夜深了,大家都散了。我送小刘母子回家,路上问她:“小刘,这三年,最难的是什么时候?”

她想了想说:“去年夏天那场暴雨,大棚被淹了一半,我怕对不起信任我的客户,三天三夜没合眼,带着大家抢收抢种。那时候真的想过放弃。”

“那是什么让你坚持下来的?”

她看了看走在前面的豆豆,轻声说:“我不能让孩子看到妈妈认输的样子。我想告诉他,人生可以重来,只要你足够勇敢。”

月光下,小刘的脸上有些许疲惫,但眼睛依然明亮。

回到家,豆豆已经困得直打哈欠,小刘让他先去洗漱。屋里很安静,墙上贴着豆豆画的农场图,桌上摆着一堆文件和一本发黄的笔记本。

小刘看我盯着那本笔记看,说:“那是我刚回来时写的计划书,现在看看,有些天真,但方向是对的。”

我随手翻开,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市场分析、成本预算,还有一些手绘的农场规划图。最后一页写着一行字:“不为别人证明什么,只为自己活得更好。”

小刘送我到门口,夜风吹来,她突然说:“赵哥,谢谢你一直以来的帮助。”

我摆摆手:“别这么说,是你带动了我们村。”

她笑了:“人这一辈子啊,就是要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然后拼尽全力去争取。我很幸运,我找到了。”

豆豆在屋里喊:“妈妈,我洗好了!”

“来了!”她回头应了一声,然后对我说,“明天见。”

我骑着车离开,回头看见小刘家的灯光在夜色中格外温暖。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成功。

不是房子有多大,银行卡里有多少钱,而是你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能不能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骄傲。

小刘做到了,她用三年时间,从一个被生活打败的离婚女人,变成了让全村人仰望的创业者。更重要的是,她找回了自己的尊严和力量。

有人说她傻,但现在看来,当初最傻的,可能是我们这些看不起她的人。

又过了两年,小刘的”晴天有机”品牌在全国都有了知名度。她的故事被写进了一本创业书籍,照片印在了书的封面上。

那天,我在县城书店看到那本书,封面上的小刘身穿朴素的工作服,站在一片绿油油的菜地中间,阳光洒在她的脸上,她笑得灿烂。

书的标题是:《归乡:一位单亲妈妈的千万身价传奇》。

我买了一本,回家时路过小刘的农场。现在她的农场已经不叫农场了,改名叫”晴天生态产业园”,占地三百多亩,有大棚区、加工区、体验区和研发中心。

周末常有城里人带着孩子来这里参观,体验种植,采摘蔬果。

小刘站在大门口迎接一批游客,身边站着十四岁的豆豆,已经比她高出半个头了。豆豆穿着印有”晴天有机”标志的T恤,正在给游客们介绍他们的生态理念。

阳光照在母子俩身上,恍惚间,我想起五年前那个带着行李和书籍回乡的单亲妈妈,和站在一堆行李中间迷茫的小男孩。

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大概就是让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勇敢地追求梦想,并最终实现它。

小刘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她做得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好。

那些曾经说她傻的人,现在都成了她最忠实的拥护者和追随者。

而我,作为这一切的见证者,只想说:

有时候,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敢于做那个”傻子”。敢于逆流而上,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敢于为梦想付出一切。

因为只有这样的”傻子”,才能在别人都在循规蹈矩时,开创出一条全新的道路来。

这就是小刘的故事,一个用三年时间,把一片荒地变成价值上千万产业的单亲妈妈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还在继续……

来源:云朵棉花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