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夫妇联手签法案,打击AI深伪,还是自我防火?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0 15:48 2

摘要:5月1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第一夫人”梅拉尼娅在白宫共同签署了《删除法案》,以打击网络上日益猖獗的AI深度伪造犯罪与“报复性色情”行为。这一幕迅速成为美国媒体热议焦点,不仅因为法案触及当下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监管议题,更因为梅拉尼娅成为首位与在任总统共同签署法

文︱陆弃

5月1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第一夫人”梅拉尼娅在白宫共同签署了《删除法案》,以打击网络上日益猖獗的AI深度伪造犯罪与“报复性色情”行为。这一幕迅速成为美国媒体热议焦点,不仅因为法案触及当下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监管议题,更因为梅拉尼娅成为首位与在任总统共同签署法案的“第一夫人”,此举被外界广泛解读为一次政治秀场与法律工具的结合操作。

表面上看,《删除法案》的核心内容似乎具有高度道德正当性。法案规定,任何人在未获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发布或威胁发布真实或由AI生成的色情影像,均属犯罪行为。同时要求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在48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否则将面临法律责任。特朗普在签署后将签字笔交给梅拉尼娅,称“她应该在上面签字”,并当场邀请其共同署名,以展现她对这项法案的“全力支持”。一时间,政界与舆论场都被这对“政治夫妻”合体秀所震撼。

然而,越是铺陈仪式感,越容易引发疑问:这真的是一项为了保护公众免受AI滥用伤害的立法努力,还是一场旨在构建特朗普式“深伪防火墙”的政治防御演练?尤其是在2024年深伪技术已逐渐进入政治传播、舆论操控、人格污蔑的新阶段时,这场突如其来的“正义出击”,显得意味深长。

美国媒体指出,梅拉尼娅早在今年3月便罕见出现在国会山,参与关于AI深伪犯罪的立法圆桌会议,呼吁议员严厉打击相关犯罪行为。这种行为与她多年来所塑造的“反网络欺凌”公益形象相呼应,也成为特朗普阵营打造“关心社会、关爱儿童”的新形象工程的重要部分。梅拉尼娅当天发言称:“我们必须保护儿童免受恶意和伤害性的网络行为侵害”,并强调AI合成色情影像正在成为青少年面临的最大数字风险。

问题在于,特朗普本人正是社交媒体“战术传播”的代表人物。他长期在Truth Social、X平台上发布大量讽刺、攻击性图像、视频和语音内容,部分内容本身就含有深伪技术元素,尤其是在针对政治对手(如拜登、奥巴马、希拉里等)时使用“合成语音”或“拟像照片”进行舆论进攻。这种现实与他现在高举“深伪正义旗帜”的做法构成鲜明对比,甚至可以说是赤裸裸的双标。

与此同时,法案赋予政府与平台巨大的内容审查权力,可能将彻底改变美国长期奉行的“言论自由优先”网络治理架构。48小时内强制删除“违规内容”的要求,不仅加剧了社交平台的内容审核压力,还极易被泛化至其他政治性合成内容。一旦“深伪”定义的边界模糊,政府将可以以“保护公众”为由,干预任何带有视觉改动的政治图像与影像。审查的口子一旦打开,谁来决定哪些内容构成“伪造”?是否会被进一步用于清洗反对派或压制异议者?这是目前该法案最大的不确定性所在。

技术专家指出,当前市面上对AI生成内容的识别工具仍不完善,识别的准确率、误判率都存在很大争议。Deepfake内容不仅可通过简单手段规避平台检测,甚至可伪装成“二次创作”逃避法律责任。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对平台施加高强度合规压力,可能造成“平台过度自我审查”,以规避处罚而主动屏蔽边界模糊的内容,从而直接影响公众的知情权与表达自由。

更重要的是,这项法案的通过,正处于特朗普试图连任的关键阶段。随着深伪技术可能被用于模拟特朗普本人发言、制造虚假爆料、恶搞竞选视频等,白宫急于出台“护身盾牌”,其战略意图十分明确——不是防范技术本身,而是防范技术被对手掌握。此次法案的合署签名动作,就是一次高调的“政治防疫动员”,让梅拉尼娅以女性与家庭道德代表的身份,为这道“防火墙”赋予柔性正当性。

《删除法案》是由得州共和党参议员克鲁兹与明尼苏达州民主党人克洛布彻联合发起,2月在参议院通过,4月在众议院以压倒性票数通过,特朗普迅速签署并予以“家庭剧场式放大”,显示其对AI技术滥用问题的“高度重视”。但值得反思的是,正是特朗普及其阵营长期以来通过社交媒体操弄图像、夸大事实、散布攻击性内容,间接刺激了AI在舆论领域的广泛泛滥。如今“假新闻”与“伪造视频”成灾,他却一夜之间化身“净网斗士”,令人不得不质疑其背后动机是否过于功利。

当“第一夫人”也被拉入法案签署仪式,当“数字正义”被当成选举操作的手段,当AI监管变成服务于政治人物自我保护的工具,我们必须对这场“技术治理秀”保持足够警惕。《删除法案》的出台,是时代所需,还是技术恐慌下的权力扩张?特朗普夫妇联手立法,是公共安全的升级,还是权力自利的开始?

当法律开始在“技术审判”与“政治操控”之间游移不定,当AI深伪被合法语汇包装,却未构建清晰边界与制衡机制,我们面对的,恐怕就不只是“合成图像”的真假问题,而是整套社会信任结构的崩塌风险。而这一风险的起点,或许就埋藏在梅拉尼娅那枚“看似温和”的签名之下。

来源:陆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