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制裁失效?澳洲出现稀土新厂 中方回应,根本不慌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0 16:17 2

摘要: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稀土制裁要失效了?澳大利亚一家公司在马来西亚的工厂造出了分离式重稀土元素,这可不是小事,要知道,以前全世界90%以上的重稀土都是中国生产的,现在终于有人能和中国抢生意了。

中国的稀土垄断被打破,这下美国也能直接买到稀土了,5月16,澳大利亚稀土生产商莱纳斯宣布,成为除中国外唯一能生产重稀土元素产品的厂商。

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稀土制裁要失效了?澳大利亚一家公司在马来西亚的工厂造出了分离式重稀土元素,这可不是小事,要知道,以前全世界90%以上的重稀土都是中国生产的,现在终于有人能和中国抢生意了。

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宣布在马来西亚工厂实现重稀土分离的消息确实引发了关注,但笔者认为要说中国稀土垄断被彻底打破或者制裁失效还为时过早。就光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就知道不可能:

首先看产能和成本的实际差距,莱纳斯宣称每年能生产1500吨重稀土(如镝、铽),但中国目前年产量为1.5万至2万吨,加上从缅甸、越南等地的进口和回收利用,总量可达3万吨以上 。

这意味着莱纳斯的产能仅占中国总供应量的5%左右,甚至不足以填补美国一家企业的需求缺口,更关键的是成本问题:中国稀土分离成本为每公斤4-7美元,而莱纳斯的生产成本高达10-15美元,且未计入环保处理费用 。

如果中国放开出口管制压低国际市场价格,莱纳斯的产品将毫无竞争力,这种成本劣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因为中国经过数十年技术积累,已形成成熟的冶炼分离工艺和规模化生产优势。

其次是产业链的依赖性,稀土产业链分为开采、冶炼分离、材料加工三个环节,中国虽然在开采端的全球份额从2010年的98%下降到2024年的67%,但在冶炼分离环节仍占据88%的产能 。

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新建的稀土矿山即使投产,矿石仍需运到中国加工,形成“开采在外、加工在华”的格局 ,例如美国MP稀土公司与沙特合作的永磁体项目,其原料仍需依赖中国供应链,澳大利亚莱纳斯在马来西亚的工厂虽然能分离重稀土,但关键设备和技术仍受制于中国专利壁垒 。

这种深度捆绑意味着西方国家难以在短期内建立独立于中国的完整产业链。

再来看技术壁垒和产业惯性,中国在稀土领域拥有超过全球50%的专利,尤其在永磁材料、催化材料等高端应用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

日本日立金属曾通过600多项专利垄断钕铁硼磁体生产,中国企业通过技术突破才逐渐打破封锁 ,而莱纳斯此次实现的重稀土分离,本质上只是复制了中国二十年前的成熟工艺,在提纯精度、杂质控制等核心指标上仍落后于中国企业 。

此外,全球军工和科技巨头(如洛克希德·马丁、特斯拉)已与中国稀土企业形成长期合作,更换供应商需要重新验证产品性能、调整生产线设计,这种转换成本让多数企业望而却步。

中国近期出台的《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制管理办法》通过配额制、环保标准、出口管制等手段,既能限制国际市场上的稀土流通量,又能倒逼国内产业升级 ,例如2024年氧化镨钕价格因政策预期上涨37.5%,头部企业利润率提升20%以上,而美国国防工业80%的稀土仍依赖中国供应 。

这种“总量控制+高端转型”的组合拳,使中国可以根据国际形势随时调整供给节奏。即便莱纳斯等企业扩大产能,中国仍可通过释放库存、放宽出口配额等手段压制其市场空间。

稀土作为战略资源,始终与大国竞争紧密关联,美国虽然通过《通胀削减法案 》补贴本土稀土项目,并与澳大利亚、沙特等国合作建厂,但这些举措更多是政治姿态而非经济理性 。

例如美国与乌克兰签署的矿产协议,在战乱环境下根本无法实施;沙特稀土储量仅占全球1.5%,且缺乏技术工人和产业配套 ,相比之下,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布局,已在缅甸、格陵兰等地获得采矿权,同时加强稀土回收技术(如华宏科技年回收超5000吨氧化物),形成“开采-加工-回收”的全周期掌控 。

最后看市场规律的长远影响,稀土价格受供需关系、技术进步、替代材料研发等多重因素制约。当前新能源车、机器人等领域对稀土的需求年均增长12%,但中国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向高端应用转型(如金力永磁切入机器人磁组件供应链),正在减少低端原料出口依赖 。

而西方国家推动的“非红供应链”因成本过高难以商业化,例如挪威发现的新稀土矿面临开采许可、环保评估等至少5-8年的审批周期,远水解不了近渴 。

即便莱纳斯等企业短期获得政府补贴,但长期缺乏市场竞争力必然导致项目不可持续,这种案例在稀土行业史上屡见不鲜。

综合来看,莱纳斯的突破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影响,更像是西方在稀土博弈中的“宣传战”。

中国通过资源掌控、技术壁垒、政策工具形成的多维优势,在可预见的未来仍难以撼动。

真正可能改变格局的变量,或许是稀土替代材料的突破(如铁氮永磁体)或新一代回收技术的普及,但这些技术突破的主导权,目前仍掌握在中国手中 。

因此,所谓的“中国稀土制裁失效”更像是舆论场的夸张叙事,行业基本面的底层逻辑并未改变。

来源:羊肉胡萝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