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专门教育。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建设的一所师范院校,新疆师范大学始终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己任,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围绕国家及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
新疆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不断强化继续教育公益属性,促进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融合发展,努力提升继续教育服务供给能力,让学习者“有舟可渡,有径可行”。
文/在线学习新媒体撰稿人 董栋
今年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专门教育。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建设的一所师范院校,新疆师范大学始终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己任,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围绕国家及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在开展继续教育各项工作的过程中,不断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学校自1986年起,成立成人教育处。经过多年演变与发展,2021年,学校最终形成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近年来,继续教育学院锚定自治区和学校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新要求,以社会服务工作为平台,持续提升继续教育各维度水平,构建了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继续教育新格局。
师范类院校既要通过优质的教育培养出合格的教育者,也要更大范围地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再教育的渠道,最大力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公平惠民受益面。
一直以来,学院都将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作为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左膀右臂”。据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徐宇生介绍,学院以举办“服务地方、规范优质、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的学历继续教育为目标,将此作为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抓手,纳入专项发展规划;同时,充分发挥学校教师教育办学特色,联合政府、中小学校和专业机构,最大化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由“学历”向“学力、能力并重”转向。在非学历教育方面,学院自“十四五”以来,开展了“国培计划”“区培计划”以及各级各类委托培训项目,通过专题讲座、观摩交流、任务研修、成果汇报等方式,培训校长、教师26万余人次,为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新疆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学院如何因地制宜进行办学?一是围绕“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核心思政元素,在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开展“新生第一讲”“开学第一课”等活动,在专业培养方案里加大思政课程比例,探索线上、线下思政育人新模式,完善“大思政”格局。二是立足“建设一流师范”定位,重点打造师范类特色专业,以点带面提升整体办学质量,逐步在社会公众中形成良好品牌效应。三是结合新疆地方发展需求,利用学校在人文地理、旅游管理等领域的学科、师资优势,开展特色培训项目。目前学院已建立了5个培训研修基地,2个新疆旅游培训学院分院,并建成新疆旅游培训专家资源库,累计培训旅游人才800人次,更好地服务自治区旅游兴疆战略。
规范管理、提升质量,是学历继续教育“常谈常新”的话题。如何落实,需要每个学校贡献其智慧。首先,学院围绕学校“一级管理模式”改革要求,出台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实施办法、学籍管理制度等文件,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体系,既有利于规范办学,也强化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专门性。其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培养模式。通过加大实践型课程建设,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训实操双轨并行;探索“网络+面授”学习模式,拓展手机终端在线学习功能,满足成人在职学习需求。再次,严格按照“控制增量、优化存量、稳定总量、提高质量”的发展原则,加强对校外教学点招生、教学、学籍等环节的监管,常态化开展线上教学质量监查与校外教学点评估检查,确保教学质量良性向好。最后,还需要健全教学服务管理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选、育、用、管”有机融合,建立由校内外、疆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高水平、专业化队伍,构建优质的学习服务支持体系。
目前,在学历继续教育办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难点与问题:高校本、专科扩招使学历继续教育招生面临潜在压力,学历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融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智能+继续教育”管理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等。对此,徐宇生表示:学历继续教育要紧密结合自治区产业结构,对就业前景较差、报考人数较少的专业进行正常“代谢”;深化校企合作,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更贴合市场需求;加大对优质在线课程资源、专家库资源和硬件资源的建设力度,升级数字化学习服务平台,使学习、管理、实训等环节高效衔接。
在非学历教育方面,学院实施了“国培计划”“区培计划”,开展了地县教师培训者(学科培训者、培训师)团队研修等项目,为各地打造了一支可信任的、扎根新疆本土的专业化培训者队伍。此外,聚焦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在“十四五”期间,通过学科送教、入校指导、专题辅导等方式,组织区内外专家团队1400余人次(含学校教师教育专家500余人次),面向10个帮扶县、20所帮扶学校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活动300余次,受益教师、校长3.4万余人次,助力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
“国培计划”——县域教师发展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开班典礼
据介绍,在乡村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培训方面,项目团队通过课堂观察、工具测评、师生访谈、资料查阅等方式,分析帮扶学校存在的问题,并紧扣学校和教师最急迫的发展需求设计培训内容。在训前准备阶段,诊断把脉、找准问题、确定主题;在培训实施阶段,通过专题研修、跟岗学习、总结提升等促进教师将所学所用相结合;在训后跟踪阶段,由新疆师范大学、优质中小学校以及帮扶地区学校协同实施,通过总结提炼、成果展示、对比改进等方式,帮助教师扬长避短,明确发展方向。该项目自2020年实施以来,累计帮扶35个项目,为帮扶县培养了专业化的教师培训团队,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帮扶县学校的发展动力,成为推动县域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此外,学院还积极探索“U-G-S”协同育人模式,与地方政府、区外高水平院校、优质中小学校开展深度合作,先后与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等18个地县签订共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合作协议,为南北疆各地县学校的校长、教师提供适宜本土教师教育发展的专业支持。
当前,AI技术发展如火如荼。在今年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都建议要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据此,徐宇生认为,以智能化赋能继续教育发展,有两大要求。一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优化、重构,打造“沉浸式”教学,实现网络化课程全平台覆盖;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信息管理平台”“螳螂教育云平台”进行迭代升级,加快人工智能在招生、教学、考试等环节的全流程应用,保证管理规范、监管有效;开发基于数字技术的教育教学治理系统、个性诊断和即时干预相结合的学习服务系统、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系统,以及面向学习的全过程学业评价系统,整体推动继续教育智能化发展。
二要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智能化。依托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通过应用DeepSeek等技术,构建教师能力诊断的数据驱动工具和方法;还可以依托基于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和数字化赋能教学质量提升的示范校培育项目,按照“管理团队引领、骨干团队示范、全员应用”的整校推进思路,帮助试点学校形成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行动方案及典型工作案例,帮助骨干教师形成基于数字赋能的学科教学改进课例和基于学与教变革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校本研修典型案例等,创新数字化赋能教学质量的提升方式。
新形势下,如何办好继续教育?学院给出的答案是:一要稳定现有生源规模,不断完善“一级管理模式”制度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效能;二要充分利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和各类优质在线课程、直播课程等,促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三要继续保持教师培训专业领先地位,在“十五五”期间预计培训人数不少于20万人次。“要建立健全‘职责明确、运行规范、全程可控、督导有力’的继续教育管理运行机制,调动继续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探索建立继续教育学分互认制度,明确学习成果认定和学分转换的范围、标准和办法;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研成果产出力度,为继续教育提供智力支撑。”徐宇生说。
来源丨《在线学习》杂志 2025年4月刊(总第113期)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