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条雄性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相互缠绕扭打的画面极具视觉震撼力,其规律性动作甚至带有催眠效果。不明就里者可能会将其误认为某种亲密的交配仪式——从繁殖竞争的本质来看,这种解读也不无道理。
地球是一个奇迹
物种|泰国
眼镜王蛇会为争夺配偶权而争斗,但针对其行为的首次科学分析表明,这类争斗中竟极少出现同类相食或动用毒液的情况。| 国家地理图片集
两条雄性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相互缠绕扭打的画面极具视觉震撼力,其规律性动作甚至带有催眠效果。不明就里者可能会将其误认为某种亲密的交配仪式——从繁殖竞争的本质来看,这种解读也不无道理。
这些体长可达12英尺(约3.6米)的雄性个体,会以高度程式化的行为展开较量:彼此缠绕的对峙最长可持续半小时,双方不断尝试将对手的头部按压至地面,直至传来“砰”的闷响。
据研究者推测,此类争斗的核心目的是争夺雌性配偶的交配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以毒蛇为食、偶尔同类相食的剧毒生物,并未选择最具破坏性的战斗方式——它们遵循着某种双方默认的“竞技规则”,全程未见毒牙相向。
“眼镜王蛇是剧毒物种,若想置对方于死地,只需一口即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Tech)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科学家马克斯·琼斯(Max Jones)指出。
雄性眼镜王蛇的仪式化战斗片段偶尔会在YouTube等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但在此之前,学界对该行为的研究仅停留在零星描述层面。
直到琼斯及其团队近期在《生态与进化》(Ecology and Evolution)期刊发表论文,首次详细记录了泰国北部地区三起雄性眼镜王蛇的搏斗案例。
野生眼镜王蛇追踪
眼镜王蛇的分类学界定近年经历了重要调整——原本被视为单一物种的类群,现已被重新划分为四个独立物种。这一修订促使研究者开始系统比较不同物种在生态习性与行为模式上的差异。
2016年,琼斯在泰国苏兰拉里理工大学(Suranare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攻读学位期间,参与了泰国北部沙卡叻特生物圈保护区(Sakaerat Biosphere Reserve)的研究项目,首次接触后来被命名为北部眼镜王蛇的种群。
研究团队通过外科手术植入无线电遥测装置,对野生个体的活动轨迹进行长期追踪,旨在揭示其生态位特征。2019年,琼斯在保护区开展野外工作时,亲眼目睹了一场雄性搏斗。
“那是令人震撼的自然奇观。”他回忆道。同年晚些时候,研究团队获取了另一起战斗的影像资料,拍摄地点位于曼谷西南部的考克瑞赞国家公园(Kaeng Krachan National Park)露营地。第三起案例则通过追踪数据发现:在沙卡叻特保护区,某雄性个体的活动范围被另一只取代,结合当地农民的目击陈述,推测两者间发生过争斗。
“这类行为在自然条件下极难观察。”巴西贝伦市埃米利奥·戈埃尔迪帕拉ense博物馆(Museu Paraense Emílio Goeldi)动物学家亚历山大·米萨西(Alexandre Missassi)评价道,他虽未参与此项研究,但长期关注蛇类仪式化战斗行为。他认为,琼斯团队的发现为眼镜王蛇的行为学研究提供了关键实证资料。
无硝烟的“摔跤式”竞争
尽管样本量有限,现有记录已揭示出眼镜王蛇仪式化战斗的典型特征:所有观察到的搏斗均发生于繁殖季,暗示其与交配竞争的直接关联。尽管未见雌性个体现身,但研究者推测其可能在附近隐蔽处观察。
战斗过程类似摔跤比赛:双方反复尝试将下颌压制在对手枕部,迫使对方头部触地。这种角力往往呈现拉锯状态,直至体型较小的一方主动撤离。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案例中均未出现咬击行为——在两次直接观察中,参战个体甚至未展开标志性的颈褶(hood)。琼斯解释称,颈褶展示的主要功能是威慑未知天敌,而同类间显然无需此威慑手段。“在同类竞争中,展开颈褶毫无意义——双方对彼此的威胁能力心知肚明。”
势均力敌下的克制
参与搏斗的个体均为大型成年蛇类,体长最小11.5英尺(约3.5米),最大超过13英尺(约3.9米)。缠绕状态下,它们的躯体像扭扭糖般交织,头部始终保持高于地面的攻击姿态。
“现场呈现为一团动态的蛇体漩涡。”琼斯描述道。对对手体型的评估可能是避免致命攻击的关键因素。作为眼镜蛇科(Elapidae)的顶级掠食者,眼镜王蛇以捕食小型蛇类著称,甚至存在交配季外雄性吞食雌性的现象。
巴西TaxaMundi研究所蛇类专家维尼修斯·门德斯(Vinícius Mendes)指出,当非繁殖期的体型差异显著时,战斗往往伴随致命攻击。“若双方体重差距悬殊,咬击行为会显著增加。”
而本次观察的案例中,参战个体体型接近——从能量代谢角度看,吞食同类大型个体需付出极高代价。
后战斗期的生存风险
在最长的一例记录中,搏斗持续超过半小时。获胜者虽获得交配权,却需面临体能极限挑战。“对两条大型蛇类而言,这是一场消耗极大的耐力竞赛。”琼斯分析道。该研究同时凸显了繁殖栖息地保护的重要性:经历高强度战斗后,个体对人类干扰的防御能力显著下降。
尽管眼镜王蛇通常优先选择威吓而非攻击,但其在开阔地带的搏斗行为可能吸引人类注意——历史案例中,不乏有人利用其注意力分散时机,以农具实施捕杀。
门德斯强调,明确繁殖期栖息地需求,有助于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扩大保护区域,可为战败个体提供迁徙机会,使其在更广范围内寻找交配对象。”
撰文:Joshua Rapp Learn
编译:Arvin
校对:钱思琦
版式设计:钱思琦
伸出小手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