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千多年前,周人在古公亶父的率领下,翻越梁山,渡过漆水、沮水,来到了岐山脚下的周原。他们以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开放包容的商贸,让周原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
三千多年前,周人在古公亶父的率领下,翻越梁山,渡过漆水、沮水,来到了岐山脚下的周原。他们以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开放包容的商贸,让周原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
三千多年后,考古工作者在岐山脚下的周原遗址,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城墙、宫殿、庙堂、作坊、道路、池渠等遗址,以及青铜器、骨器、陶器、玉器、卜甲、卜骨等文物,从而确定这里就是古公迁岐、周人始都之地。
如今,随着2025年宝鸡市周文化旅游节的开幕,四海宾朋纷至沓来,游山水、访古迹、赏非遗、品美食,感受宝鸡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当周原厚土上崛起文旅新业态的街市,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热闹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农耕为本 百工兴盛
初夏时节,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麦苗尚青,年近七旬的文保员刘乃兴行走在田垄上,一边查看土壤墒情、麦苗长势,一边巡视有无可疑车辆、人员进村。他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周原遗址,曾经,周人在这里生产生活,孕育出熠熠生辉的周文化。“周原遗址是先祖留给我们的财富,我有责任、有义务守护好它。”刘乃兴说。
周人,是一支靠农业立身的部族,他们的始祖弃因擅长耕种,被尧帝任命为农师,后又被舜帝授予“后稷”之职。从此,周人凭借先进的农业技术,由部族逐渐发展至方国。值得一提的是,“周”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就是田地里密植庄稼的样子。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周原遗址发现了年代为战国晚期、面积约1200平方米的王家嘴二号建筑,以及带“公”字铭文的陶量,初步判断建筑为干栏式大型粮仓。由此可见周原粮食种植规模之大、产量之高,也不难想象《诗经》中“播厥百谷,实函斯活”的劳动场面和“有实其积,万亿及秭”的丰收盛景。
在距庄白村不远的宝鸡周原博物院,一群来自北京的游客围在镇院之宝折觥前,一边仔细端详,一边交口称赞:“这造型,这纹饰,还有这想象力,太了不起了!”宝鸡周原博物院珍藏着周原遗址出土的4000余件(组)珍贵文物,不仅有精致的青铜器,还有骨器、陶器、玉器以及珍贵的卜甲、卜骨等。
先周时期,周原不仅是周人的政治中心,也是以手工业为代表的经济中心,居住在周原的除了贵族,还有大量手工业劳动者。截至目前,周原遗址已发现手工业作坊56处,其中成规模的作坊28处,涵盖铸铜、制骨、制陶以及玉石、角器、蚌器、漆木器制作等行业,门类丰富,工艺发达,专业化程度高。
在宝鸡周原博物院周原遗址平面图上,大小手工业作坊遗址星罗棋布。三千多年前,正是这些不断涌现的手工业作坊,为周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
筑城拓路 通衢八方
“捄(jū)之陾(réng)陾,度之薨(hōng)薨,筑之登登,削屡冯(píng)冯。百堵皆兴,鼛(gāo)鼓弗胜。”周人在岐山脚下修筑城郭、营造宫室,《诗经》对此有精彩描写,然而,他们所建的城郭宫室究竟在哪,长期以来,专家学者都未给出定论。
2024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周原考古队,在周原遗址发现了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筑带,以及“宫城”、小城、大城三座西周时期城垣,完整揭露了大城东门、“宫城”南门两座城门,出土了卜甲、卜骨残片265片,初步辨识出刻辞296字。专家学者根据这些考古发现确定,周原遗址就是古公亶父迁岐之地。
与城墙、宫殿等一起发现的,还有城内的路网系统和排水设施,共同构成了周原庞大而复杂的基础设施,支撑起周原频繁而密集的经济活动。2025年4月24日,周原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评价说:“这次发现确认了周原在先周时期,也就是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就是一个都邑性的中心遗址。”
不仅如此,周原遗址还曾出土过一套西周时期的四驾青铜马车,铜制外壳包裹木制轮辋,车轮直径达1.4米、重约24公斤,青铜质地的车辖、车軎(wèi)等精美绝伦,尤其是兽面纹车軎上镶嵌了绿松石,在同时期同形制的马车中非常罕见,该马车被誉为“西周第一豪车”。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周人修筑的官道,路基宽阔平整,可容此类大型马车畅行无阻。车轮的铜壳设计与道路的承重需求相适配,而装饰华美的马车具更彰显了周道在礼制与商贸中的双重功能——既承载贵族仪仗,亦成为连接城邑、运输物资的动脉,为周人的商品流通、文化交往提供了保障。
物贸昌隆 文明交融
上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周原遗址发现了两件以蚌壳为原料雕刻制作的小型人头像,长脸、高鼻、深目、窄面、薄唇,与中原人的面貌有非常明显的差异。专家学者研究确认,这两件蚌雕人头像是典型的西亚游牧民族斯基泰人形象。斯基泰人属于伊朗族的塞人,自公元前1000年以来,就居住在中亚辽阔的草原上,而周原遗址出土的蚌雕人头像,也因此成为三千多年前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贵物证。
先周时期,周原作为周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然成为四方辐辏的商贸枢纽。以周原为中心,四方的使节、商人、贵族、庶民如百川归海,汇聚于此。他们带来了各地的特产与珍宝,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与技艺。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游客们通过一块触摸屏,便能穿越时空,触摸到三千年前周原文明交汇的澎湃脉搏。这块触摸屏通过宝鸡出土文物与四方出土文物的造型、纹饰、工艺对比,生动勾勒出三千年前周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繁荣图景。
寺洼文化代表性的马鞍式口沿双耳罐形制与甘肃平凉出土的器物如出一辙,粗犷的线条勾勒出氐羌或戎狄人群沿着商路东迁的足迹。商文化标志性的兽面纹爵纹饰与河南安阳殷墟的青铜器纹饰一脉相承,繁复的饕餮纹见证着商文化经略西土时带来的青铜技术传播。墓地出土的青铜人像与三星堆的立人像遥相呼应,相似的造型与风格,印证着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之间跨越秦岭屏障的商贸纽带。欧亚草原风格的环首铜刀与鄂尔多斯博物馆的藏品堪称“同款”,流畅的刀身线条诉说着草原骑兵的铁蹄如何踏出一条青铜技术传播的通道。
这些具有外来文化特性的文物,连同宝鸡本地出土的众多文物,共同勾勒出一幅文明交融的壮阔画卷。它们沿着纵横交错的道路汇聚于周原,在周原的作坊里被重新诠释、融合,最终熔铸成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精神血脉。
周原,这座三千年前的“国际大都市”,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四方来客,以繁荣的商贸连接不同文明。在这里,器物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文明的使者,承载着各地的风土人情,在交流中碰撞出璀璨的火花,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壮丽篇章。
(宝鸡融媒记者 祝嘉)
来源:宝鸡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