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鲜标杆” 到质量风波:盒马鲜生如何突破信任困局?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0 10:58 1

摘要:然而,2025 年以来,盒马却频繁因产品不合格问题登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从蔬菜水果到肉类蛋类,一系列的质量风波正无情地冲击着消费者对其的信任,也让这家生鲜巨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原创 凤尾财参

在当下的消费市场中,盒马鲜生作为新零售的先锋,一直以其丰富的生鲜品类、高效的配送服务以及“高品质” 的品牌形象,吸引着众多消费者。

然而,2025 年以来,盒马却频繁因产品不合格问题登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从蔬菜水果到肉类蛋类,一系列的质量风波正无情地冲击着消费者对其的信任,也让这家生鲜巨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接二连三的“不合格” 通报

今年五月,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专项抽检情况通告》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将盒马鲜生推向了舆论漩涡中心。通告显示,青岛盒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潍坊分公司销售的 “保洁无抗鲜鸡蛋”(生产日期:2025 年 2 月 17 日),被检出地美硝唑(15.5μg/kg)和甲氧苄啶(13.0μg/kg)超标。其中,地美硝唑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 “三致” 风险,且国家标准明确禁止在动物性食品中检出;甲氧苄啶作为抗菌增效剂,长期摄入可能导致过敏、贫血等健康问题。而这款鸡蛋,恰恰打着 “无抗” 的旗号,宣称产蛋期禁用抗生素,是盒马精心打造的高品质产品,其售价也高于普通鸡蛋,本应是消费者眼中 “安全、健康” 的选择,如今却成了食品安全的反面教材。

祸不单行,几乎同一时间,南京市江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显示,南京盒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第九分公司销售的即食绿心猕猴桃(生产日期 / 批号:2025 年 4 月 7 日)被检出氯吡脲(俗称 “膨大剂”)含量超标。检测结果显示,该批次猕猴桃中氯吡脲的含量为 0.085mg/kg,而国家标准规定为 0.05mg/kg。这一消息传出,再次让消费者对盒马的产品质量忧心忡忡。

事实上,这绝非盒马在 2025 年首次因产品质量问题 “触雷”。早在 1 月 27 日,西安碑林市场监督管理局就通报,西安盒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碑林第一分公司于 2024 年 11 月销售的部分生姜产品不合格,被责令改正。紧接着,2 月 11 日,广东省市场监管局通报称,深圳盒马两门店销售的 “三文鱼切片” 和 “鲜活大鲈鱼” 分别因大肠菌群超标和恩诺沙星残留超标被点名。2 月 24 日,西安市雁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西安盒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大都荟分公司因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被依法处以罚款 10 万元,并没收违法所得 5312.4 元。3 月,上海消费者在盒马 X 会员店购买的 “荠菜鲜肉大馄饨” 中吃出整只蟑螂,引发舆论哗然;同期,西安盒马因销售不合格生姜和冷冻榴莲千层蛋糕 “贴假生产日期” 被行政处罚,门店卫生与标签造假乱象被暴露无遗。短短数月间,各类不合格产品通报纷至沓来,让盒马鲜生的品牌形象千疮百孔。

供应链与品控体系的“千疮百孔”

盒马鲜生在产品质量上的频繁“翻车”,背后折射出的是其供应链管理与品控体系的严重漏洞。

从供应链上游来看,盒马对供应商的审核与监管似乎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以此次“无抗鸡蛋” 兽药超标事件为例,涉事供应商小町蛋业虽在事后声称费县市场监管局已对同批次产品进行复检,结果显示合格,还将原因归咎于盒马潍坊店新开业 “业务繁忙、负责人经验不足”,未及时提交复检申请,导致系统仍显示不合格。但这无法掩盖一个事实,即盒马在选择供应商时,是否对其养殖流程、兽药使用规范等进行了严格的考察?是否建立了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供应商能够始终如一地遵守 “无抗” 标准?此前广东三文鱼事件中,涉事产品由第三方企业代工,盒马对代工厂的卫生标准和兽药使用缺乏有效监督,同样暴露出其在供应链源头把控上的无力。这表明,盒马在供应商筛选环节,或许过于注重产品供应的速度与成本,而忽视了对质量根基的夯实。

在供应链中游的物流运输与仓储环节,同样问题重重。生鲜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其对物流配送的时效性和仓储环境的要求极高,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偏差,就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受损。比如,此前有消费者反映在盒马购买的挪威三文鱼,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居然比捕捞日期还早三天,这极有可能是在物流仓储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导致产品信息混乱,甚至存在人为篡改生产日期以延长产品销售周期的恶劣行为。又比如,在一些生鲜产品的运输过程中,冷链设备故障或温度控制不当,都可能使产品提前变质,而盒马却未能在入库检验等环节及时发现这些问题,任由问题产品流入市场。

门店管理的松散也是盒马产品质量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从员工操作不规范到后厨卫生疏漏,从新开门店忽视复检流程到标签造假等乱象,都反映出盒马在终端运营层面缺乏有效的培训与监督机制。员工作为直接接触产品和消费者的群体,其操作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和消费者的健康。然而,盒马工坊售卖的鲜虾馄饨中出现半只蟑螂尸体的事件,以及西安盒马门店贴假生产日期的行为,都表明部分员工缺乏基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职业操守,而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正是盒马在门店培训与管理上的失位。此外,新开门店业务繁忙本不应成为忽视复检流程的借口,这一低级错误的出现,凸显了盒马在门店运营管理上的混乱,未能将质量把控的标准和流程有效地贯彻到每一家新门店。

消费者信任“碎落一地”

盒马鲜生一系列的产品不合格事件,对消费者的信任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冲击。在如今这个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任何食品安全问题都会在短时间内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广泛传播,引发公众的高度关注和恐慌。当消费者发现自己信赖的品牌频繁出现质量问题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必然是对该品牌的产品安全性产生怀疑,进而对品牌失去信任。

许多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纷纷表达自己的愤怒与失望。有人表示,一直以来信赖盒马的品质,愿意为其相对较高的价格买单,没想到却屡屡买到不合格产品,感觉自己的信任被无情践踏。还有消费者担心,长期食用这些不合格产品,会对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一些曾经的忠实会员甚至表示,已经取消了盒马会员资格,转而选择其他生鲜平台或传统农贸市场购买食材。这种消费者信任的流失,对于盒马来说,无疑是最致命的打击。因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信任是企业立足的根本,一旦失去,想要重新赢回消费者的心,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除了对单个消费者的影响外,盒马的质量问题还引发了公众对整个生鲜电商行业的信任危机。作为生鲜电商领域的领军企业,盒马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当盒马频繁出现产品不合格事件时,消费者难免会对其他生鲜电商平台也产生疑虑,担心整个行业都存在类似的质量隐患。这不仅会影响到生鲜电商行业的整体发展,还可能导致消费者重新回归传统的购物模式,对整个行业的市场份额和发展前景造成严重的冲击。

盒马的“自救” 之路

面对如此严峻的信任危机,盒马鲜生必须采取果断而有效的措施进行“自救”。

首先,全面且深入地整改供应链管理体系刻不容缓。在供应商筛选环节,盒马应建立一套更加严格、科学的审核标准,不仅要考察供应商的生产能力和价格优势,更要对其生产流程、质量管控体系、兽药及农药使用规范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估,确保每一个进入供应链的供应商都具备提供高品质产品的能力。同时,加强对供应商的日常监督,建立常态化的抽检机制,对于违规使用兽药、农药或存在其他质量问题的供应商,要坚决予以淘汰,并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次,优化物流运输与仓储环节的管理。加大对冷链物流设备的投入,确保生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始终符合标准要求。引入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实现对产品运输轨迹、仓储环境等信息的实时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加强对物流仓储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生鲜产品特性的认识和操作规范,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产品质量受损。

在门店管理方面,盒马需要强化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制定详细的食品安全操作手册,并定期对员工进行考核,确保每一位员工都能熟练掌握并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加强门店的卫生管理,加大对后厨等重点区域的清洁与消毒力度,杜绝卫生死角。建立健全门店质量监督机制,加强对产品上架前的检验和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不合格产品,同时严厉打击标签造假等违规行为。

此外,盒马还需增强危机应对的透明度与诚意。在问题曝光后,应第一时间向公众发布详细的召回计划、涉事批次信息以及整改措施,而不是仅以“下架” 敷衍了事。主动公开复检报告等相关细节,积极回应消费者的关切与质疑,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对于盒马鲜生而言,当下已站在品牌声誉的悬崖边缘,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切实有效的行动,全面整改自身的供应链与品控体系,重新赢回消费者的信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焕生机,续写昔日的辉煌。否则,再多的扩张计划与商业蓝图,都将如梦幻泡影,在质量问题的冲击下化为乌有。而对于整个生鲜行业来说,盒马的教训也是一记警钟,时刻提醒着每一家企业,食品安全永远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任何时候都不容有丝毫的懈怠与疏忽。c

来源:凤尾财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