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猫粮碗堆积、异味弥漫、猫群聚集…… 当公共楼道变身 “猫咪食堂”,一场因喂猫引发的邻里矛盾在一小区悄然升级。
猫粮碗堆积、异味弥漫、猫群聚集…… 当公共楼道变身 “猫咪食堂”,一场因喂猫引发的邻里矛盾在一小区悄然升级。
爱心投喂为何演变成纠纷导火索?民警又如何用情理法化解这场特殊的“空间争夺战”?
“一推开家门就是猫食味,老人孩子路过都得绕着走!” 小区居民无奈向民警诉苦。
原来,一位业主长期在楼道放置猫粮碗和水盆,不仅导致垃圾堆积、异味刺鼻,流浪猫聚集更让居民担心卫生与安全隐患。
多次沟通无果后,大家只能向警方求助。
民警赶到现场时,喂猫女士坚称“只是喂流浪猫,没影响别人”。
她透露自家散养猫习惯在楼道活动,便将喂养点设在此处。面对质疑,她情绪激动:“我这是做好事,凭什么指责我?”
面对僵局,民警化身“调解员”,从三个层面展开劝解:先以 “远亲不如近邻” 的老话唤起情感共鸣,强调和睦相处的重要性;再搬出《民法典》第 272 条与 274 条,明确指出楼道属于全体业主共有,私自占用构成侵权;最后结合疾控案例,说明流浪猫可能传播病菌的风险。
一番“情、理、法” 交融的沟通后,喂猫女士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行为 “好心办了坏事”,当场清理了楼道物品,并承诺规范养宠。
太原广播电视台法治事业部《并州之剑》栏目想和您说:
一场因楼道喂猫引发的邻里纠纷,看似是生活琐事,实则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公共空间使用与个人行为边界的深层命题。
当爱心投喂的善意突破法律与公德的界限,不仅难以传递温暖,反而成为矛盾的导火索。
在城市社区生活中,公共空间承载着全体居民的共同利益,楼道、电梯、绿地等区域,绝非某个人或群体的“私人领地”。
《民法典》明确赋予业主对共有部分的共同管理权利,这意味着任何个体行为都不能以牺牲他人权益为代价。
喂猫女士的初心或许值得理解,但她忽视了流浪猫聚集带来的卫生隐患、占用公共空间对通行的影响,以及其他居民对安全的担忧,最终让善意“变了味”。
这起纠纷的妥善解决,离不开民警“情、理、法” 结合的调解智慧。
情,维系着邻里间的温度;理,明晰行为对错的标准;法,则划定不可逾越的底线。三者缺一不可,共同织就社区和谐的保障网。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诉求与表达善意时,必须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多一份对他人感受的尊重,多一分对公共规则的敬畏,才能避免好心办坏事。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邻里关系的和谐是基层治理的基石。
希望每一位居民都能以此为鉴,在法律框架内释放善意,在相互理解中守护公共空间,让“远亲不如近邻” 的美好传统,在法治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声明: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来源:太原广播电视台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