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曦的离去,并非只是一个个例。而且就在仅仅几天前,南京艺术学院45岁的尹武铭教授,因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最终抢救无效而离世了。
文|一只筷子
编辑|小茴香
你的人生有多少个44年?浙江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学院传播系副教授刘曦没能等到第二个44年。
5月16日,这位颜值出众、学术成就斐然的女教授在杭州悄然离世。
学术圈的噩耗,就像晴天里的霹雳一般,打破了初夏的宁静。
刘曦的离去,并非只是一个个例。而且就在仅仅几天前,南京艺术学院45岁的尹武铭教授,因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最终抢救无效而离世了。
两位年富力强的学者相继倒下,不禁让人思考:究竟是什么,在消耗这些知识分子的生命?
翻开刘曦教授的履历,那上面闪烁着一系列耀眼的学术轨迹,
2006年毕业于澳门大学传播与新闻媒体专业,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做访问学者,学成归国后定居浙江理工大学。
照片中的她,气质优雅,笑容温婉,完全看不出来生活的重压以及病痛的折磨。
"典型的女强人,即使生病也不愿让人看到她脆弱的一面"刘教授的一位好友这样描述她,这位好友透露,刘曦的病痛已经持续很久,常常需要药物才能缓解剧痛
可即便如此,她从未放慢学术脚步。
浙江理工大学官网表明,刘曦不但身为副教授,而且还担当着研究生导师这一职务,他属于学校第三批“双高双强型”的较为年轻的干部。
自2008年以来,她一共发表了18篇学术论文,而且在2020年至2023年这短短的三年间,竟然就贡献了8篇。
她的论文,累计下载量,接近万次,这显示出,她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中国高校教师,面临着不可忽视的工作压力。一方面是教学任务,需要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是科研要求,必须持续地产出高质量的论文。
"白天上课,晚上做科研"成为许多大学教师的常态职称评定、绩效考核、项目申请,每一项都与论文数量和质量息息相关
学术圈流传一句话:"不发表,就出局。"在这种"发表或消亡"的压力下,许多教师牺牲休息时间,透支健康换取学术成果
刘教授在病痛之中,依然坚持不懈地进行着高强度工作。三年的时间里,他发表了8篇论文,这背后究竟是经历了多少个难以入眠的夜晚呢?
高校教师群体的健康问题,正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数据表明,在这几年里,40-50岁的高校教师中,猝死以及重病的案例呈现出增多的趋势。
这一群人,有一些相同的特点:大部分皆为高学历之人;承担着较为巨大的压力;干着极为辛苦的工作,而且甚少去参与体育锻炼;生活作息,也较为紊乱。他们常常,将诸多精力都倾注于学习或是工作上,在此过程中,轻易便会忽视自身的健康状况。这般的生活方式,极有可能会给他们的身体带来潜在的危害。
刘曦教授的离世让无数网友扼腕叹息。“看到同岁的人都离世了,感慨万千,最重要的是活着,不是功名利禄”
这条评论,获得了上千的点赞。生命那脆弱的一面,提醒着每一个人,去思考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
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博士后一路求学,历经二十余载的寒窗苦读,终于在学术之路上初露锋芒。
刘曦教授,正处在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本应收获更多的成果,不过谁能想到,命运竟是如此无常,他竟英年早逝。
高校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往往被忽视。表面上看,他们拥有寒暑假,而且工作时间较为灵活,实际上教学仅仅只是工作的一小部分而已。
科研项目申请;数据收集;论文撰写;会议参加;学生指导,这些隐性工作将大量时间给占据了。很多教师实际上深夜仍在办公室埋头劳作,假期期间也在忙着处置学术事务。
刘曦的讣告,定于5月18日上午,在杭州市殡仪馆举行。浙江理工大学发布的讣告,未提及具体的死因,不过通过好友的描述,能够得知病痛已经折磨她很长时间了。
“现在终于解脱了,高强度的工作,让她很久没有这么好好休息过了”这句话道出了生死之间的残酷现实
学界同仁纷纷发文悼念。在他们眼中,刘教授不仅是优秀的学者,更是坚强的战士。面对病痛,她选择独自承担,拒绝同事好友的探视,不愿展示自己的脆弱。
这种性格特点,在学术圈并不少见,专注于学术的人,往往对自身健康关注得不足,而且直到身体发出严重的警告,才开始重视起来。
教育部近些年呢,多次着重强调了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这一问题,而且鼓励各个高校去建立更为人性化的评价机制,不过体制性的改变那可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学术评价体系,仍旧以论文数量作为主要的指标,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加剧了教师的压力。
刘曦教授的故事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我们为什么工作?是为了生活,还是为了某种抽象的成就感?当工作与健康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选择?
回顾刘教授的学术轨迹,从2008年到2023年,在这15年间,他发表了18篇论文,平均每年为1.2篇。不过在最后三年,却突然加速到了每年近3篇。这种突然的产出增加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呢?是那职称带来的压力?还是项目所提出的要求?亦或是对学术深深的热爱?
这些问题没有确定答案,只留下无尽猜测。
学术界的确需要对当下的评价体系进行反思。论文数量,固然重要,但是教师的身心健康,同样不可小觑。在一篇高质量论文的背后,是教师无数个,加班的夜晚以及周末。
如何在追求学术卓越呢,而且是非常卓越的那种呢,与此同时又能保障教师的基本健康权益呢?这已然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刘曦生前在传播学领域,确实有着不小的建树,但学术成就固然值得敬重,可44岁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让人不由地扪心自问:这样的代价到底是否值得?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身体一切都是空的"这句老话被反复提及,却常常被忽视,我们追求事业成功,渴望得到认可,但健康一旦失去,其他成就也将失去意义。
刘曦教授的离世,提醒了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无常总是在不经意间给我们敲响警钟,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面对高强度工作,我们需要学会自我保护。定期进行体检,合理安排作息,适当参与运动,保持健康饮食,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方式,不过却是保障健康的基础。
学会在工作中设置边界,给自己留出休息和放松的时间,对长期职业发展反而更为有利。
44岁正处于壮年阶段,按理说是该收获人生成果的时候。刘曦教授,以自身的生命,撰写了一个有关奋斗以及所付出代价的故事。她的离世,引发了人们对于学术评价体系的思索;并且也让每个人开始留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生命终有尽头,但逝者的影响将长存。
刘曦教授,在传播学领域的贡献,将持续影响后来者,而且她的学生们,也会将把她的学术思想,继续传承下去。这或许便是对一位学者,最好的纪念。
生命与学术,二者本不该成为对立面。理想的状态是在追求学术成就的同时,也能享受健康的生活。
生命脆弱又珍贵,没有什么比健康更值得我们珍视。不要等到生病时才懂得休息,不要等到离别时才明白珍惜。活着就是最大的财富;健康就是最宝贵的资本。愿逝者安息,愿生者珍重。
来源:文化文化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