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七口套现29亿!逃离后晒出身后的美国国旗,留下17万股民买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0 17:50 2

摘要:都说商场如战场,一个不留神就会倾家荡产,不过对于那些资本企业来讲风险就是机遇。鸿博股份是国内最大的体育彩票印刷企业,在上市之后也涉及很多领域,一定程度上也算是爱国企业。

都说商场如战场,一个不留神就会倾家荡产,不过对于那些资本企业来讲风险就是机遇。鸿博股份是国内最大的体育彩票印刷企业,在上市之后也涉及很多领域,一定程度上也算是爱国企业。

只是没有想到在2024年7月14日,温州的尤氏家族一家七口套现29亿的消息出现在网络上,他们在套现之后逃往美国,甚至将烂摊子留给了17股民。

而尤家的老二甚至还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在美国的生活,其中身后的美国国旗也刺痛着很多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鸿博股份的故事始于2003年,福建一家不起眼的印刷公司,靠着彩票业务迅速崛起,2008年成功上市。尤氏家族作为实际控制人,一度持股超70%,牢牢掌握公司命脉。然而,这家公司的主业从上市起就埋下隐患,彩票印刷市场增长有限,行业天花板触手可及。

2011年,限售股解禁后,尤氏家族成员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蚂蚁搬家”式减持。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1年,家族7人累计减持43次,套现总额超过29亿元。

其中,2015年的一次高位抛售堪称经典,尤丽娟以33.8元/股的均价卖出669万股,单笔套现2.26亿元。为了维持股价,鸿博股份不断抛出跨界概念,从区块链、5G到人工智能,甚至扫地机器人。

每一次蹭热点都能引发股价短期暴涨,例如2023年搭上AI风口,公司股价半年涨超500%,市值一度突破200亿元。然而这些跨界项目大多虎头蛇尾,唯一落地的区块链彩票业务也未能扭转颓势。

讽刺的是,尤氏家族一边用概念炒作推高股价,一边趁机高位套现。等到2020年将实控权转手给毛伟时,家族持股比例已从70%骤降至不足5%。套现完毕的尤家人,转身便申请了美国移民。更过分的是,尤家老二还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自己在美国的照片,背后的美国国旗非常“刺眼”。

对于普通股民而言,鸿博股份的故事像极了一场“狼来了”的游戏。2023年,鸿博股份宣布与英伟达合作建设AI算力中心,股价应声飙涨至41.98元/股的历史高点。

短短半年内,14万新股东涌入,幻想搭上人工智能的快车。不过,这场狂欢的真相很快被戳破,2024年公司突然修正业绩预告,从盈利5000万元变为亏损超7000万元,理由是部分设备未交付,收入不能确认。

业绩变脸后,鸿博股份股价断崖式下跌,从40元高位跌至不足10元,市值蒸发超150亿元。17万股民,有人抵押房产加仓,有人借钱补仓,最终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账户缩水。

更令人唏嘘的是,当尤氏家族在美国享受阳光沙滩时,国内投资者却连维权对象都找不到,公司已无实控人,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不足6%。

在这场资本游戏中,尤氏家族并非孤例。他们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暴露了A股市场的制度缺陷。根据证监会规定,大股东减持需提前披露并遵守比例限制。

但尤氏家族通过化整为零、分批次减持,完美避开监管红线。例如2014年,家族成员在两个月内减持6次,套现4.77亿元,单次金额均控制在无需特别披露的范围内。

2023年,鸿博股份先高调预告盈利,三个月后突然修正为亏损。公司解释称“会计规则导致收入延迟确认”,监管部门也只能以“警告”了事。这种“合规但不合理”的操作,让投资者维权无门。

即便东窗事发,尤氏家族也已远遁海外。根据现行法律,证监会无权跨境追责,而美国法律更不会配合中国股民索赔。

鸿博事件并非偶然,其背后折射出资本市场长期存在的痼疾。鸿博股份的主营业务是彩票印刷,这一行业高度依赖政策红利。随着彩票销售增速放缓,行业竞争加剧,公司毛利率从2018年的25%下滑至2022年的不足10%。尤氏家族深知主业难以为继,于是选择“跨界转型”掩护套现。

中国股市长期存在“重融资、轻回报”的现象。许多企业上市后,大股东将公司视为提款机,通过减持、质押等手段套现,而非专注经营。据统计,2020年至2023年,A股大股东累计减持超2万亿元,其中家族企业占比超过60%。

普通股民往往缺乏专业分析能力,容易被概念炒作吸引。例如鸿博股份的AI故事,尽管合作内容模糊,但“英伟达”三个字足以让投资者趋之若鹜。

全球资本市场中,类似案例并不罕见,但部分国家通过制度设计有效遏制了套现乱象。美股市场对原始股东减持设有严格限制,例如IPO后至少锁定期为6个月,且大股东减持需提前报备。若涉及财务造假或内幕交易,SEC可直接冻结资产并提起刑事诉讼。

部分欧洲企业采用AB股模式,创始人通过持有高投票权股份保持控制权,避免因减持丧失话语权。这种结构迫使大股东更关注长期价值,而非短期套利。

日本《公司法》允许小股东联合起诉大股东违规行为,并有权要求赔偿。2018年,东芝财务造假案中,小股东通过集体诉讼获赔超300亿日元。

反观中国,尽管近年来减持新规不断加码,但执行力度和违规成本仍显不足。例如鸿博股份的业绩变脸仅被处以警告,而尤氏家族未受任何追责。

鸿博股份的闹剧,本质上是一场规则熟稔者对普通投资者的降维打击。尤氏家族用十余年时间,将一家上市公司变成了私人提款机;监管的滞后与漏洞,则为这场游戏提供了温床;而盲目追逐热点的股民,则成了最后的埋单人。

当美国国旗在社交平台上飘扬时,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故事还会重演吗?或许,唯有完善减持制度、严惩财务造假、打破“上市即套现”的潜规则。

才能让A股市场少一些“鸿博”,多一些真正创造价值的企业。毕竟,股市不该是赌场,而企业家的底线,也不该只是一面随时可以更换的国旗。

来源:小菲有点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