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共有博物馆、纪念馆18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两家。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文化资源为基础,探索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路径,让博物馆更潮、更炫、更出彩,助推文旅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
安阳融媒记者 李杉 李慧 李庆龄
2025年5月18日是第四十九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新技术”是分主题之一。
安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共有博物馆、纪念馆18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两家。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文化资源为基础,探索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路径,让博物馆更潮、更炫、更出彩,助推文旅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展览
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从云端观展到虚拟现实,从3D文物复原到沉浸式历史剧场……我市各博物馆以科技为笔、文化为墨,通过数字化布展陈列,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5月19日,安阳博物馆参与央视频、微博文博、腾讯新闻、人民文博、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等8大平台联合发起的“5·18国际博物馆日”直播活动,把“丝路遗韵相州风——麴庆墓出土文物展”搬到网络平台,通过麴庆墓出土的一件件文物让观众了解,麴庆墓的发现,是邺城、安阳地区作为丝绸之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都会的证据,使文物穿越历史的烟云,与屏幕前的游客“对话”。
不仅是安阳博物馆,为了加快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等我市12家博物馆和纪念馆,开通《网上博物馆》《数字藏品》栏目,运用360°超清全景图实现线上观展。
殷墟博物馆用数字技术还原田猎场景(安阳融媒记者 王小彤 摄)
殷墟博物馆运用裸眼3D技术让杜岭方鼎、亚醜青铜钺、四羊方尊、跪坐玉人等20多件商代珍贵文物纷纷“活”了起来;在沉浸式数字展厅,通过9块LED显示屏与轨道,运用多媒体交互技术,以武丁讲述的形式,直观展现大邑商的强盛与辉煌……依托馆藏文物资源,我市博物馆、纪念馆借助VR、AR、虚拟漫游等数字技术,创新文化展示传播方式,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受到了游客的一致好评。
当玄鸟图腾在空中展翼,当甲骨文在云端流转,安阳用创新证明:古老文明与尖端科技的碰撞,终将绽放出永恒的生命力。
科技+演艺
来一场奇妙的穿越之旅
“演出将声、光、影像等元素精妙融合,打造全方位、沉浸式感官空间,我仿若瞬间穿越,亲眼领略殷商时期的社会万象与历史风云。”5月17日,观看《再现·大邑商》的游客刘飞难掩激动,赞不绝口。
《再现·大邑商》演出现场(安阳融媒记者 李庆龄 摄)
《再现·大邑商》演艺项目位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地下展馆内,以甲骨文本为核心,搭建起连接古今文明的桥梁,为游客再现商代风云史诗。步入其中,甲骨文中记载的将军“沚”化身为引导员“亚止”,带领游客踏入“大邑商”,成为时代的亲历者,为荣耀而战。在这里,游客还能通过“身影入画”,深度体验商朝文化,参与祈愿占卜,开启一场集历史传承与现代旅游于一体的文化之旅。
当晚,在安阳林州市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巨型舞台上灯光璀璨。“开山咯!”一声高亢的林州号子划破夜空,大型实景演出《太行·红日》震撼开场。千盏追光灯照亮峭壁上腰系绳索、奋力挥锤凿石的“修渠人”,随着机械装置缓缓转动,瞬间将观众卷入跨越千年的精神长卷中。舞台中央,数字投影呈现的漳河奔腾不息,与威亚悬吊的“精卫”虚影相互交织,上古神话与当代史诗在此奇妙碰撞。观众纷纷感慨:“演出太震撼了!仿佛亲眼看到当年修渠人战天斗地的热血场景,深受鼓舞。”
此外,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5D影院呈现的《曹操》等系列影片,借助尖端5D技术,逼真再现三国时期宏大战争场面和英雄人物风采。殷墟考古文旅小镇打造“百乐门回忆录”“国潮音乐会”剧场,汤阴县岳飞庙、羑里周易博物馆分别开展《岳母刺字》《渭水访贤》等情景剧演出活动,进一步丰富游客参观体验。
科技+讲解
在行进中品读博物馆“有声书”
游客选择AR导览开启殷商之旅(安阳融媒记者 李慧 摄)
“今年清明假期,殷墟景区通过尝试创新技术给大家提供了新的讲解选择——AR导览,戴上AR眼镜,景区地图就能立于掌上。”殷墟片区品牌宣传部负责人李晨阳介绍。在殷墟景区,游客不仅可以通过导游讲解、文字说明和想象,去拼凑这段古老历史的轮廓,还可以戴上AR眼镜,化身商王朝子民穿梭在宫殿之间,直观地看到、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场景。
“当游客站在甲骨碑林,AR技术会将眼前神秘、陌生的甲骨文转化为生动的画面,讲述每一片甲骨背后的占卜故事,走到车马坑旁,一辆辆真实精致的马车在你眼前奔驰,战马嘶鸣,仿佛即将奔赴战场,重现3000多年前的金戈铁马。”李晨阳说。导览系统可以根据观众行进路线自动切换解说内容,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商文明。
在安阳博物馆,“一部手机畅游千年”已成现实。5月18日,游客张先生打开“安阳博物馆智慧导览”APP,耳机中立刻传来语音讲解:“这件商代火纹青铜鼎,腹部的涡纹象征火焰升腾,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的敬畏……”APP不仅提供多语言服务,还能根据用户兴趣访问历史推荐展品、路线。张先生笑道:“我选了‘青铜器专题’,系统自动规划了最短路径,连文物背后的战争故事都讲得跌宕起伏,像听有声书一样!”
科技不仅革新了讲解形式,更重塑了观众与历史的互动方式。现如今,安阳的博物馆正以科技之力,将历史的单向讲述变为多维对话,让古老文明与现代智慧交织,书写博物馆未来新篇章。
科技+创意
让历史与未来跨时空对话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手段的迭代,当下,博物馆更注重创意和创新,利用前沿科技、十足的创意,让历史与未来实现跨时空对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4月20日,2025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在殷墟博物馆开幕。开幕式上,两位“特邀嘉宾”——武丁和妇好“款款而来”,为与会嘉宾送上独属于安阳的浪漫。
这两位“特邀嘉宾”是京海盛大(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带来的机器人。“黑衣机器人是商王武丁,身着一袭白衣的机器人则是王后妇好。公司科研人员为其构建了智能语音系统和甲骨文知识图谱,武丁的男声厚重,妇好的女声优美,由这两位‘特邀嘉宾’为与会嘉宾讲述3000多年前的故事。”京海盛大CTO张天豫介绍,未来,武丁和妇好将化身博物馆讲解员,增加游客参观的趣味性,也为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和服务提质升级提供支撑。
随着“博物馆热”的升温,我市博物馆积极构建多元消费场景,为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中国文字博物馆“东方好运”系列支付宝付款码皮肤上线发售,以甲骨文及部分馆藏文物为设计灵感进行二次创作,将明星文物、多巴胺配色和甲骨文祝福语融合在一起,以现代化设计鲜活表达了悠久的历史文化。我市博物馆还与文创企业合作,创新创作数字文化产品,殷墟、华冠文化联合雷鹿文创在鲸探上线亚长牛尊等3D数字藏品,安阳博物馆授权中古云博重磅推出馆藏文物陶俑系列数字藏品,对文物进行活态化传承开发,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科技+教育
“大课堂”为公众提供精神滋养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数字化发展为博物馆更好发挥教育功能注入强劲动力,让博物馆资源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突破地域局限,成为全民的“大课堂”。
3月27日,殷墟博物馆“商邑瞽宗——甲骨文二十讲系列专题讲座”第十一讲《商王朝时间线——先公先王世系表》精彩开讲,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同步进行。主讲人韩江苏教授以展厅内《商王朝的世系表》为依托,深入剖析商朝时间限定、世系表重要性,解读其排列依据,带观众回溯商代跌宕起伏的历史脉络。据悉,该系列讲座自开设以来,持续邀请甲骨文、考古、殷商史领域专家,以“线上+线下”联动模式,深入浅出地普及甲骨文知识,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窗口。
小朋友通过现代设备学习甲骨文(资料图)
去年9月2日,中国文字博物馆组织的“开学第一课——刨根问底话甲骨”系列活动同步走进市第十中学、安阳示范区飞翔学校、市人民大道小学教育集团文博源校区。活动中,学生通过观看《一片甲骨惊天下》微展览、聆听主题课程、体验甲骨文雕版印刷,沉浸式感受甲骨文魅力。与此同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哈密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中小学生同步开展“线上同上一节课”活动,学生在校园里就能学习甲骨文,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在数字化浪潮下,博物馆与现代科技不断融合创新,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为大众提供精神滋养。中国文字博物馆推出的《甲骨文动漫故事》,以可爱的“鼎喵喵”和“鼎小喵”为主角,将“衣食住行”“春夏秋冬”等甲骨文文化融入生动的故事。这些动漫短片在“学习强国”、安阳融媒等平台一经推出便好评如潮,让传统文化以鲜活姿态走进大众。
科技+体验
解锁“看景”到“入景”新方式
近年来,我市博物馆、纪念馆创新形式,将交互式、趣味性元素嵌入博物馆服务中,实现从“看景”到“入景”、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呈现,营造多元化博物馆互动体验新场景。
《玄鸟生商》VR沉浸展吸引游客互动体验(安阳博物馆供图)
“您好,我是来自3600年前的玄鸟,因您捡起了一块青铜碎片,触发了任务。下面请和我一起开启一场关于商文明的奇妙体验。”戴上VR(虚拟现实)设备,一场沉浸式旅程为游客缓缓揭开商朝的神秘面纱。5月18日,在安阳博物馆,《玄鸟生商》VR沉浸展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来博物馆不再是观展,真实的体验就在眼前。营造的立体场景,仿佛带我融入历史,沉浸感太强了!”游客李跃在体验后赞叹。
安阳博物馆2025年春节引进的《玄鸟生商》VR沉浸展采用“数字技术+文化IP”双驱动模式,通过VR技术,跟随玄鸟穿越古今,走进古老的商朝都城,亲历祭祀求雨的庄重场景,聆听青铜器在铸造作坊中的悠远回响,领略神秘的甲骨占卜,与文物亲密“接触”,让体验者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整个沉浸展在设计开发过程中,无论是下雨时地上的水渍,还是射箭、触摸文物等交互反应,都力求模拟最真实的场景。”沉浸展负责人常明说。
为了满足游客互动性、沉浸式体验,中国文字博物馆“字里乾坤”专题展通过触控交互、全息投影等技术展示汉字演变让游客获得视觉、触觉和听觉的沉浸式体验;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元宇宙剧场,融合全息投影和LED沉浸式时光隧道技术,还原红旗渠修建历史,实现沉浸式虚拟体验,引发游客情感共鸣,助力文化传播与共享。
网友有话
创意为桥 打造文化会客厅
网友“十空”: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博物馆创意化转型是必答题。面对年轻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博物馆需要以创意为桥,利用新技术、新场景,让文物开口说话,让历史轻盈起舞,让博物馆真正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会客厅。
制作互动游戏 感知文化魅力
网友“百里”:建议博物馆在增强游客沉浸式、互动性体验上下功夫,将互动体验项目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比如,可以制作一些体感互动游戏,让中小学生在玩中探索、玩中学习,体会博物馆乃至历史文化的魅力。
构建在线学习平台
网友“苍茫天地”:希望博物馆搭建集课程学习、知识问答、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在线学习平台,推出系列课程,涵盖文物鉴赏、历史文化、艺术创作等内容,由博物馆专家、学者授课,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观众的学习需求。
挖掘更多文物背后的故事
网友“樱桃小丸子”: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除了要让文物有更多、更好的展示,还要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关系。比如,一件藏品是如何发掘出来的、如何流传的,中间经过了哪些过程,如何鉴定它的时代,让游客能够了解更多文物背后的故事。
让博物馆融入美好生活
网友“我是余淮”:博物馆是典藏、展陈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博物的场所。只有丰富形式,告别单调,利用现代科技,从展览物品向讲述故事转变,做好内容挖掘和阐释,让博物馆不再只是“冰冷的美丽”,才能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爱上逛博物馆,让博物馆融入美好生活。
让更多游客足不出户看演出
网友“大山”:博物馆作为文化圣地,开展剧场演出、实景演艺等业态具有天然的优势。希望能通过3D建模、全景展示等技术,打造线上、线下演艺空间,突破场地限制,让更多人足不出户看演出。
来源:安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