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肃,字子敬,东汉末年徐州临淮郡东城县人,生于172年,死于217年,活了46岁。他是三国时期东吴的核心人物之一,别看《三国演义》里把他写得像个老实巴交的“工具人”,历史上他可是个有战略眼光、有军事才能、有外交手腕的大咖。他出身士族,家里有钱有地,小时候丧父,
鲁肃,字子敬,东汉末年徐州临淮郡东城县人,生于172年,死于217年,活了46岁。他是三国时期东吴的核心人物之一,别看《三国演义》里把他写得像个老实巴交的“工具人”,历史上他可是个有战略眼光、有军事才能、有外交手腕的大咖。他出身士族,家里有钱有地,小时候丧父,由祖母带大,算是个“富二代”,但不是那种纨绔子弟。他喜欢读书,懂兵法,会骑射,武艺也不赖,还特别慷慨,爱散财帮人,妥妥的“人好本事强”类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北方打得一团糟,鲁肃没选择躲起来享福,而是组织乡里年轻人练武、巡逻,保护家园。有一次邻村被流寇抢劫,他带人设埋伏干翻了敌人,从此名声大噪。后来他跟周瑜成了铁哥们,通过周瑜认识了孙权,从此开启了辅佐东吴的牛人之路。
要说鲁肃有多厉害,得先提他给孙权出的“榻上策”。那是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刚被刺杀,孙权接班才19岁,江东局势不稳,群臣都盯着看这小伙子行不行。孙权急需人才和主意,周瑜就把鲁肃推荐给了他。孙权跟鲁肃一聊,彻底被折服。
鲁肃当时就给孙权画了个大饼:汉室衰落,曹操占着北方,但根基还不稳,江东有山川之险、人口之利,可以先把地盘稳住,练好兵,然后瞅准机会拿下荆州,再联合西川的刘备,跟曹操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这套战略后来果然成了三国局势的基础,比诸葛亮给刘备提的“隆中对”(207年)还早了七年!这说明啥?鲁肃的眼光不是一般的长远,他不是只会纸上谈兵,而是真能看透天下大势。
孙权听完拍桌子叫好,从此把鲁肃当心腹。这“榻上策”不是随便说说,鲁肃后来一步步推动这计划落地,赤壁之战、孙刘联盟、荆州谈判,全都有他的影子。
赤壁之战:力主抗曹,促成孙刘联盟
说到鲁肃的高光时刻,赤壁之战绝对跑不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带几十万大军南下,孙权这边压力山大,东吴内部吵翻了天,大部分人都劝孙权投降,说打不过。鲁肃站出来拍桌子:投降?想啥呢!我投降还能回老家当个小官,孙权你投降了咋办?到时候连命都保不住!他力劝孙权抗曹,还亲自跑去荆州找刘备谈合作。
当时刘备刚被曹操打得满地找牙,急需靠山。鲁肃跟刘备一拍即合,又拉上诸葛亮来东吴游说。诸葛亮舌战群儒,确实厉害,但别忘了,鲁肃是中间的桥梁,没他牵线搭桥,孙刘联盟根本成不了。孙权最后下决心跟曹操干一仗,鲁肃功不可没。赤壁之战大胜,曹操灰溜溜跑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初现,这里面鲁肃的战略眼光和推动力是关键。
赤壁之战后,荆州成了孙刘两家的心病。刘备借了荆州不还,孙权急得不行,但又不想直接翻脸,毕竟还要一起对付曹操。鲁肃在这事上展现了超强的外交手腕。
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派鲁肃去跟刘备要荆州。刘备装可怜,说自己没地盘,荆州是暂住,求宽限。诸葛亮也在旁边帮腔,说等拿下西川就还。鲁肃明知道这俩人在拖时间,但没撕破脸,点头同意了。为啥?他心里清楚,抗曹是大事,孙刘联盟不能崩,荆州的事可以先放放。这不是他傻,而是大局观强。
到了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又派鲁肃去要荆州,这次是跟关羽谈,史称“单刀会”。关羽牛气冲天,手握大刀,气场压人。鲁肃没被吓住,冷静谈判,最后双方同意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这次谈判既保住了东吴的利益,又没让孙刘关系破裂,鲁肃的外交能力真是没得说。
《三国演义》咋回事?为啥把鲁肃写得那么憋屈
说到这儿,得聊聊为啥标题说“诸葛亮欺他、刘备骗他、关羽看不起他”。这得怪《三国演义》,小说为了捧刘备集团,把鲁肃写得太惨了。
比如“草船借箭”,小说里说周瑜嫉妒诸葛亮,让他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说三天就行,拉着鲁肃帮忙。结果诸葛亮用雾天骗了曹操的箭,回来显摆,鲁肃傻乎乎当了工具人。这故事听着爽,但历史上压根没这回事,完全是编的。赤壁之战前,鲁肃忙着促成联盟,哪有空陪诸葛亮玩这套?
再比如刘备借荆州,演义里写他一把鼻涕一把泪,把鲁肃忽悠得晕头转向。实际上,鲁肃不是被骗,而是主动选择让步,为了大局忍了。单刀会上,关羽拽着鲁肃胳膊,搞得他像被吓破胆,但史实里鲁肃镇定自若,谈判硬 chooses拿回了半个荆州。
为啥这么写?《三国演义》是小说,得有主角光环,刘备、诸葛亮、关羽是正面人物,鲁肃就得当配角,甚至当“受气包”。但历史不是这么回事,鲁肃跟诸葛亮是合作伙伴,跟刘备是盟友,跟关羽是对手但也不落下风。他不是被戏弄,而是主动隐忍,智商情商双在线。
别以为鲁肃只会动嘴,他带兵打仗也有一套。周瑜死后(210年),孙权让他接管军队,鲁肃从四千人整编到上万人,军纪严明,战斗力杠杠的。他驻守陆口,防曹操,练水军,稳固江东防线,干得一点不含糊。
建安十七年(212年),他跟着孙权打皖城,亲自指挥,拿下城池,孙权给他升了横江将军。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长沙那边有人叛乱响应关羽,鲁肃带兵平叛,快速搞定,孙权夸他“智勇兼备”。这些战绩说明,他不是光会出主意,实战能力也很强。
鲁肃咋死的?结局咋样?
鲁肃干了一辈子大事,可惜命不长。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又南下,孙权忙着守濡须口,鲁肃也跟着忙前忙后。结果他突然病重,躺在床上还不忘嘱咐孙权:孙刘联盟要紧,荆州不能丢。这话说完没多久,他就去世了,年仅46岁。
孙权听到消息,亲自去探望,哭得稀里哗啦,还给他办了隆重葬礼。诸葛亮也跑来吊唁,说“吴失栋梁”,可见鲁肃的分量。东吴上下都为他难过,后来孙权当皇帝时还感慨:鲁肃早就看出今天这局面,真是个明白人。
为啥说他是三国最有本事的人?
咱们回头看看,鲁肃到底牛在哪?第一,他有战略眼光,“榻上策”比“隆中对”早,赤壁之战能打赢全靠他推动。第二,他有外交智慧,荆州问题上忍辱负重,保住了孙刘联盟。第三,他有军事才能,带兵打仗没掉过链子。第四,他为人正直,不贪财不摆谱,生活朴素,手不释卷,学问也好。
相比之下,诸葛亮名气大,但很多功劳是团队的,刘备靠仁义笼络人心但战略上不如鲁肃全面,关羽勇猛但傲慢失荆州。鲁肃呢?低调务实,干的都是大事,却没抢风头。他被《三国演义》黑得太惨,弄得大家以为他好欺负,其实他才是那个默默扛起东吴半边天的人。
史书上对鲁肃评价很高。《三国志》说他“思深虑远”,有大智慧。孙权称帝时说他“明于时势”,诸葛亮也承认他是东吴支柱。后人评价他是最被低估的三国英雄之一,因为他不像诸葛亮那样光芒万丈,也不像周瑜那样风流倜傥,但他实打实为东吴打下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说白了,鲁肃就是那种不显山不露水但特能干的人。诸葛亮跟他斗嘴占上风?那是小说瞎写。刘备拿他当软柿子捏?他是故意让步。关羽瞧不起他?他照样谈笑间拿回半个荆州。鲁肃不爱出风头,但每件事都干得漂亮,三国乱世里,这种人最稀罕。
来源: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