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辉:做好中医文化传承,坚守温病学临床一线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0 19:02 2

摘要:忙完案头工作,还有不少病人得看。他的诊室,总是人满为患。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怀揣着对健康的渴望,不远千里前来求诊。他们中有的是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患者,有的是被温病折磨得苦不堪言的病友。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倜 通讯员 吴清怡

5月20日上午8时,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李鑫辉又在案头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从医数十载,“忙碌”,早已是他的生活常态;如何提高中医温病的诊疗水平,是他一直以来的追求。

忙完案头工作,还有不少病人得看。他的诊室,总是人满为患。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怀揣着对健康的渴望,不远千里前来求诊。他们中有的是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患者,有的是被温病折磨得苦不堪言的病友。

“李医生,谢谢您!现在我好多了,过去快一年也没有再复发了。”当日,家住衡阳的李女士又一次前来,希望李鑫辉能再为自己“把把脉”。

此前,她因头痛多年治疗无果前来就诊。该女士的病历上记录下这样的文字:“头两侧疼痛,痛至前额、巅顶、后枕,头晕,口眼干燥,面赤,夜寐安,纳可,二便正常。”

当时,李鑫辉诊其脉象,视其舌淡苔白腻,为其开具处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其中主要有半夏、白术、天麻、胆南星、川芎、蜈蚣等中药,熄风化痰,活血通络。

“我已连续头痛多年,吃了您一周的药,‘紧箍咒’一下就解开了!”彼时,仅过了一周,前来复查的李女士便明显感受到疗效。

再次辨证论治后,李鑫辉开具对症处方温胆汤加减,以巩固疗效。其中主要有陈皮、半夏、茯苓、太子参、竹茹、炒僵蚕等,健脾益气化痰通络。

“李女士内有痰湿、瘀血互结阻络,不通则痛,故以胆南星、半夏、白术、茯苓等祛痰化湿。”李鑫辉告诉记者,与此同时,自己汲取了清代医家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的经验,治头痛有风者,以虫类药引药直达头面,故以蜈蚣、炒僵蚕等通经活络。另外,以当归活血,白芍养血止痛,红芪与白术等助脾运化。此外,自己还结合患者兼症,采取养血安神等法加以治疗。

如今,经过三次复诊,李女士的头痛症状全然消失。而她,只是李鑫辉众多患者中的一位代表。

从医以来,李鑫辉不仅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诸多成就,更在学术领域深耕不辍。

他专注于温病的研究,出版了多部极具影响力的专著。这些专著,是他多年心血和智慧的凝聚,系统地阐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临床应用,为中医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成果,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还吸引了众多国际学者的目光,成为了传播中医文化的桥梁。

如今,由他牵头筹建的湖南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温病专业委员会即将启航。

这是湖南省首个温病专业平台,不仅构建了涵盖“医教技研”四大核心培养模块;而且正在着手搭建古籍数字化、方证对应研究、制剂研发的立体化研究体系,更首创“青年医师成长计划”,通过师承门诊跟诊、经典案例研讨、循证医学培训三维培养模式,立志为中医温病学输送新生力量。

“我们希望能汇聚各方力量,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中医温病学的传承与创新。”李鑫辉介绍,在这个平台上,中医专家们将共同探讨温病的前沿问题,分享临床经验,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温病的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医温病的诊疗水平,更将为培养新一代的中医人才提供肥沃的土壤。

“让年轻人握着古籍的手也搭得上时代的脉”,这是李鑫辉在近期一个学术讲座上的“金句”。

他告诉记者,基于这样的理念,自己主导的“温病防治科普进万家”工程,正通过短视频问诊、AI体质辨识等数字化手段,让叶天士的《温热论》智慧走进百姓家。

但李鑫辉深知,中医发展,前路漫漫。

“中医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李鑫辉告诉记者,眼下,自己希望通过专业委员会的平台,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向大众普及中医温病知识、提高公众对中医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从而吸引更多年轻医生投身于中医温病的研究。

“只有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中医、热爱中医,才能让这门古老的医学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李鑫浩说,如何做好中医文化传承、坚守中医温病学研究一线,是自己不改的追求。

来源:新湖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