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郑德祺,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20级本科生,在校期间学业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各级各类数学竞赛奖项及国家奖学金、三好学生等奖项,获评第二十四届“十佳大学生”。在学生工作方面,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团委副书记、OM学社社长等。任期内,获“十佳社长”荣誉称
郑德祺,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20级本科生,在校期间学业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各级各类数学竞赛奖项及国家奖学金、三好学生等奖项,获评第二十四届“十佳大学生”。在学生工作方面,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团委副书记、OM学社社长等。任期内,获“十佳社长”荣誉称号,OM学社获评“优秀学生社团”一等奖。现为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直博生,研究方向为概率统计。
越学数学,越爱数学
早在小学时,郑德祺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学的时候我出于兴趣参加了奥数比赛。那时我感觉奥数非常神奇,因为有很多看上去无解的问题,运用一些巧妙的思路和计算方法就能得到结果。”而亲自上手解出题目更放大了这种兴趣。“比方说凭自己的努力去和思路去解决一道奥数难题的话,可能一整个晚上心情都非常明媚。”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一直保持着学习数学的高涨热情,也让他在进入高中后又一次参与到数学竞赛的学习中。
而正是高中阶段数学竞赛的学习,让郑德祺决定选择将数学作为大学的目标专业。如果说儿时兴趣的来源更多是奥数解题的新奇又有成就感的体验,那么在高中,数学更吸引他的地方则是严谨的逻辑和推理。“我在高中学习数学竞赛以及参加各种集训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大学数学的一些定理和思路方法,我更觉得数学的逻辑思路和推理论证的过程非常有意思,这种严谨让我产生了兴趣,也成了我选择数学专业的原因。”
郑德祺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二等奖
如果说在大学之前对数学的热情主要来自个人的兴趣和专长,那么来到师大后,郑德祺对数学的认知变得更加开阔而厚重。通过阅读,他了解到了许多大师的人生轨迹,其中老校长王梓坤院士的经历令他印象深刻。王梓坤院士在青年时期求学的过程中,面对国家建设急需概率论研究人才的情况,放弃个人爱好的代数研究,赴苏联留学,投身人才更稀缺的概率论方向,最终成为我国概率论研究水平迅速提升过程中的先驱。这启发着郑德祺:用更大的视野来看待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将个人的提升融入进国家科学发展的进程中,那么个人的成长也就具有了更大的意义。
怀揣着一直以来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志向,带着过去积累起来的对数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郑德祺顺畅地建立起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习方法。在完成课内的学习后,他开始积极地向数学科研的领域迈进。申报校级的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项目是郑德祺第一次完成一项正式的研究。
对有着科研热情的同学们来讲,最初的尝试总是具有挑战性、不容易做得完美的,对郑德祺来说也不例外。作为科研新手,他和同伴们由于粗心和生疏在证明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疏漏,项目开展并不算顺利。
一时得不出成果难免使人心焦,好在这时指导教师王雨生教授及时给了他们鼓励。老师教导他们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为了想要的结果进行错误的推导。除了科研精神的指引,王老师也对他们的论文和报告进行了手把手细致入微的批改。实事求是、正确为先,老师的教导不仅让郑德祺和同伴走出了一时的迷茫,更让郑德祺在此后的科研道路上保持精益求精,不断取得进步。
郑德祺参加首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
探索数学奥妙的机会不止在专业课和科研训练中,许多社团也是对数学有着同样热情的同学们学习和交流的场域。2020年9月,刚入学不久的郑德祺报名加入了OM学社。OM即Olympic Mathematics(奥林匹克数学),学社致力于为北京师范大学校内的数学爱好者提供交流数学问题、分享科学书籍、为其他学生讲解问题以及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彼时还是新生的他看来,学社里有一群热爱数学、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学社气氛十分融洽,举办了许多有趣的学术活动和团建活动,既让社员们和社外感兴趣的同学们得以交流数学学习,也给大家提供了认识新朋友的机会。OM学社组织过面向全校的高数公益辅导活动,也在期末周来临前举办过高数模拟考活动,让学校内修读高数课程的同学有机会互相交流学习经验,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北京师范大学,理工科专业和部分人文社科专业的同学都有不同难度的高数课程需要修读。高数模拟考由社员们自发出题,按照不同专业所修的不同高数课程分了文理两套试卷。出乎郑德祺意料的是,来参与活动的同学,包括修读文科类专业的高数课程的同学,几乎都选择了更难的理科卷。当时的试卷出得比较难,收卷之后还有很多同学在讨论试卷中的问题。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刻苦钻研的意志都带给了郑德祺很大的触动。
相互学习,相互支持,慢慢前行
大一一年在学社的经历不仅给郑德祺留下了有趣而珍贵的回忆,也让他更加想从活动的参加者转向组织者,为学社内外爱好数学的同仁们做更多事。所以当郑德祺得知他能够担任学社社长的消息时,他倍感荣幸和喜悦。
接任社长后,郑德祺参与组织了学社的各类数学交流培训活动,包括学社招新、新老生交流会、LaTeX培训、美赛交流会、数学竞赛培训、高数模拟期末考、高等数学辅导等等。
“我非常感谢与我一起留下来的同级同学们。其实我一开始做社长的时候,有许多事情并不熟悉,也犯过一些错误,但是在与他们的交流和相互鼓励中,我们一起努力解决问题,也培养了深厚的友谊。”郑德祺认为,在师大,无论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向,都可以遇到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多尝试和老师、同学交流,其实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知识的碰撞、有趣的回忆只是硬币的一面,学社丰富的活动也让作为组织者的郑德祺承担了相当大的工作压力。在大二学年,郑德祺还同时兼任了学校师英爱心社心拓部的部长,学业和工作常常让他在不同事务之间连轴转。
“数学专业在大二阶段的专业课程最为忙碌,同时社团活动的频率也相当高,因此在大二学年,我经常刚完成学习任务,社团的工作压力又接踵而至。持续不断的任务让人感到疲惫,有时甚至萌生敷衍或放弃的念头。然而,我加入社团的初心提醒我,学社能够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历代师兄师姐的辛勤付出和对每一场活动的认真负责。正是这些精心准备的活动吸引了众多对数学充满兴趣、志同道合的同学们,正是他们的付出逐步塑造了学社今天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因此,我每次都选择坚持下来,也为同学们贡献了一场场比较圆满的活动。”回忆起大二学年的历程,郑德祺这样说。尤其让郑德祺感到有意义的是学社举办的讨论班和交流会。“在讨论班上所有同学都可以提出自己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路,可以上台进行讲解,很有利于促进大家彼此学习、共同进步。”
在繁忙的学习和社团活动之间,如何管理时间和精力就显得格外重要。郑德祺坦陈,“其实不同事务的平衡也有限度,有时候的确是平衡不了。主要通过合理的时间规划,不断地让自己动起来,尽量不去拖延。”另外,郑德祺也认为应该选择合适的空间来完成待办的任务,尽量多去教室和图书馆,“很多事情看起来在哪里都可以完成,实际上在宿舍往往是提不起来效率去做的。”
郑德祺参加数学科学学院学院团学代会
属于自己的生活,不需要定义
除了学习和社团工作,在许多活动中也常常能见到郑德祺的身影。和一般印象里的数学学霸形象不同,在很多同学看来,郑德祺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大一的迎新晚会上,郑德祺和室友搭档登台说相声;学院的歌手大赛上,郑德祺再次和好友搭档担任热场嘉宾,幽默的对白让观众纷纷捧腹大笑。
乐于给人带来快乐让郑德祺收获了很好的人缘,也成为了他和许多朋友友情的开端。回忆起刚入学时登台说相声的经历,郑德祺还是感到十分奇妙。“其实当时我和我的舍友两个人也是刚认识没有多久,结果我们一拍脑门就决定了,非常突然也非常惊喜。然后我们才开始从头创作这段相声,慢慢排练磨合。我和我的搭档到现在也是非常好的朋友。”在许多活动中,郑德祺都用自己的幽默感给大家带去阵阵欢笑。郑德祺说,生活中可能有很多尴尬的时刻,幽默可以帮助消解掉这些尴尬,在面对一些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可以更好地鼓舞自己,“幽默是生活波涛中的救生圈”。
在闲暇的时候,郑德祺有很多自己的爱好。他喜欢看电影,经常在休息时打开经典电影的榜单,一部一部地依次看过来;除此之外,他也爱动笔写一些小说。曾在数学科学学院的院刊《恒》上连载的小说《镖师》就出自郑德祺之手。镖师是我国古代一种受人委托运送货物或保护人财安全的职业,从事镖师的人一般都身怀高超的武艺。郑德祺的《镖师》围绕着主角刘长空,讲述了一家镖局三代人的起伏传承、生死恩仇。文字折射出了郑德祺谦和的言行背后更激扬的情怀,也成为了他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提到写小说,郑德祺说:“我的文笔可能不是特别好,但是写作确实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事情。”他认为拥有这些爱好能够支撑自己渡过很多稍显艰难的时刻,既能调节自己的心情,也能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学业和各种实践的丰富成果让郑德祺成为大家学习取经的对象,而他也常常慷慨地将个人的积累和盘托出。如果说郑德祺在自己的经历中有总结出什么经验的话,那就是永远尝试,永远不放弃,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尤其重要的一点,他希望大家都不要被某种特定的、世俗的优秀所定义,而是更多地去认识和践行自己想要的大学生活。
郑德祺在数学科学学院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发言
或许正是由于他始终坚定地追求自我认定的、心之所向的事业,才让郑德祺成为今天的郑德祺。其实在大学的前两年,郑德祺对未来的规划也不是完全清晰的,但在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上认真踏实的积累没有辜负他。扎实的基础加上进阶专业课的引导让郑德祺对自己未来的方向越来越有把握,也让他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做对未来的各种尝试。
一路走来,经历的事、即时的感受、过后的思考构成了郑德祺对世界和生活越来越清晰的信念。郑德祺曾经说过,尽管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但现阶段他仍希望能够在学术上做出更多的贡献。他希望之后能够去做学术研究,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如果可以的话,我也希望能够作为一名教师,培养数学与统计学相关的人才。”如今,他也将开启人生的下一段旅程,相信他紧握着信念的帆,能够继续轻松地遨游数学海洋,面对生活中的大小风浪。
北师大校园里,优秀的年轻学子,凭着理想、凭着信念、凭着热爱、凭着执着,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让平凡的生活如星辉熠熠闪亮。凡星灿烂,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采访了宝钢奖学金、十佳大学生、自强之星、十佳志愿者、阳光体育之星等获奖同学,讲述身边榜样的故事。
-bnuweixin-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