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期定存利率破1,储蓄险成“香饽饽”?这些信息很关键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0 19:14 2

摘要: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短期来看,利率下行将在客观上利好储蓄型保险产品的销售,但实际上,储蓄型保险并不能代替银行存款。同时,存款利率下调进一步压缩了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收益率空间,使得险资资产配置难度上升。从长期来看,险企或将逐步降低新单产品的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走

5月20日,六大国有行年内首次调降存款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跌破1%。这一消息在朋友圈快速刷屏,不少保险从业者纷纷转发并解读称“转存是最好的选择”。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短期来看,利率下行将在客观上利好储蓄型保险产品的销售,但实际上,储蓄型保险并不能代替银行存款。同时,存款利率下调进一步压缩了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收益率空间,使得险资资产配置难度上升。从长期来看,险企或将逐步降低新单产品的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走势相适应,缓解未来利差损压力。

保险销售:朋友圈刷屏“转存最优

“转存是最好的选择。”“保险产品的更替还有一定的时间延迟(目前预定利率2.5%),大家抓紧。很多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5月20日,记者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不少保险销售人员转发“存款利率下调”的消息,并借机推介储蓄型保险,强调其长期收益优势。

记者梳理发现,此次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4家大行存款挂牌利率调整后,活期存款利率为0.05%;3个月、6个月、1年期、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整存整取)分别为0.65%、0.85%、0.95%、1.05%;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整存整取)分别为1.25%、1.3%。而目前普通型人身险的定价利率最高可达2.5%,分红险定价利率最高可达2.0%,万能险的保底利率最高可达1.5%。

对比来看,利率下调后储蓄型保险的优势相对凸显。降息能否利好保险产品的销售?记者采访发现,业内对此有不同声音。一名大型险企的销售人员表示:“现在卖得最好的产品就是养老年金,可以搭配保底1.5%的万能账户。”他认为,存款利率下调后,将会有更多人,尤其是一些追求稳健收益的中老年客户选择这类产品。“他们花着每年的生存金和分红,还有万能账户里的利息,本金留给孩子。”

另一名保险经纪人则表示出不同观点:“利率下行时保险未必就一定好卖。对于有理财需求的人来说,目前有很多固收类的理财产品可以选择,保险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分支。实际上,储蓄险产品更适合做长期投资。在投保后的前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保险产品的现金价值通常无法覆盖已交保费,且产品的预期收益需要长期持有才能实现,一般需要10年、15年甚至更久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收益水平。”

专家提醒:储蓄型保险不能代替银行存款

转存是否为最优选择?降息给保险行业带来哪些影响?有关专家分析指出,在销售端,储蓄型保险的预定利率确实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长期来看,这类产品在流动性、功能定位等方面与银行存款存在本质差异,不能简单替代。在投资端,利率环境显著压缩了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收益率空间,依靠投资收益的险企将迎来大考。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告诉记者:“从资金替代效应来看,银行存款利率下调确实会促使部分居民将资产配置转向其他相对高收益的金融产品。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储蓄型保险因其2.5%的预定利率的确具备一定的吸引力,尤其是在风险偏好较低、追求稳定回报的客户群体中;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看,朋友圈刷屏、保险从业者积极解读的行为具有‘情绪放大’效应,容易短期内刺激市场对储蓄型保险的关注和购买意愿。这种信息传播机制本身也构成了短期销售利好的推动力。”但是,这一利好更多是结构性的、阶段性的,并不意味着储蓄型保险可以持续替代银行存款。江瀚解释称,从长期角度看,储蓄型保险的优势并非绝对。部分储蓄型保险的预定利率虽高于当前存款利率,但需考虑产品的流动性差、锁定期长、提前退保成本高等特点。

此外,如何在保持产品吸引力以及防范利差损风险之间求得平衡是保险业需要时刻关注的问题。江瀚指出:“保险公司产品端的预定利率若维持不变或调整滞后于市场利率下行趋势,则资产端必须实现更高的收益率以覆盖负债成本,从而面临更大的利差损风险。此次存款利率下调进一步压缩了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收益率空间,使得资产配置难度上升。而险资投资受限于监管要求,不能无限制地投向高风险资产。因此,从资产负债匹配角度出发,利率下行周期中,若负债端刚性较强,则资产端收益率下降会导致利差损扩大。特别是对于前期高预定利率产品存量较大的险企,压力尤为明显。”

行业观察:险企如何优化投资与产品策略?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截至2025一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34.93万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5.03%。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余额增加,这意味着需要寻找更多的投资机会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然而,利息下调带来的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收益率下降,有可能加大险企的资产配置难度。

与此同时,如果保险公司的负债端(即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而资产端的收益率下降,就可能会导致利差损风险增加。例如,如果预定利率为2.5%,但实际投资收益率低于这一水平,保险公司可能会面临亏损。

面对低利率环境,险企接下来应如何优化投资策略与产品策略?

江瀚表示:首先,在投资策略方面,险企应强化多元化资产配置,适度提高权益类、另类投资比例,以提升整体组合收益水平。同时,加强久期管理和信用风险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

其次,在产品策略方面,应逐步降低新单产品的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走势相适应,缓解未来利差损压力。此外,可发展保障型、服务型保险产品,减少对利差驱动的依赖,增强产品综合价值。

第三,在战略层面,建议推进“保险+健康养老”生态建设,通过布局康养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等方式提升客户黏性和产品附加值。这不仅有助于抵御利率波动影响,也有利于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管玉慧

来源:南都N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