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江门开平塘口“IE公社”建设暨“无界创客”招募计划发布活动在塘口墟乡村振兴培训中心报告厅举行,正式发布“IE公社”建设计划、招募理念以及品牌标识和吉祥物,诚邀全球“无界创客”到江门创业发展、旅居生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陈晓建;人民日报社广东分
“不管I人还是E人,
来了都是一家人,
无论来打卡还是常驻蹲,
这里永远为你留盏灯!”
近日,江门开平塘口“IE公社”建设暨“无界创客”招募计划发布活动在塘口墟乡村振兴培训中心报告厅举行,正式发布“IE公社”建设计划、招募理念以及品牌标识和吉祥物,诚邀全球“无界创客”到江门创业发展、旅居生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陈晓建;人民日报社广东分社社长胡健;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陈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新时代精神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王维国参加活动。
本次活动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指导下,由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文明办、开平市委宣传部及塘口镇党委联合主办,旨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积极响应“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通过“乡风文明+数字创新”双轮驱动,吸引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打造开放、包容、可持续的现代化乡村社区。
何为“IE公社”?“IE公社”是一个融合数字基因与乡土文化的创新实践平台。在互联网语境中,“I”人指内向人,也代表网络达人;“E”人指外向人,兼指旅游达人。寓意“IE公社”可以包容任何性格、任何特质的青年创业人才,共建共治共享文明社群。
陈晓建指出,当前“百千万工程”进入“三年初见成效”的重要节点,江门市以建设“IE公社”为突破口,既为乡村振兴和文明乡风建设作出有效探索,也为“百千万工程”和城乡融合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他强调,要构建“引育留用”人才战略,吸引更多的“无界创客”到江门来旅居、发展,为地方落实广东“百万英才汇南粤”计划提供参考;要以数字化推动城乡深度融合,推动“侨乡文化”与“数字基因”深度融合,形成“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旅乡人”四类人群共生共荣的乡村振兴新生态;要提升融合能力,继续推进“IE公社”物理空间的融合、心理距离的融合,推动塘口从“空间共享”向“文化共识”的跃升。
陈晓建表示,希望江门以更大魄力推进创新突破,在文明创建方式上实现“三个转变”: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从“活动式”向“常态化”转变,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变,打造更多像塘口“IE公社”、“文明Yeah(夜)集”这样的创新品牌,为文明创建提供更多“江门方案”。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我们创新推出‘IE公社’项目,一方面,是要为青年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IE公社’平台,构建共建共享社区生态,探索乡风文明建设新路径,为乡村振兴铸魂。”陈冀表示,“IE公社”项目就是要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通过“一根网线连天下”的“无界创客”招募计划,吸引各类青年人才汇聚于江门,“我们的理念是突破地域界限,让五湖四海的青年人才汇聚塘口;突破产业界限,推动文创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突破身份界限,让各类人才都能在这里找到发展舞台。”
“I”人“E”人都能创业?
江门以“无界创客”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既要留住绿水青山,更要唤醒文化基因;既要依靠本土力量,更要拥抱时代浪潮。
在开平塘口镇,一场乡村振兴的“化学反应”正在发生。5月15日,江门向全球“无界创客”发出集结号,“IE公社”建设正式启动。这个兼具互联网基因与侨乡特质的创新平台,是在中央文明办和省文明办指导下,江门落实中央“实施乡风文明建设工程”的重要探索,也是深化乡村人才振兴、破解空心化难题,在“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推动“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的创新实践。
活动公布“IE公社”品牌标识。
活动公布“IE公社”吉祥物——糖糖、可可。
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着力答好“百千万工程”实践之问
推出“IE公社”计划是江门在深化实施“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推动工作提质增效的创新之举。
江门市委宣传部作为“百千万工程”对口帮扶塘口镇的牵头单位,立足塘口的特点和实际,充分发挥宣传文化工作优势,与塘口镇再推创新举措——塘口“IE公社”建设正式启动,同步发布“无界创客”招募计划。此举旨在强化“青年创业”与“数字文化赋能”特色,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为“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注入新动能。
塘口镇位于“邑美侨乡世遗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是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所在地。
融和中西文明特色的塘口墟。
三年初见成效,既要总结经验,更要通过创新宣传凝聚力量。“IE公社”和“无界创客”计划正是立足塘口“青年创业”与“数字文化”优势,通过政策扶持和资源整合,吸引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文旅开发,形成可持续的创新创业生态。
今年,江门市委宣传部联合开平市、塘口镇推出《塘口“数字化小镇”建设方案》,首期聚焦三大任务——“IE公社”与“无界创客”计划:打造青年创业孵化平台,招募数字文创、电商直播等领域人才;侨乡新大众文艺社与网络文学青创孵化中心:5月9日已率先启动,推动网络文学与侨乡文化融合;网络微短剧与影视拍摄基地:依托碉楼资源发展数字内容产业。
与会人员为“IE公社”写下寄语。
“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发展具有侨乡特质的‘文化新质生产力’。”陈冀指出,“无界创客”计划面向全国招募创业者,提供办公空间、培训资源和政策对接服务,系列举措将形成“人才振兴+青年发展”的双赢格局。
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着力破解乡村人才振兴时代课题
推出“IE公社”计划,也是江门深化乡村人才振兴、破解空心化难题的有力探索。
当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数字经济浪潮交汇的背景下,江门市以塘口镇为试点,创新推出“IE公社”社区建设计划,就是要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通过政策引导青年返乡创业,推动“侨乡文化”与“数字基因”深度融合,为破解农村空心化、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探索新路径。
塘口镇下辖的塘口墟村(社区)曾因人口外流,仅剩9户人家留守。近年来,坚持以文化为纽带,重构社会关系、激活侨乡基因,成功吸引2000余名“新塘口人”扎根,形成“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旅乡人”四类人群共生共荣的乡村振兴新生态。据统计,近三年塘口镇新增初创企业372个,引进文旅、设计等领域专业人才30多名,带动超2000人就业,其中不乏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实现了“人才逆袭”。
塘口社区计划分享交流会。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的振兴。”塘口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我们通过文化吸附和产业培育,让年轻人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但如何持续优化生态仍是关键挑战。”随着业态升级,人流不足的矛盾逐渐显现,亟须创新模式破解发展瓶颈。
面对青年就业压力与乡村人才需求的双向机遇,江门市委宣传部联合开平市、塘口镇推出“IE公社”计划,以“不管I人还是E人,来了都是一家人;无论来打卡还是常驻蹲,这里永远为你留盏灯”为理念,构建开放包容的现代化乡村社区。
开平塘口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汇聚于此。
据介绍,“无界创客”作为“IE公社”的主体,涵盖数字游民、远程办公者、文创从业者等多类群体。他们可依托塘口镇的碉楼景观与乡村空间,开展跨境电商、短视频创作、文旅策划等新业态,实现“事业与诗意生活并存”。同时,塘口镇同步建设数字空间、共享直播室等设施,并组织商家开放移动办公场所。
“数字时代为乡村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可能。”江门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计划瞄准“数字游民”和创意工作者,提供低成本创业空间、共享办公设施,符合政策条件的创业项目可以申请最高30%的补贴,并通过“栖塘计划”配套人才公寓、饭堂等福利,解决子女入学、医疗等后顾之忧。
下一步,塘口镇计划联动网络文学孵化中心、影视拍摄基地等项目,进一步巩固人才生态,让“IE公社”成为乡村数字经济的活力引擎。
江门开平吸引众多青年人才回流。
构建共建共享“新格局”
着力答好新时代
乡风文明建设时代之问
推出“IE公社”计划,更是江门探索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新路径的创新实践。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塑魂”。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江门市以塘口镇为试点,通过“IE公社”计划创新推进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构建起“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旅乡人”四类人群共生共荣的乡村发展生态。
在实践中,塘口镇探索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风建设路径。通过出台“IE公社”公约条款,从共同信约、商户规范、创客守则等多个维度进行约定,以“社群共创”点燃乡村“文明星火”。
“文明乡风建设需要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开平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我们让‘无界创客’成为塘口圩的‘主理人’,共同打造共建共享的理想家园。”这种创新模式既保留了传统乡村的温情,又注入了现代社区的活力。
据介绍,“IE公社”计划通过四大空间创新,重塑乡村文明载体。公共空间“去边界化”: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功能,实现服务资源高效共享;私域空间“公共化”:鼓励商家挂牌“文明实践点”,免费提供休憩、办公空间;全域空间“网络化”:构建“15分钟文明实践圈”,串联各类服务设施;产业空间“潮流化”:将咖啡馆、直播间变为“乡村创新实验室”,吸引青年人才扎根。
这种空间重构不仅提升了服务效能,更让文明实践融入日常生活。
依托“IE公社”计划,江门将切实推动塘口成为文明乡风建设的实践地、文旅融合的可持续社区、在地人共建共享的理想家园,形成“尊重传统、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新型文明乡风。
“文明乡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软实力’。”江门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IE公社’模式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将持续深化这一创新实践。未来,江门将继续以文化为纽带,推动更多乡村实现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双重振兴。
声音
共话“IE公社”:
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江门开平塘口“IE公社”建设暨“无界创客”招募计划发布活动现场,与会人员共话“IE公社”,讨论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精神文明研究院副教授王兴辉高度评价“IE公社”的示范价值:“‘IE公社’巧妙融合政治引领与青年情怀,构建‘有理想、有生活、有收益’的发展生态,为文明社区生态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期待其在解决问题中持续进化,成为未来乡村建设的活力引擎。”
“乡村离城市很远,却离世界很近。”扎根塘口11年的开平市乡舍再构建筑设计事务所负责人李继津感慨道。作为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广东省乡村工匠民间建筑专业副高级职称获评者,他亲历了塘口从侨乡文化积淀到青年社群崛起的蜕变:“政府将实践项目交给青年人,这种信任难能可贵。如今‘IE公社’关注多元人才,将激活更丰富的跨界可能。”
邑间陶艺店长梁丹凤分享创业体验:“塘口镇的孵化基地和公共资源为创业者提供了极大便利。”
2022年,无名营造设建筑创意总监马禹通过人才引进,把工作室落地塘口,“塘口的乡村发展路径与我们高度契合,这里已形成青年聚落,‘IE公社’将吸引更多同道者”。
“这是一项非常好的政策!”开平市塘口镇宅群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方晓莹认为,“IE公社”建立全域共享理念,让创客们可以享用宅群村的公共资源和服务,有利于盘活村文旅产业。同时帮助解决村空心化问题,为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在开平塘口镇随处可遇乡村美学。
相关名词解释
何为“IE公社”?
在互联网语境中,“I”人指内向人,更代表网络达人;“E”人指外向人,兼指代旅游达人。寓意“IE公社”可以包容任何性格、任何特质的青年创业人才,共建共治共享文明社群。“IE”是经典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的缩写;“I+E”是“我”+“电子/数字”,象征个体与科技创新的结合;“IE”谐音“爱艺”,更是对乡村“文艺复兴”的热情期盼。
何为“无界创客”?
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把来到塘口、加入“IE公社”的人群定义为“无界创客”,他们是一群打破地域、行业、思维边界的新时代创新创业者。他们可能是自由职业者、远程工作者、数字游民、建筑师、乡村规划者、乡村创业者或创意工作者,共同的特点是追求自在、创新与生活品质的平衡。总体特征是,地域无界、职业无界、思维无界、生活无界、社群无界。
“IE公社”招募理念
强调“不管I人还是E人,来了都是一家人”的招募理念,旨在吸引具有创新思维、跨界能力的创客加入,共同打造一个开放、包容、创新、共享的乡村青创社群。
来源: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