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的张先生在家中浴室遇到了漏水问题,在微信视频号搜索"防水"后,被一则"四位一体靶向补漏技术"的广告吸引。几天后,他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骗局:原本说用4-5斤胶水解决的小问题,最终被告知用了76斤,需付一万三千元,并且漏水问题根本没解决。
上海的张先生在家中浴室遇到了漏水问题,在微信视频号搜索"防水"后,被一则"四位一体靶向补漏技术"的广告吸引。几天后,他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骗局:原本说用4-5斤胶水解决的小问题,最终被告知用了76斤,需付一万三千元,并且漏水问题根本没解决。
同样遭遇的还有上海的刘女士。她在美团上购买了"39元上门检测"服务,结果被推荐了同样的"注胶防水"方案,花了一万六千多元。而实际上,她家的漏水问题只是一根管子老化,500元就能彻底解决。
这些所谓的"免砸墙防水技术",正在全国各地蔓延,让无数消费者落入陷阱。
"免砸墙防水"真的像商家宣传的那么神奇吗?答案是否定的。
这些所谓的高科技胶水其实就是普通的AB胶混合液,成本仅为每斤几元钱,远非商家宣称的什么"德国进口高科技材料"。
正规的防水材料应该是丙烯酸盐灌浆料,而这些商家使用的廉价替代品不仅防水效果差,长期使用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施工人员大多没有任何专业资质。他们随意在墙体钻孔注胶,不仅操作不规范,还可能对房屋结构造成伤害。
注胶只能暂时封闭砂浆层表面的裂缝,根本无法修复已经损坏的防水层。长期来看,这些胶水还会因为遇水膨胀而导致墙体开裂,甚至可能渗入电路造成短路风险。
有消费者投诉表示,在做了"免砸墙防水"几个月后,墙面开始出现大面积脱落,不仅漏水问题更严重,还需要额外花费更多钱来修复这些新产生的问题。
为什么这些明显的骗局能够成功呢?因为犯罪团伙的包装实在太专业了,他们打造了一套完整的骗局系统。
首先是材料包装的高端化。他们往往用英文标识、精美包装来包装普通AB胶,让它看起来像进口高端产品。这些包装成本通常不超过20元,但能让产品身价倍增。
更狡猾的是,他们会在产品上印制可编辑的二维码,消费者扫描后会跳转到精心设计的网站,宣称这是"德国进口材料"。实际上,这些网站都是临时搭建的,用来欺骗消费者的眼睛。
其次是各种伪造的资质证明。他们会出示各种检测报告、专利证书,但仔细查看会发现很多问题:报告编号重复、委托单位信息造假、签发日期前后矛盾等。
2023年上海市质监局的一项调查发现,市场上87%的防水胶检测报告存在造假迹象,其中42%甚至是完全伪造的。一些消费者反映,商家展示的荣誉证书上甚至有明显的PS痕迹。
最可怕的是价格欺诈。这些成本几元钱一斤的AB胶(市场批发价约15-30元/公斤),被包装成高科技防水胶后,价格飙升至9188元/桶。
这意味着消费者支付的价格是实际成本的300倍以上!而且施工人员会故意夸大用量,一个小小的浴室漏水,他们可能会宣称需要用3-4桶特效胶,轻松收取消费者数万元。
据消费者协会统计,此类防水骗局的平均收费从最初几千元逐年上涨,2023年已达到约2.1万元/户,较2018年增长了近3倍。而真正的防水施工,即使是全面铲除重做,市场价也通常在5000元左右。
为什么这些明显的骗局能在各大平台上招摇过市?调查显示,58同城、美团等平台在审核防水服务商家时,往往只要求提供基本的营业执照,并不核验其是否具备防水施工资质。
据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2024年第一季度的抽查结果显示,在主要电商平台上提供"防水服务"的1200家商户中,竟有78%无法提供有效的防水专业承包资质证书。
其中,部分平台的不合规率甚至高达85%以上。更触目惊心的是,近40%的商户连最基本的安全生产许可证都没有,这意味着他们的施工行为本身就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更令人失望的是,当消费者投诉后,平台往往以"已尽审核义务"为由推卸责任,拒绝提供商家的资质材料证明。
据统计,2023年全国消费者投诉平台收到的防水服务类投诉中,有超过65%的案例反映平台拒绝承担连带责任。
全国消协统计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2023年,家装维修类投诉同比增长37%,其中防水类投诉增幅最大,达到51.6%,平均每起纠纷涉及金额为6800元。这种监管缺失,为不法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也让许多消费者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平台作为服务提供的重要环节,理应承担更多的审核责任,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收取佣金。只有建立更严格的准入机制,才能从源头上减少此类骗局的发生。
"免砸墙防水"骗局并非孤例,市场上还存在多种类似的"伪科技包装+虚增项目"套路。
比如纳米空调清洗,宣称使用特殊纳米技术深度清洁空调,实际上却只是普通的清洗剂。
高压脉冲管道疏通,声称能用高科技设备疏通任何堵塞,但实际操作却是最基础的疏通方法。
还有生物酶除甲醛,号称能24小时内彻底清除室内甲醛,而实际上这些所谓的生物酶往往只是普通的空气清新剂。
这些骗局有共同的特点:都是利用消费者对专业知识的缺乏,包装一些看似高科技但实际上很普通的产品或服务,然后以高价出售。他们往往瞄准那些急需解决问题但又不了解行业内幕的消费者,比如刚装修完房子的新业主、老年人等群体。
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消费者投诉中,家装维修类骗局投诉同比增长了37%,其中"免砸墙防水"类投诉占比达到了23%,成为增长最快的投诉类型之一。
为什么这类骗局能屡禁不止?一方面是因为行业准入门槛低,监管难度大;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类服务大多是小额分散交易,即使被骗,很多消费者也因为维权成本高而选择放弃。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仅需要加强行业监管,提高准入门槛,还需要普及相关知识,提升消费者的识别能力。
毕竟,防范骗局的最好方法,就是让每个人都能擦亮眼睛,不被表面的"高科技"所迷惑。
来源:冠领拆迁纠纷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