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0年来,湘音社始终坚持精品出版战略,坚守原创精神,致力于融合、创新与高质量发展道路,相继出版了一批特色鲜明、在行业有影响力的精品出版物,获得诸多业内知名的奖项和荣誉,在同行内居领先水平:8个项目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29个项目入选国家五年出版规划
在出版行业浪潮汹涌的当下,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下称“湘音社”)正站在40周年的里程碑前。
40年来,湘音社始终坚持精品出版战略,坚守原创精神,致力于融合、创新与高质量发展道路,相继出版了一批特色鲜明、在行业有影响力的精品出版物,获得诸多业内知名的奖项和荣誉,在同行内居领先水平:8个项目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29个项目入选国家五年出版规划,21个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13个项目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个项目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作为电子音像出版领域大社,湘音社依托技术优势,布局融合发展这盘“大棋”已有10余年。湘音社以新技术赋能出版数字化发展,创新产品介质,打造“快点听”“快点学”“快点看”“快点读”四个子平台;同时不断拓宽产业边界,深入参与网络游戏出版,将出版社的资源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走过40年的湘音社,依旧站在改革创新的前沿,在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社长黄永华的带领下,湘音社正在为电子音像出版业的新技术转型探索一条新路。
风华正茂的四个十年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落地,磁带、光盘类商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音像市场爆发性增长,让各省电子音像出版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也在此时应运而生。
开基立业
1985~1995年,是开基立业的十年。湘音社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电子音像出版单位之一,于1985年5月成立,补充了湖南出版在电子音像领域的空白。20世纪90年代初,湖南省新闻出版局整合出版资源,抢占科技制高点,使湘音社成为全国首批具有电子音像出版资质的综合性出版机构。湘音社聚焦策划湖湘音乐、地方戏曲及教育内容的磁带、光盘音像产品,迅速占领市场。
锐意前行
1996~2005年,是锐意前行的十年,与新技术并肩而行的湘音社,在数字化浪潮初现端倪之际,率先实施技术升级战略,配置数码复录设备和多媒体制作系统,以技术装备为支撑,形成编辑、制作、生产、复录、发行一条龙的完整出版产业链。同时,湘音社积极探索发展路径,打造“湘音品牌”,开拓了音乐艺术、语言教育、文旅融合、远程教育、综合文化五大特色板块。在这期间,湘音社出版的《毛泽东》《辉煌五十年》《当代中国》《中华医典》《湘音湘韵》《中国现代名家诗文精品欣赏》等优质出版物,屡获国家级大奖,成为行业的标杆项目。
创新发展
2006~2015年,是创新发展的十年,湘音社依托国家文化发展趋势,战略重构、资质突破,改革自身的产业布局,实现从传统音像出版向全媒体出版的跨越式转型。湘音社的蜕变,是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走出来的:2008年完成转企改制并制定战略规划;2010年获得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2011年获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2013年获批全国第二批“盘配书”跨媒体出版试点单位;2014年入选“湖南省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2015年入选“长沙市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单位”;2016年取得网络游戏出版资质。湘音社始终顺应市场,部署企业发展,开辟新的增长曲线。这十年里,湘音社实现了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利润过千万元和资产过亿元的目标;17个品种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国家级大奖,成为具备多种出版资质的跨媒体、复合型出版企业。
重构出版新生态
2016~2025年,是融合发展,重构出版新生态的十年,湘音社在政策的变与不变中寻求突破,在发展的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2018年,湘音社成立湖南快点数媒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数字内容运营和有声书研发为主营业务,推进数智化转型,涉足网络游戏出版业务。通过“教育出版+系统平台”的模式,湘音社致力于构建教育出版的数字化智慧新生态,数字音像材料成为数字化转型的样范。在转型升级、平台重构的发展方针下,湘音社在这十年中创造了“双效”融合发展历史新高,年度营收超过2亿元,发展规模和核心竞争力位居地方电音社前列。
黄永华坦言,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每年都面临生存和发展挑战。当下,面对数字技术兴起,传统音像制品市场急剧萎缩,用户转向流媒体、短视频等数字化平台,技术迭代与介质升级成为湘音社的紧迫需求。
扩展出版产业边界
在湘音社第四个十年中,开创“平台化出版+媒体深度融合+内容科技赋能”发展范式是其最显著的成就,业务定位实现了从“单一介质出版”向“出版产业链智能协同支持者+内容服务提供和研发者”的转型。
面对出版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湘音社始终将“技术赋能”作为开基立业、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以新技术驱动数字化转型,融合出版产业链全面升级,湘音社正在从传统出版向融合出版跨越式发展。
从“小而美”到“精而美”
湘音社将自身定位为一家“小而美的音视频融合型专业特色出版机构”,本质是对电子社“精准突围”策略的体现:以“小”聚焦细分市场,以“美”定义内容高度和文化品位,以“音视频融合”重构出版形态,以“专业特色”巩固文化根基和差异化经营发展。这个理念也为中小型出版机构提供了通过差异化竞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能性——深耕垂直领域、融合技术创新,在“小而美”中“以小见大”成就“大价值”。最近两年,湘音社已经将“小而美”的发展理念升级为“精而美”,未来将更加聚焦精准化、精细化、精品化的发展。
“教育出版+系统平台”新生态
教育出版一直以来都是湘音社的支柱产业。在新媒体及AIGC时代,湘音社积极搭建平台,投身数字化转型,探索以“教育出版+系统平台”模式打造教育出版数智化新生态。湘音社旗下的快点数媒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着力打造了四个数字出版子平台:“快点听”有声书业务系统、“快点学”校园教育服务系统、“快点看”电子书分发系统、“快点读”全民阅读分级评价管理系统等,其中“快点听”平台已成为湖南省阅读行动运维平台、电子书归口运营平台、数字音像材料统一分发平台、有声书开发运营平台,并荣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一直以来,湘音社通过整合教育出版资源,创新业务场景,为不同需求用户提供多样化服务,拓展教育出版数字业务边界。
“文化+科技”成果显著
自2016年取得网络游戏出版资质后,湘音社全力投入湖南省网络游戏创新业务,为湖南游戏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搭建快点数媒垂类平台矩阵,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战略落地实施,以服务市场主体、培育游戏产业生态、建设游戏运营监管和金融服务为着力点,打造湖南省网络游戏出版综合服务平台及全产业链综合解决方案。未来,湘音社也将在产业生态构建方面,持续完善湖南省游戏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深化与游戏企业及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合作,推动文化与科技在多领域深度交融,全面提升在文化产业生态中的核心竞争力与行业影响力。
新技术打破 “介质桎梏局限”
从磁带、光盘、录影带的衰落,到数字业务的蓬勃发展,一直以来,电子音像出版行业受限于传统物理介质的单一传播形态。黄永华指出,“介质桎梏局限” 是电子音像出版社共同面对的困境,但无论介质如何变化,出版业本质是生产和传播规范化、标准化的优质内容。所以,破除 “介质桎梏局限” 不是简单抛弃传统载体,而是通过技术重构内容生产与传播逻辑,从 “以介质为中心” 转向 “以用户场景服务为中心”,实现内容价值最大化。
湘音社持续探索 “无界出版” 模式,推动电子音像出版从 “介质交付” 向 “内容场景服务” 转型,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闭环。
在电子音像出版未来发展趋势上,黄永华认为,电子音像出版社有三种发展定位:出版服务者、内容服务者、出版服务者与内容服务者兼具。湘音社努力成为第三种出版机构,具备自主内容研发能力,又能为出版产业链提供数智化协同服务支持。
为此,湘音社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战略规划。
湘音社的发展布局涵盖多个方面:首先,以社会效益优先,强化质量管理。其次,坚守教材教辅及数字音像材料两个基本盘,作为公司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在产品线方面,做精主题出版和重点文化工程以确保社会效益;做优教育服务和教育出版以发展经济效益;做实数字教育和融合出版以实现“双效”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壮大快点数媒旗下“快点听”“快点学”“快点看”“快点读”四个子平台,通过SAAS/MAAS化、模块化建设,建立融合出版新生态。此外,提升人才竞争力、产品研发力、品牌影响力、团队战斗力和企业文化生命力这五种综合实力。把握读者用户化、需求多元化、市场分众化、营销精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差异化的趋势,打造课程资源、垂直用户、数据分析、AIGC技术应用、产品研发、新媒体运营六个数智化中心。最后,以游戏出版为核心,从游戏审核、监管运营、选题策划IP孵化、金融服务、版权运营、游戏出海、谷子经济七个方面,构建游戏产业综合服务新业态。
对于未来,黄永华希望湘音社能够守文化之正,创科技之新,既要成为民族文化的守护者,更要做时代浪潮的破局者,还要做新时代发展的书写者与记录者。
初心炽热,步履不停,面向未来,湘音社将继续恪守“善良、宽容、欣赏、奋斗,责任、担当、坚守、开拓,团结、协同、高效、执行”的企业文化,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坚持弘扬学术、传承文化、积累教育,坚持原创精神、工匠态度、教化育人、出版情怀,凝心聚力将公司建设成“出好书、出人才、出规模、出效益”“有尊严、有发展、有成就感、有幸福感”的“市场化、融合型、数智化、精而美”的高质量发展的现代融合出版企业。
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也是湘音社的中国梦,黄永华希望能和湘音社同仁们一起深深扎根于湖南出版,扎根于电子音像出版事业,志同道合地一起走过这段奋斗的历程:“我希望回首往事时有我们一起拼搏的故事,抬头时可以看到清晰的远方,低头时有坚定的步伐。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一审:谭睆予二审:张竞艳三审:黄璜来源:出版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