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绍忠:学生珍惜学习机会 老师更应珍惜学生的信任 | 浙大MBA30周年

摘要:1979年,蒋绍忠以浙江大学第一届管理科学系研究生的身份,开启了与这所学校的链接。那时,浙大的管理系还叫“工程经济教研组”,后来逐步发展成“科学管理系”、“管理工程系”、“管理工程系” 、“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此后经年,蒋绍忠与浙江大学几乎融为一体,

浙大MBA30周年

三十而励 向新而行

1979年,蒋绍忠以浙江大学第一届管理科学系研究生的身份,开启了与这所学校的链接。那时,浙大的管理系还叫“工程经济教研组”,后来逐步发展成“科学管理系”、“管理工程系”、“管理工程系” 、“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此后经年,蒋绍忠与浙江大学几乎融为一体,曾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教研室主任、管理系副主任、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等行政职务。而他与浙大MBA教育更是感情深厚。

1982年,正值浙江大学管理科学系筹建的关键时期,蒋绍忠留校任教。怀着对学术的热情和对中国管理教育未来的憧憬,投身教学与研究。蒋绍忠见证了浙大MBA在管理学领域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当时的他自己大概也没有预料到,这段“创业”之旅一走就是数十年,并成为浙大MBA教育发展史的重要一环。

我在浙大管理学院工作了四十多年,参与MBA教学近三十年,对这个项目充满深厚的感情。

“让人头疼的课”

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

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管理学科尚属新兴领域,教学体系、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需要创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企业逐步转型,促使新成立的浙大管理系不断探索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现代管理理念的引入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1994年浙大MBA项目启动,我成为浙大MBA中心首批任课教师之一。MBA学生的专业背景非常广泛,文理工农经管都有,这样的多样性带来了课堂的多元视角,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不同学科基础的学生,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让MBA教学更符合实际需求。”

以我教授的《运筹学》为例,最初的运筹学课程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的课程,内容涵盖线性规划、动态规划、非线性规划等高度理论化的内容,学习运筹学课程需要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等基础知识,但复杂的数学模型和抽象的理论,让很多非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望而却步,也难以直接应用于企业实践。“运筹学直接搬过来教MBA学生,行不通”。

“为了寻找突破口,我开始研究国外的经验。在一次课程设计中我发现了麻省理工学院(MIT)的MBA教材——《数据模型与决策》,这本教材对我启发很大:它不是传统的理论讲解,而是完全面向实际问题,讲如何获取数据、如何用软件处理数据,以及如何分析结果,这恰恰是当时MBA学生需要的。”

图:浙大MBA2011级集中1班数模课合影

“此后,我对课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摒弃了复杂的公式推导,转而用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兴趣,将复杂的数学模型与简单的工具结合,放弃了专业的统计工具SAS和SPSS,转而用广泛使用的Excel来处理数据。“让学生理解背后的逻辑,解决问题,比掌握某一种工具更重要。这样一来,运筹学从“让人头疼的数学课”变成了“能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工具课”。

改革后的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极大欢迎,虽然MBA学生的专业背景各异,但学习的效果都非常好。MBA项目的学生在课堂上展现出的专注度和求知欲,也远超其他专业学生。在我看来,一方面是因为采用案例教学更贴切MBA学生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非常珍惜能够在浙大读MBA的机会。对于大多数MBA学生而言,能够进入浙大攻读MBA不仅仅是一次提升自我的机会,更是一种改变职业轨迹的契机。

“我常常表扬那些学习表现出色的学生,特别是那些非理工专业出身的学生。我告诉他们,无论他们之前学的是什么专业,只要他们有激情和投入,都会在MBA的学习中取得进步。”

备注:2010年,在浙江大学MBA项目15周年之际,蒋绍忠老师被评为“浙江大学MBA最佳教师”奖。MBA同学在蒋老师评价中写道:他的课--《数据模型与决策》,总是让学生感觉望而生畏。复杂的公式、技巧性地操作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他耐心讲解、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使原本陌生的理论与复杂的公式变得亲切起来……

MBA教学的本土化实践

从棒球数据到CBA案例

“MBA如何进行教学,这个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美国知名会计学者李志文教授在访问浙大时跟我说,它的难点在于老师如何将这门面向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课程,教授给不同学术背景的学生。这就要求老师必须熟悉企业运作,同时还要做到教学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

李志文教授还向我介绍了美国MBA教育的起源。二战后,大批美国退伍军人在政府资助下进入大学深造,他们大多选择了经济、管理、法律等专业。但当时美国的高校教育依然遵循传统的知识导向模式,要求这些学生像本科新生一样从基础课程学起。结果这些退伍老兵“造反”了。他们说:“我们在战场上摸爬滚打那么多年,你还要我们从头学起?”

面对退伍军人的不满,美国高校不得不重新思考新的教学方法,来适应年龄较大,有工作经验,专业背景各不相同的学生。哈佛大学率先行动,借鉴军事学院的案例教学方式,提出了问题导向的MBA教学模式--哈佛案例教学。军事学院教授战略战术时,以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为案例,分析当时战场环境、双方作战部署以及指挥官的决策过程,如法国拿破仑与俄国库图佐夫将军的战役,通过还原具体情境,总结胜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哈佛的案例教学,正是从军事院校案例中获得灵感,并将其引入商学院的教学中。我在教授运筹学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传统课程模式难以满足MBA学生的实际需求,MBA学生更期待课程内容贴近实际商业场景。这也引导我思考如何将中国企业的实际案例与MBA教学相结合,我开始摸索问题导向和案例教学的模式。这不仅考验老师的学术功底,更要求老师深入企业一线,将实践与理论结合。

一次企业调研时,我和学生们共同探讨企业决策的优劣,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不同视角的分析,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学院式教学无法比拟的。

为了将运筹学课程与本土实践相结合,我以麻省理工的《数据模型与决策》为蓝本,设计一门全新的MBA课程。先是直接采用麻省理工的教材,但问题很快显现。“教材里的很多公司和数据都是美国的,比如美国职棒大联盟MLB的数据分析棒球是美国的国民运动,但对中国学生来说完全没有感觉。”

问题导向和案例教学的模式,不仅要求教学与案例结合,更是需要教学案例的本土化,这就要求有一本用中国数据,适合中国学生、中国企业的MBA教材。

我开始摸索如何将MBA案例本土化,将教材中的棒球案例替换为中国人更熟悉的中职篮CBA篮球数据。“大家都知道中国哪些篮球队特别厉害,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球队的哪些数据表现特别优异。这样的感性认知结合数据分析,会让学生更有参与感。”从课程初创到教材改写,我花了六年时间,优化了课程内容 “一开始,我边用麻省理工的教材边积累本土案例,后来逐步替换掉外国案例和数据,最终完成了一本完全适应中国国情的教材。”

我编写的《数据模型与决策》教材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连续推出三版,成为广受欢迎的MBA教材。“现在出一本书都很难,更别说三版,说明这本书确实得到了认可。”这不仅仅是教材的变化,更是面向中国市场MBA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变。浙大MBA能获得广泛认可,就是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不断探索的结果。

学生珍惜学习机会

老师更应珍惜学生的信任

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做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我一直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从细节入手,改善学习体验。在教学时,我非常注重工具化教学,因为这些工具可以让学生迅速上手,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但课后学生们回到公司很容易忘掉。

图:蒋绍忠老师(右)与毕业生

因此每一节课程必须录制下来,这样学生在课堂结束后也能反复观看实际操作视频,用以巩固学习,甚至在工作中直接指导实践。“有一次,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找到我,说想用我的课堂视频培训公司员工,我立刻答应了。他说要付多少费用,我说完全免费。毕竟他们都交过学费了,学院也支付了我的教学酬劳。为了让他放心使用,我给他写了授权书,让他不要担心知识版权问题。”

教学视频录制中也曾发生过“事故”。一次课程结束后,我不小心点错按钮将三小时课程视频全部删除,听到这个消息,学生们一片哀叹。面对满怀期待的学生,我趁着休息时间回家关起门讲了三个小时,重新录制了这一次课的教学视频。第二次上课时告诉学生:“丢失的视频找回来了,现在大家可以下载。”当时,课堂里响起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的意义。这些视频对学生来说,是宝贵的资源,对老师来说,同样是一份责任。学生珍惜学习机会,老师更应珍惜学生的信任。

今年,我加入了一个MBA校友群,这个群里面很多我过去的学生。那天大家热情地在群里发帖,“欢迎蒋老师!”,“蒋老师的视频我还保留着,经常翻出来看。”其中一位学生还提到:“蒋老师讲每次做完文件,都会把数据调整为新罗马字体,对蒋老师认真的教学态度印象深刻。”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远超课堂,这种责任感更让我意识到教学的重要性,也不断激励提升自己。

老师们不断探索的MBA教学之路,也是浙大MBA从无到有的一个缩影。从改革开放初期积累理论,到后来深入课程实践,再到推进案例教学本土化,我们一步步见证了浙大MBA的成长与突破。三十年来,我看到无数MBA学生从课堂迈向职场,用知识和品牌改变人生。他们带着勇气,主动选择职业道路,这段历程,是我们与浙大MBA共同成长的记忆,更是教育改变命运的真实写照。

“教育的意义不在于告诉学生答案,而在于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径。”我相信浙大MBA三十年的积淀,将为推动中国经济更进一步奠定基础。

“我在浙大管理学院工作了四十年,参与MBA教学近三十年,对这个项目充满深厚的感情。我衷心祝愿浙大MBA项目持续发展,迈向新的高度;也祝每位从事MBA教学的老师工作顺利,身体健康。最后,愿所有校友与管理学院保持紧密联系,拥有幸福的家庭和卓越的事业。”

来源:中国MBA教育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