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名罹患罕见免疫缺陷病的少年,在接受先导编辑(Prime Editing)技术修复DNA突变治疗后,其免疫细胞功能得到改善。这是Prime Editing技术在人体内的首次临床试验。
—各奖项申报陆续启动,欢迎关注—
5月19日,据Nature杂志报道,一名罹患罕见免疫缺陷病的少年,在接受先导编辑(Prime Editing)技术修复DNA突变治疗后,其免疫细胞功能得到改善。这是Prime Editing技术在人体内的首次临床试验。
该药物(名为PM359)由Prime Medicine开发,可靶向慢性肉芽肿病(CGD)的p47phox变体。PM359由体外经先导编辑器(Prime Editor)修饰的自体造血干细胞(HSC)组成,这些编辑器旨在纠正含有致病突变的高比例细胞。PM359已获得FDA的罕见儿科疾病药物认定和孤儿药认定。
巴黎内克尔儿童医院基因治疗专家Annarita Miccio指出,目前判断疗效为时尚早:需要6个月到1年时间才能确认编辑后的干细胞是否成功定植。虽然如此,她仍认为该疗法展现了治疗这一疑难病症的潜力,特别是考虑到该公司此前在小鼠实验中取得的积极成果。
▌基因编辑技术的持续升级
目前唯一上市的基因编辑疗法——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疗法Casgevy,于2023年底在欧洲和美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镰状细胞病和β-地中海贫血。该疗法费用超过200万美元,目前其商业化推进缓慢,2024年销售额不足1000万美元。
David Liu开发的碱基编辑(base editing)技术已进入多项临床试验。5月15日,NEJM发表论文,报道了人类首次实现为单个病人定制基因编辑疗法,并成功治疗了一名患有罕见致命遗传疾病的婴儿,该疗法使用的碱基编辑技术。
相比之下,Prime Editing具备更高可编程性,能精准实现DNA片段的改写、插入或删除。
▌商业化困境
尽管早期数据积极,Prime Medicine仍宣布将不再自主推进PM359疗法的研发,公司声明表示"正在探索该疗法的外部临床开发合作"。
公司联合创始人David Liu坦言,这反映了罕见病基因治疗开发的现实困境:"科学进步已使众多患者受益成为可能,但最终不仅是科技问题,更是经济考量。"
公布临床数据的同一天,Prime Medicine宣布战略重组计划,调整其管线优先顺序,CEO职位变动,以及新一轮的裁员计划(裁员25%)。
受此消息影响,Prime Medicine当日股价下跌16%。
▌未来挑战
选择慢性肉芽肿病作为Prime Editing首战颇具战略意义:该病最常见类型只需插入两个缺失碱基即可修正,而这正是传统CRISPR或碱基编辑难以可靠实现的。Prime Medicine的疗法需要提取患者造血干细胞进行体外编辑,再回输体内。这种个性化治疗方案成本高昂,患者还需接受强化化疗清除原有干细胞。
公开资料显示,多家公司正从体外编辑转向体内直接给药方案。David Liu实验室也在聚焦"基因置换"技术,希望通过通用疗法治疗同一基因的不同突变。Prime Medicine表示将继续开发体内给药型Prime Editing疗法,重点布局囊性纤维化和两种肝脏疾病。
这些案例凸显了基因疗法发展的双重挑战:既要突破技术瓶颈,也要破解商业化难题。随着编辑工具持续进化,如何在创新与可及性之间取得平衡,将是决定下一代基因疗法成败的关键。
参考资料: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1593-z
[2]https://investors.primemedicine.com/news-releases/news-release-details/prime-medicine-announces-breakthrough-clinical-data-showing
[3]https://investors.primemedicine.com/news-releases/news-release-details/prime-medicine-announces-strategic-restructuring-focus
医药魔方Pro
洞察全球生物医药前沿趋势
赋能中国源头创新成果转化
Copyright © 2025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
欢迎转发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标明文章来源; 如需转载,请给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
免责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医药魔方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来源:科学时代步